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王朝1566》的笔记

 宗城964wpd0ok4 2020-10-16

1.

在撰写《大明王朝1566》剧本的过程中,刘和平大量参考了《明史》《明实录》《万历野获编》等正史野史资料。其中,第一集的财政会议上,严嵩提到:“去年宫里的一场大火......”这在《万历野获编》中的确有记载。《万历野获编·禨祥·万寿宫灾》“相传上是夕被酒,与新幸宫姬尚美人者,于貂帐中试小烟火,延灼,遂炽。”这件事发生在嘉靖四十年,老皇帝宠幸十三岁的小姑娘尚美人,在貂帐里玩火,结果出事了。万寿宫因此付之一炬,这才引出新修宫室的事。国事艰难,嘉靖新修宫室,为的是满足私欲。另外,文中提及的尚美人,在《万历野获编》中提过皇帝恩泽于她的原因,书中道“闻之老内侍云:世宗一日诵经,运手击磬,偶误槌他处,诸侍女皆俯首不敢仰,惟一幼者失声大笑。上注目顾之,咸谓命在顷刻矣。经辍后,遂承更衣之宠,即世所称尚美人是也。从此贵宠震天下,时年仅十三

2.

《大明王朝1566》在服饰上不够讲究。

这个有一些老剧迷也说过,在此我只是整理补充。举个例子:在财政会议上,严嵩戴的是展脚幞头,这是公服的搭配。可是,徐阶、高拱、严世蕃却都戴着梁冠,这是朝服的搭配。郭宇昕科普过“按《大明会典》,各人梁冠上的梁数多少取决于其官品高下,公爵八梁,一品到九品从七梁开始依次减少(六品和七品都是二梁,八品和九品都是一梁)。一数其梁数,严世蕃戴的是一品的七梁,没毛病,可一数徐阶的,居然有九梁!比公爵的八梁还多一梁。”其实,不只是徐阶,连高拱也是八梁。所以,在这里严世蕃完全可以弹劾徐阶、高拱,违背规制、大逆不道。

另一个典型错误,是嘉靖的穿着。尽管嘉靖是一个不拘一格、捉摸不透的皇帝,但他对礼仪、服饰其实非常讲究。《大明会典》对此多有记载。所以,嘉靖很少会犯穿错衣服的毛病。但在剧里,嘉靖在不同场合穿衣比较不讲究,并没有对衮冕服、皮弁服、常服、武弁服、燕弁服进行区分。相比之下,反而是古装言情剧《女医明妃传》在服饰上讲究些。

当然,会有人说,这毕竟只是电视剧,受制于市场、观众接受度、经费等客观条件,不可能事无巨细。对此,我是理解的,这并不影响指出瑕疵。指出瑕疵,也并不影响《大明王朝1566》在思想和戏剧上的出众。不过,《大明王朝1566》有一点还原的不错,那就是注意到内阁臣子谒见皇帝时,官服下要添加蔽膝和裳,前者也就是是围于衣服前面的大巾。用以蔽护膝盖。《方言》解释道“蔽膝,江淮之间谓之棉,自关东西谓之蔽膝。”能够还原这一点,我相信刘和平对明代群臣服饰是有过研究的,至于为什么会出上面的纰漏,也许还是和经费等条件限制有关吧。

3.

《大明王朝1566》第一集提到了内阁票拟和司礼监批红。在明代,内阁大臣的建议可以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名曰“票拟”。“票拟”之事,一般事关朝廷重要文书。皇帝用红字对建议做出批示,称为“批红”(或“批朱”)。明代前几任皇帝还比较勤勉,将批红权掌握在自己手上,但久而久之,皇帝怠政,下放权力给宦官,司礼监的宦官们利用批红的权力,更紧密地参与国事,到明武宗的时候,宦官猖獗,对朝政影响很大。为了抑制宦官,嘉靖即位后做出一些改革,《明史》载“世宗习见正德时宦侍之祸,即位后御近侍甚严,有罪挞之至死,或陈尸示戒。张佐、鲍忠,麦福、黄锦辈,虽由兴邸旧人掌司礼监,督东厂,然皆谨饬不敢大肆。帝又尽撤天下镇守内臣及典京营仓场者,终四十余年不复设,故内臣之势,惟嘉靖朝少杀云。”

4.

