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哀我苍生问大明——《南明王朝:长河东流》剧评

 宗城964wpd0ok4 2020-10-16

「前言」

一个国家要有勇气面对它的历史,无论是统一的历史,还是分裂的历史,无论是强盛辉煌,还是生灵涂炭。尽管《长河东流》有它的瑕疵,但这位一部情节讲究、人物立体、立意开阔的作品,它的勇气和质量,都不该被成为被忘却的记忆,它的出现,真正填补了中国历史剧在南明史题材中的匮乏。这是一部命运多诡、可歌可泣的作品,拥有这样的历史剧,是一个国家的光荣。

渔樵同话旧繁华,短梦寥寥记不差;

曾恨红笺衔燕子,偏怜素扇染桃花。

笙歌西第留何客?烟雨南朝换几家?

传得伤心临去语,年年寒食哭天涯。

——《桃花扇》

一部能印在人心里的艺术作品,它首先要求创作者对自己负责、对它所面对的题材负责,虔诚而充满反思地去书写他所看到的表象和真实。当受众看到这样一部作品,置身于它所呈现的山河风物,纵然是茫茫大雪、长河悲歌,受众也将久久驻留,不忍离去。幸运的是,我们的历史剧领域存在一批这样的优秀作品,它们有的上映之初遭遇冷落,有的一经面世就大受认可,多年过去,时间证明了它们或是深邃、或是扎实的艺术品质没有陈旧,当你重温这些动人的作品,哪怕画质粗糙、技术落伍,你依然能从中拾取“白茫茫大雪中的一点光”。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姜文就曾出演过这样的历史剧,这部剧别开生面,在业内口碑良好,但如今已被各大视频网站下架,后来人只能通过隐蔽渠道观看。它的名字叫《长河东流 》,又名《逐鹿中原》,讲的是明末清初的事,但不同于《江山风雨情》《帝女花》,它没有正面讲崇祯一朝的挣扎,也不似《努尔哈赤》《孝庄太后》般站在后金/满清人物视角,它聚焦的,是南明小朝廷的短暂历史。

姜文在这部剧中只在开头露了脸,他饰演的老桂王很快就因病去世了。刘晓庆、高兰村、伊能静、谢震伟等人戏份倒不少,刘晓庆饰演孝庄皇太后,高兰村饰演多尔衮,伊能静饰演王娘,谢震伟饰演朱由榔即永历帝。

这部剧由昆明市广播影视产业中心主拍,彭军导演,设定时间线是明崇祯十七年至南明永历十六年(清顺治元年至清康熙元年),对南明、满清、李自成和张献宗部都有涉及,但大体上是以南明视角出发,记录了这一段明朝的最后岁月。

在史学界,明末清初的历史一直是重点研究领域,南明史也未被遗忘,史学家顾诚的《南明史》就是一部力作。顾诚认为:“南明的历史应该从甲申三月十九日北京被大顺军攻克、崇祯朝廷覆亡开始。这是因为朝廷虽然覆亡,明朝政权仍然控制着江南半壁江山,尽管在具体时间上(即1644年3月至5月)相差不远,但我们应该着眼于全国形势的演变,而不能拘泥于南明帝位的继统。”南明史是研究明末清初历史、了解当时社会各阶层处境与入关满人政策及后果的一面镜子,但受制于那些暧昧的原因,在影视剧里,“南明”却是一段渐被忘却的记忆。为了照顾“民族和谐”,也为了迎合“清军入关,天下安定”这种史观,南明军民抗清的历史被刻意淡化,扬州十日被闭口不提,李定国、史可法等民族英雄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少年天子》剧照

并非没有反映明末清初的影视剧,如《少年天子》《帝女花》《大明末年》《明末风云》《江山风雨情》《大明天下》《闯王李自成》《太祖秘史》《孝庄秘史》《大清风云》等,但它们主要分为三类:

(一)明朝视角,为崇祯朝唱一曲挽歌,如《江山风雨情》;

(二)满清视角,以腐朽颓废的明朝作为参照,反映满清一统天下是大势所趋,如《大清风云》;

(三)人物传记,记录如崇祯、皇太极、多尔衮、孝庄皇太后、李自成的人生,如《太祖秘史》。

这些影视剧基本贯穿着一个史观,那就是大明气数已尽,满清承袭天下是时势所然,也是历史的必然。以这个史观为指导,涉及崇祯朝的情节往往阴森萧条,毫无生气,而涉及满清的情节正当生机勃勃。

