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所向,是人心

 宗城964wpd0ok4 2020-10-16

从《军师联盟》到《虎啸龙吟》,告别建安风骨,三分天下走向“小时代”。“小时代”里,少了曹刘二人的煮酒论英雄、贩夫走卒的桃园结义、诸葛周郎的惺惺相惜,但尔虞我诈的气息更甚。当士族和宗亲把持的政治愈发规范,三国的权力网格走向固化,江湖草莽由此销声匿迹。

是时局与阶层左右了三国的风气。建安年间, 乱世让阶层流动的窗口骤然大开,人心汹涌,豪杰并出,织席贩履之辈也能与贵胄共论天下事。但天下三分,正朔易主,寒门武夫的退去,和儒家大族的重新崛起,在社会趋于稳定的大势下再一次关闭了阶层闸门。朝堂之上,世家子弟纷纷秉政;士林之中,清谈玄学日日不息。阶层僵化、文化更张,英雄气概随大江滚滚东流。

《虎啸龙吟》反映的就是这么一个“小时代”。这一时代,政治家和英雄滚滚东流,官僚乃至野心家粉墨登场。但回到作品,从艺术质量而言,反映小时代的《虎啸龙吟》却比前作《军师联盟》更上一层楼。我们常说,好文章是“凤头猪肚豹尾”,开篇引人入胜,中段丰富详实,结尾点睛一笔。这个标准也适用于影视剧的制作。《军师联盟》是一个烂尾的典范,曹操去世前,这部剧节奏和密度刚刚好,可曹操一走,感情戏一泛滥,这部剧就整个散了。和《军师联盟》相比,《虎啸龙吟》节奏更快,弃掉那些臃肿无聊的感情戏,情节发展酣畅淋漓。这是一部好看的历史剧。

这里有陆逊的石亭御魏、邓艾的偷渡阴平,但最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是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士为知己者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当诸葛亮站在先帝的画像前,他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虎啸龙吟》重演了诸葛亮北伐的过程,编剧整体了承袭了《三国演义》的叙事,只是基于人物设计和情节连贯做了调整,比如用“养寇自重”来解释司马懿放弃空城,比如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时间点等。讲司马懿的历史剧,如何处理诸葛亮?编剧常江选择了稳妥的法子——神化诸葛亮,从而通过与诸葛亮对弈来烘托司马懿。

该剧多次借曹魏文官武将的交谈来反衬诸葛亮的“可怕”。在司马懿口中,诸葛亮如同一位圣人,在曹真、张颌等人眼里,诸葛亮也是一个大智近妖的人。曹真在世,尚且还敢凭一时之勇主动进攻蜀汉,到了司马懿当主帅,魏国就安心做起“缩头乌龟”。

唐国强饰演的诸葛丞相是一时经典,阵前骂死王朗、写信气死曹真、五丈原星落秋风等,一幕幕戏码如今仍家喻户晓。但也就是因为他,演诸葛亮成为一个“费力不讨好”的活,唐国强立的标准太高,后辈容易相形见绌,《新三国》的陆毅版诸葛亮就是例子。但惊喜的是,《虎啸龙吟》里的诸葛亮甫一登场就张弛有度,王洛勇老师的演绎,不说超越经典,至少演出了自己的风范,可以说是《虎啸龙吟》最大的惊喜。

在剧中,虽然诸葛亮星落五丈原,戏份只有二十来集,但在观念上,他的光环笼罩了整部作品,生前身后,他都是该剧重要的“画外音”。诸葛亮始终作为司马懿的对立面,影响着司马懿观念的转变。

诸葛亮是演义里唯一的“道德完人”、士大夫的精神榜样,他数次北伐呕心沥血,书写《出师表》潸然泪下,他一生孜孜以求先帝的愿望,忠贞地尽自己人臣的责任。这位一位高尚的政治家,我们都希望他北伐成功,可他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这是他的悲剧所在,也是他感动后人的地方。《虎啸龙吟》沿用对诸葛亮的正统叙事,诚然有政治正确的考量,但也和编剧在全剧设置的基本矛盾有关。

这毕竟是一个关于司马懿的故事,诸葛亮的形象,本质上是用来对比司马懿的。编剧抬高诸葛亮,间接也抬高了司马懿,司马懿对诸葛亮心悦诚服,显示他的大度,而能跟诸葛亮较量,也反衬了司马懿的不简单。

不惟如此,剧中的诸葛亮还是司马懿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司马懿走到人生尽头的觉醒、反思,都和诸葛亮有关。《虎啸龙吟》特地安排诸葛亮与司马懿在树下对弈的情景,这实际上是司马懿的精神世界,司马懿把诸葛亮想象为自己的对手,又通过诸葛亮的回答开悟自己。

《虎啸龙吟》的编剧很懂历史,只是出于艺术加工,有些情节还是按着演义开走,比如空城计、上方谷之战。历史上的诸葛亮和司马懿没那么多交集,但如果全按历史走,那整部剧最精髓的司马、诸葛交锋就成了无聊的拉锯战,一方喊破嗓子,一方闭门不出,活活把对手熬到油尽灯枯。这个戏剧张力是不够的,要浓墨重彩,就必须艺术加工。

所以在虚构的世界里,当司马懿大声道:“依依东望,是毕其一生的成就。”诸葛亮(此处亦是老年司马懿)不紧不慢回应他:“依依东望,忘的就是毕其一生。”“依依东望,是人心。”这句话紧扣住了全剧的题眼,也呼应了第一部强调的理想精神——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所向,是人心,心之所向。

诸葛亮和司马懿最大的不同在于——诸葛亮坚守初心,成为了一位理想的政治家、现实的失意者。而司马懿步步转变,化身为十足的野心家、现实的成功者。该剧表面上在激赏司马懿,骨子里认可的价值理念,还是诸葛亮,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凡事不问可不可以,但问应不应该。

“人失去了自己”,可人又怀念自己的初衷,所以司马懿最终幡然醒悟。《大军师司马懿》全剧都在劝人“守住初心”。上半部,荀彧对曹操说:“今日的明公,还是当初的明公吗?”下半部,司马孚问司马懿,是否还记得自己的初心。而始终如一的诸葛亮,则是全剧的道德典范。作者用意,可见一斑。

当垂垂老矣的司马懿依依东望,他望不见人心,只有一地的刀光血影。高平陵之变后,他彻底黑化,再不是当初的渡河才俊。那时候,年轻的他还和曹丕谈论青春理想,和乃父说起自己的一片忠心。但如今,他成为执刀者,俨然一位彻彻底底的马基雅维利信徒。

该剧是司马懿的人物传,却没有一昧为司马家唱赞歌。剧中,司马懿步步黑化,但当他走到权力巅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

好在,司马懿最终还是明白过来。权力争夺的“小时代”,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其实,就如年轻的他对曹丕说的:“人这一辈子,不光活个生死,总得活个对错。”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