分享

【来稿选粹】 赖鼻子|​坚守炊烟

 新锐散文 2020-10-16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坚守炊烟

家乡地处高黎贡山下的一个小山村,那里群山环绕,漫山遍野是柴草与树木,童年时,家家烧的都是老虎灶、火塘,一日三餐,炊烟总会在村庄袅袅升起。那一缕缕炊烟,从那粉墙黛瓦或是竹篱茅舍间冲出,弯弯曲曲、袅袅娜娜,氤氲于屋脊,以蓝天、青山为画布,尽情地泼墨、渲染、写意,那是一幅经典的中国山水画。于是炊烟成了我心中的怀念,打小对炊烟有着一份独特的情愫。
炊烟是乡村的一种情怀表,是女人对男人的依恋,缠缠绵绵。是母亲对孩子的深情呼唤,是在外的游子对家的牵挂。清晨伴随着雄鸡的打鸣,薄暮中,勤快的农家妇女就早早的和着柴草的窸窸窣窣声点着了一天的开始当那摇曳的炊烟,从那一家家农户的屋子中缓缓升起,漫过树梢,弥漫到的每个角落,早起的喜鹊飞到家门口的老树上开始广播。晚霞中,地里的男人瞧见屋顶升起了炊烟,便放下手中的活,扛着犁锄,三三两两回家来。在外面野疯的孩子们,看见了炊烟,仿佛闻到了母亲的饭菜香味,也会知趣地停止了游戏,三蹦两跳,奔向那炊烟深处。

炊烟下的厨房里,灶膛熊熊的火焰,映红了母亲们那的脸庞,愈发显得健康美丽。随着火焰的熄灭,桌上就摆放着几样并不丰盛的农家小菜与一大盘可能还掺合着杂粮的米饭。于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和和美美,其乐融融。节庆的时候,桌子上会有大块的肉和香喷喷的蛋类,馋嘴的孩子急不可待的抓起菜来,心疼男人的女人边骂着孩子边把大块肥肉夹到男人们的碗中,护犊子的男人又把五层肉中的瘦肉夹到孩子的碗中,饭桌上演绎着家庭的爱意。于是就着这些菜,在缭绕的青烟中,悠悠地抿上两口自家烤制的米酒,独享一份生活的乐趣。

为了这炊烟延续,砍柴便成了农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的冬闲时节,乡村的山路上男女老少身背柴刀,肩挑手提,成了一道流动的风景,称为“砍腊柴”。农家的房前屋后,柴房里,到处是堆得整齐的柴码,散发着特有的乡土气息。记得童年生活砍腊柴就是重要的内容,三五合得来的孩子早早的起床就邀约着去砍一会柴到家才吃早饭,中午与下午的活计就是砍柴,至今还有砍柴不小心留下的伤疤见证着砍柴的岁月。

光阴荏苒,时代前行的脚步肆无忌惮的侵袭炊烟的领地,电饭锅、电磁炉步入了农家行列,一些富裕的乡村,炊烟已是远去的记忆,相对贫瘠的家乡,炊烟也已是日渐稀疏了。这是文明的前行。我家也告别这烟熏火燎的生活方式。没有炊烟的饭菜,总觉得少了几许香味。年迈的母亲时常在唠叨大锅火炒的菜要香得多。我确信这不是菜的味道,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怀念与坚守。而我也依然在内心深处坚守着炊烟,袅袅娜娜的炊烟时常飘进我的梦中,我知道,我是在坚守着一种乡土理念,坚守着一份乡土情怀。
现在,家乡的部分老人依然固守着这一传统的生活方式,每当我行走在家乡的泥土气息的小巷,只要看见那袅袅升腾的炊烟,我就特别的兴奋。我不知炊烟还能持续多久,坚守的老人们到底还能坚守多久,而我心中的炊烟将伴随我永久,我将坚守炊烟到永久。

作者简介:赖鼻子,实名周永沛,云南腾冲人,大专文化,从事过广告人、乡村干部、安全监管工作,现供职于腾冲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业余喜欢琢磨乡土人文知识,有诗文散见于地方媒体、书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