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是否高明,不是看他权势有多高、驭人之术有多强,而是——首先:这个人是否能善终,是否敢于急流勇退。其次,他在不同政治团体的评价如何。更重要的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他是否能把握“势”,是否能知人心、明时势。

纵观《大明王朝1566》,吕芳是少有的三点都做到的人。他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期间,不跋扈,不张扬,不虚饰,皇帝与文官,对他评价甚高。人们看待他,多是说他老成持重,端正恭顺。同时,当吕芳还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时,他就早早为自己谋后路,一方面,他尽量不得罪裕王府的人,并表现出乐于去南京守陵的态度;另一方面,当世子,也就是后来的万历皇帝一出生,他就早早借机安插冯保入裕王府,明里是贬斥,实际上,对他、对冯保,都是好处。而当严党倒台,清流膨胀,皇帝怒斥“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时,吕芳敏锐的捕捉到,嘉陵皇帝不是要杀了他,而是要在风口浪尖时撤下他,保住他的晚年。财政紧张,清流膨胀,国事积弊严重,眼看政局动荡,皇帝需要新的挡箭牌,可吕芳温厚,并不适合做得罪人的事,这时候让吕芳面对众怒,也容易令他卷入政治漩涡,晚节不保。所以,嘉靖帝发配吕芳守中都孝陵,提拔手段狠毒的家犬陈洪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一升一贬,从长远来看,反而是守陵那个人幸运。

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的历史原型是李芳。《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李芳,穆宗朝内官监太监也。帝初立,芳以能持正见信任。初,世宗(嘉靖帝)时,匠役徐杲以营造躐官工部尚书,修卢沟桥,所侵盗万计。其属冒太仆少卿、苑马卿以下职衔者以百数。隆庆元年二月,芳劾之。时杲已削官,乃下狱遣戍,尽汰其所冒冗员。又奏革上林苑监增设皂隶,减光禄岁增米盐及工部物料,以是大为同类所嫉。而是时,司礼诸阉滕祥、孟冲、陈洪方有宠,争饰奇技淫巧以悦帝意,作鳌山灯,导帝为长夜饮。芳切谏,帝不悦。祥等复媒孽之,帝遂怒,勒芳闲住。 二年十一月复杖芳八十,下刑部监禁待决。尚书毛恺等言:“芳罪状未明,臣等莫知所坐。”帝曰:“芳事朕无礼,其锢之。”芳锢,祥等益横。前司礼太监黄锦已革荫,祥辄复予之。工部尚书雷礼劾祥:“传造采办器物及修补坛庙乐器,多自加徵,糜费巨万。工厂存留大木,斩截任意。臣礼力不能争,乞早赐罢。”帝不罪祥,而令礼致仕。冲传旨下海户王印于镇抚司,论戍,法司不预闻。纳肃藩辅国将军缙[火贵]贵贿,越制得嗣封肃王。洪尤贪肆,内阁大臣亦有因之以进者。三人所糜国帑无算。帝享太庙,三人皆冠进贤冠,服祭服以从,爵赏辞谢与六卿埒。廷臣论劾者,太常少卿周审怡以外补去,给事中石星、李已、陈吾德,御史詹仰庇,尚宝丞郑履淳,皆廷杖削籍。三人各荫锦衣官至二十人,而芳独久系狱。四年四月,刑科都给事中舒化等以热审届期,请宥芳,乃得释,充南京净军。”

5.

《大明王朝1566》和淳安有关的几个细节:

1,海南人海瑞在淳安当过知县,好友王用汲在建德当官,不过现在建德是一个市了;

2,电视剧中,毁堤淹田是重要情节,决的就是新安江上的堤,淹的几个县包括淳安。不过真实的淳安囿于地理环境, 田本来就少,淳安这条线,更多是为了引出海瑞;

3,历史上,为建造新安江水库,淳安遂安移民29万人至周边县市,现淳安县为原淳安遂安两县合并,淳遂二地交往很少,方言不通;

4,剧中,高瀚文从杭州奔赴淳安,经过了五狮山。不过五狮山是在遂安县城,杭州到淳安不会经过遂安;

5,海瑞在淳安赈济灾民,用的是米羹,这一处刘和平参考了淳安特色。米羹是淳安的特色美食,民间相传:米羹是海瑞在淳安当知县抗灾时自创的抗饥食物;

6,淳安曾大面积实行改稻为桑,至今每个农户都会种植桑叶养蚕;

7,明嘉靖年间,淳安和建德属严州府管辖,直属领导不可能是杭州府。此处改编为剧情需要。

6.