但这种史观值得商榷,在史学界,它也仅仅是一派说法,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反而成为了统治相关影视剧的“主要史观”,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一)崇祯朝的一些积极措施被抹去;

(二)后金/满清内部的复杂性也被“正面叙事”所淡化;

(三)南明历史被一笔代过;

(四)满清入关后,八旗子弟圈地运动等恶行被淡化,民不聊生的景象也被大一统的“伟大”所遮蔽。

曾经,有一些历史剧尝试突破这个史观,除了本文谈到的《长河东流》,刘恒导演编剧的《少年天子》也是一部良心之作。

《少年天子》以顺治皇帝的一生为线,但它既没有歌颂顺治的文治武功,也没有给孝庄唱高调,而是写了这位少年天子和他的娘家人“作了又作”的事迹。和原著相比,刘恒改编的《少年天子》具有独属于刘恒的色彩,那老练而幽默、辛辣却不刻薄的笔调,将《少年天子》的生活井井有条地铺陈开来。刘恒并没有为了照顾民族和谐,就刻意粉饰新生的清朝政权,清初王室既得利益者们对百姓的剥削,《少年天子》没有直接呈现,却通过顺治和他人的对话透露出来,这些对话没有刀光血影,可细细思量,折射出了沉重的历史。

比如第十集,顺治下令停止圈地运动,询问安巴度反响如何,安巴度说:“他们说,停得正是时候,好地都圈完了,剩下的烂地白给都没人要了。”这段对话,反映的是清初八旗子弟为了自身利益,在京畿地区大量圈占土地,以至于流民大增、路有冻骨的凄惨历史。

而当顺治皇帝继续问:“我减免了民间的赋税,他们都说什么?”安巴度的回答,更是映射出上层统治阶层贪得无厌、狼狈为奸的丑陋嘴脸。这位喝得烂醉如泥的大人说:“他们说上边儿的人都捞足了,紫禁城的银库,都给压得陷到地底下去了!”

《少年天子》站在满清的视角,却没有粉饰满清,这是它的难得之处。而《长河东流》可与《少年天子》互为关照,它展现了南明抗清的历史,却没有刻意黑化满清,也无意给南明统治者脸上贴金,南明统治阶层的腐朽、懦弱、鼠目寸光等都被导演毫不留情地揭露出来,哪怕到了存亡关头,哪怕清军兵临城下,南明不同派系的官员仍在内斗互耗,不同仇敌忾,不体恤人才,如此朝廷,焉有不亡之理?

《大明王朝1566》剧照

这是一部已经被明显改动的历史剧,今天,你看的《长河东流》只是一个被阉割的版本。网传它有四十四集,但被删减为三十六集版本。不仅集数变了,当初为了应付审查的压力,《长河东流》连人物名字都被改动。王夫之被改为万扶梓,李定国被改为李长生,孙可望被改为孙敏宗,何腾蛟则成了何令嘉。配合人名改换,该剧后期换了配音,以至于出现嘴型对不上声音的情况。

百密一疏,这些改动太过仓促,在电视剧里露出了马脚。当马吉翔给何令嘉写信,信上却署名何腾蛟。当王坤假传圣旨,宣旨太监念“封孙敏宗为南王”,圣旨里却写着“孙可望”。

改动的不只人名。一些台词和称呼也做了调整。比如:多尔衮和鳌拜等满清皇室或贵族多次称呼南明军民为“前明余孽”,后者称呼满清政权与官兵,使用的却是不带感情色彩的“清兵”、“大清”,而非“清妖”、“满鞑”、“胡虏”等。

《长河东流》对不同政权的人物做了相对符合主流史观的塑造,它没有刻意将人物阵营划为黑白两面,无论是南明、满清还是义军,都有它们的复杂面貌。比如:该剧表现出永历帝的进取一面,但也没有回避他在重大决策时的优柔寡断以及统御能力的平庸。又如:当多尔衮率领八旗子弟入主京城,该剧通过多尔衮“决定迁都”、“严明军纪”、“体恤百姓”、“反思前朝衰败原因“,表现出他居安思危、格局开阔的一面。但很快又笔锋一转,呈现多尔衮策划“京郊圈地”的贪婪面貌,揭示出他终归是维护满清贵族利益的代言人。对于多尔衮而言,体恤百姓、京郊圈地,都只是为了“大清的万世基业”。