改稻为桑是《大明王朝1566》虚构的一个事儿,却足够真实。

嘉靖晚年,财政吃紧,亏空严重,朝廷急需开源节流。严嵩于是蹦出来,提出个改稻为桑的法子。他算了笔经济账,说改稻为桑能大大提高财政收入,又能应付答应洋人的丝绸订单,有利于社稷、有利于皇帝、有利于农民。嘉靖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同意改稻为桑,末了象征性地体贴百姓,嘱咐不要加税。

但这个事一传到下面,胡宗宪就感到不对了。关键在于——此事过于操切,如果三年缓改,改稻为桑或可成功。但执行者却要一年之内就出成果,要一刀切式地改。

 纸面上看,改稻为桑不仅提高了朝廷收入,还振兴了整个织布行业,可中国的事,坏就坏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坏就坏在层层下推、不断变味儿。

严党根本不考虑百姓死活,他们改稻为桑,为的是收更多银子,也为了取悦君父。而郑必昌、何茂才、杨金水等人又各有心思。

郑何二人受严世蕃主意,毁堤淹田,借自然灾害(实为人祸)的借口把稻田淹了,借机低价收购甚至巧取豪夺农民田地。

杨金水是司礼监方面的人,派往浙江,一是为了捞银子,二是为了盯人。毁堤淹田,他知道,但他心里想着的是订单、丝绸,农民的死活,与他无关。

沈一石是商人,希望兼并土地、扩大生产。却发现自己只是上面的棋子,用之、夺之。沈一石没从改稻为桑里得到好处,最后,沿海边防军饷告急,恶政又需要“承担者”,嘉靖点头,官员抄家。一代浙江首富,就这样葬身火海。

改稻为桑没有一丁点配套政策,如何推行、如何管控、出了问题如何兜底,都没有完善备案。有的只是利益集团从中作梗,以改之名,苦害百姓。

农民道出了真相:今年青苗已经下去了,要改桑只能等明年,你现在就让我改,不改就毁堤淹田,现在改桑,到时候没粮食吃,饿死了找谁去?难道去吃桑叶吗?朝廷哪能这样做事?”

但严党的人是铁了心了,甚至说出这样的话: 改稻田为桑田是朝廷的国策,你们要么自己改,要么卖给别人改,死一千个人,一万个人,全浙江的人死绝了也得改!戚继光把兵带走了,朝廷还有百万官兵!聚众对抗,本府台这条命陪着你们!改稻田为桑田,上利国家,下利你们!这么天大的好事,就是推行不下去!今天居然还聚众对抗!现在明白了,原来是有倭寇在煽动造反!”

7.

《大明王朝1566》说的是大家,《中国往事》是小家,大家小家,即是中国。这么多年了,虽然中国正走向个体化社会,宗法制基础松动,城乡生活甚至脱节,但无论是中国政治还是日常人的生活,其实还因循着家庭的一套。“老祖宗”最有话语权,媳妇会受气,小的要顺着老的,辈分秩序得严守,同时强调集体精神。中国的稳固和压抑,都在这里。所以执政者对婚姻制度和侵扰家庭秩序的思潮很敏感,他警惕的不是明面的提法,是你可能动摇的根。总体而言,尚贤、尊老、重男都是这个秩序的衍生物,压制同性恋、不婚主义等亦如此。

所以《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说:

“朕的这件长袍是哪一年做的?俗话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可在朕这啊,人也是旧的好,衣也是旧的好。用久了嘛,多少都有些舍不得。世人有个通病,都喜新厌旧,殊不知啊,衣服穿旧了贴身,人用旧了贴心。当家还是得用老人。“老而不死是为贼。年老的在年壮的眼里都成了贼了,也不知我们这些贼偷了他们什么东西?我们这些老的啊,也得识相点,有句俗话叫做‘不痴不聋,不作当家翁’,他们闹腾他们的去,我们做我们该做的。”

———— / END / ————

 文字 :宗城

无趣的人都关注了这个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