《长河东流》辛辣地呈现出南明的内部矛盾。原本,京师沦陷、先君自缢,大明上下若同仇敌忾,坐拥长江以南富庶之地,仍有转圜余地。偏偏南明番王各自为证,表面和气,内陆里却死死觊觎正统之位。所以,当扬州被清军围困时,南京方面明军及桂王一系人马却迟迟不愿出兵,前者抱定南京安危,而后者意欲坐享渔翁之利,趁势奉桂王为正朔。而东林党、复社的人员,与宦官、武将也互相扯皮,甚至不惜借敌军之手铲除政敌。乌烟瘴气,不下崇祯一朝。

剧中有一处剧情表现了这个情况“一位南明将军有100万两白银,准备献给一个番王。消息被另一番王得知后,他派遣太监以劳军之名在酒水里下毒,导致大军瘫痪,结果是:趁势而来的清军轻松俘虏将军和百万白银,将军战死。”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南明统治者昏聩、制度紊乱,可惜了李定国、张同敞洒下的英雄血,徒留一地杂碎,被滚滚江流吞没。

难能可贵的是,《长河东流》除了呈现不同政权的统治阶层外,还花费不少篇幅置入了民间视角。收留逃难的永历帝(朱老四)的农户人家就是代表。农家老人不知那人是朱明王朝的皇族后裔,加上他们生活于乡野农林,说话便少了些顾虑。当永历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时,农家老人的看法却是:“比如我们百姓,就最好当顺民,不当顺民,怕是要掉脑袋啊。”对于他们来说,明朝、大顺朝和清朝,谁的统治者当这个皇帝都无所谓,他们不关心朱家的根基是否荡然无存,他们关心自己能否安稳活下去。他们说,自己虽然曾是大明的子民,但崇祯做皇帝时,他们受的苛捐杂税一点不少,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也日益加剧,这让他们无法发自内心拥护明朝。对百姓而言,一位君主是否体恤百姓,决定他是否被拥戴。至于血统、私德等,百姓并不太关心。

可是,农户想与世无争,清兵却扼杀了他的希望。八旗子弟蛮横征地,农户的一亩三分地也被他们占去,农户不明白,自己并未违背朝廷法令,也没有犯上作乱,而八旗子弟,又凭什么强征了自己的土地?可别人不是来和他理论的,只见清兵一怒,农户和他的妻子便都倒在血泊之中。

与农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万扶梓这样的知识分子。深受理学教育的他,对明朝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信奉“君臣死社稷”,甘愿“留取丹心照汗青”。对于明朝,他怒其不争,但为了万民康乐和天下道统,他依然抱着必死的决心捍卫大明最后的希望。讽刺的是,这样一位忠臣却险些死于自己人手里。由于误击皇家逃难的船只,万扶梓自知犯了死罪,自愿受缚,请罪太妃。按理说,这次误击并未造成人员伤亡,且社稷危卵,国家正当用人之际,万扶梓又忠心可嘉,该从轻发落。可太妃气在心头,偏偏计较着“规矩”,要处以万扶梓绞刑。若不是众人力劝,这位后来的大学问家就真的死在大明皇室与士卒的手上了。

从电视剧质量而言,《长河东流》有很多瑕疵,受限于成本、演员阵容与后期“修改”,它的成片并不精细。且不说配乐的单薄、史料编排的粗糙、情感戏的喧宾夺主,《长河东流》的观点在南明史研究里并不新颖,对问题的把握也浅尝辄止。但是,在中国历史剧发展的角度上,出现《长河东流》是重要且需要勇气的,没有它,我们在南明史领域,就缺少相对全面刻画南明时期的历史剧作,《长河东流》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它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哪怕如今被冷处理,后辈知之甚少,它的意义也弥足珍贵。

一个国家要有勇气面对它的历史,无论是统一的历史,还是分裂的历史,无论是强盛辉煌,还是生灵涂炭。尽管《长河东流》有它的瑕疵,但这位一部情节讲究、人物立体、立意开阔的作品,它的勇气和质量,都不该被成为被忘却的记忆,它的出现,真正填补了中国历史剧在南明史题材中的匮乏。这是一部命运多诡、可歌可泣的作品,拥有这样的历史剧,是一个国家的光荣。

 文字 | 宗城

 图片 | 豆瓣

无趣的人都关注了这个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