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古族女医生格日勒

 克什克腾 2020-10-16

五十余年的基层医疗经历,让她的名字载入《克什克腾旗志》、《克什克腾旗卫生志》……

蒙古族女医生格日勒

宁波    夏成

青春无悔

格日勒说,她这辈子最难忘的一天,是1996年5月15日!

那一天,格日勒正在手术室里抢救一名高危产妇,电话铃突然急促地响了起来,传来了她的丈夫病重的消息。可是,手术还没有结束,如同一个优秀的战士还没有夺下阵地,怎么可能离开病人,那可是两条人命呀!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着,格日勒的急切心情何止是度日如年,简直是度分如年、度秒如年了,时间太漫长了,手术的过程太漫长了。终于,又一个新的生命在格日勒的手中降生了,母子平安脱险。当她骑上自行车飞奔到家中时,一切都晚了……与她相濡以沫地共同生活了34年的丈夫旺吉拉已离她而去了。格日勒悲痛万分,泪如雨下,自责啊!那个最爱她最支持她的男人就这样走了,而她却没能见上他最后一面,没能跟他说上最后一句话,没能在他身边陪伴他走完人生最后的路程,这将是她人生之中最大的遗憾与伤痛了。

可是,格日勒并不后悔,既然选择了,就不后悔!格日勒的原籍是喀喇沁旗,1960年毕业于昭乌达盟医学专科学校,分配到昭乌达盟盟医院工作(就是现在的赤峰市医院)。1961年,组织上动员医务工作者到基层去,到最缺医少药的地区去工作。格日勒响应组织的号召,毅然离开父母,放弃了在大医院工作的优越环境,报名到当时比较偏僻、医疗条件较差的克什克腾旗医院工作。在那一刻,这个蒙古族姑娘就决定要把一腔青春的热血回报给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了。

1962年冬天,克什克腾旗医院接到芝瑞公社医院打来的求援电话,那里有一个高危产妇。在那个年代里,旗医院也没有救护车,又不通客车,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骑马。格日勒接到任务后,顶风冒雪,整整骑了一天的马,走了60多公里,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当她来到芝瑞公社医院时,双腿已肿痛得不敢走路了。可格日勒仍咬着牙坚持着,立即给孕妇做了检查。这是一位高龄初产的妇女,身矮瘦小,患有严重的腰椎结核。由于她的脊柱弯曲已形成驼背,严重畸形影响心肺功能,自然分娩已是不可能的。可是,芝瑞公社医院的设备又不具备手术条件,转院没有交通工具,时间和病情也不允许,怎么办?格日勒深知多病的孕产妇承受手术创伤刺激的风险。可当她看到那双对孩子渴望的眼神时,为了抢救孕产妇和胎儿的生命,还是决定冒着极大的风险,在当晚进行手术。芝瑞公社医院的临时手术室还在用火炉子取暖,没有电灯就用手电照明,没有助手就拉上时任芝瑞公社医院院长、中医大夫马德泉当助手。终于,格日勒凭借精心的术前准备和娴熟的手术技巧,在马德泉大夫和其他医护人员的协助下,胎儿顺利地降生了,母子平安。当气氛紧张寂静的手术室里传出了婴儿洪亮的哭声时,在场的所有人这才松了一口气。在当年,这是芝瑞公社医院第一次做手术,在全公社引起了不小得轰动。人们奔走相告:“是旗医院来了个高级女大夫救了这娘俩的命。”如今,被救产妇和那个险些胎死腹中的小小婴儿已儿孙满堂。

这次手术后,马德泉大夫也开始学习西医,打破了芝瑞公社医院不能开展手术的历史。他从小手术开始,不断学习提高,直至能开展剖宫产、移位妊娠、子宫切除、阑尾炎切除、肠梗阻、胃切除等手术,成为一个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生,在那个年代里挽救了很多危重病人的生命。

扎根草原

那个时候的克什克腾旗医院,还在经棚镇河西大食堂后面,共有职工十七人,没有楼房,房舍简陋,冬天要用火炉子取暖。尽管没有先进医疗设备和条件,但在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外科军医鲍海明的带领和指导下,医护人员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开展了这所医院最早的外科和妇产科手术。从此,格日勒就和外科妇产科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业务骨干。在此后的五十多年时间里,格日勒到底挽救了多少个危重病人,多少个节假日是在手术室里渡过的,在工作岗位上送走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迎来了多少个新的生命,谁也记不清了。

1963年冬,红山子公社医院又打来了求援电话,有一个孕产妇急需抢救。可是,当格日勒冒着严寒,骑马走山路过草原60多公里赶到红山子公社医院时,太晚了!孕妇带着悲痛带着腹中胎儿,已离开了眷恋的亲人,离开了这个世界。格日勒望着悲痛欲绝的孕妇家属,内心非常内疚和自责。与此同时,她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时间就是生命呀。打那以后,只要听说哪里有需要抢救的危重病人,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刮风还是下雨,她总是二话不说,立即出发。

格日勒在克什克腾旗医院外科妇产科工作了20年,对所在科室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根据妇幼保健工作需要,组织部门于1980年调她到克什克腾旗妇幼保健所任支部委员、副所长,主抓妇产科妇幼保健工作,并负责全旗的妇幼技术人员培训工作。走上了领导岗位,她感觉自己的责任更大了,担子更重了。经过几年的努力,格日勒又为全旗培训出了一支技术过硬的妇幼保健队伍。全旗普及了新法接生,住院分娩率大大提高,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显著下降,所在单位多次获旗和市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奖。她的医疗技术和妇幼保健业务管理能力在不断地提高,在农牧民中享有一定的威望。

可是,到农村牧区巡回医疗、宣传普及新法接生和培训妇幼保健人员……高频度的下乡工作却让格日勒的家庭面临难题。格日勒的丈夫旺吉拉是巴林右旗人,从张家口警察学校毕业后,来到克什克腾旗公安局工作。旺吉拉和格日勒在克旗都没有亲人,格日勒只好带着五六岁的女儿下乡工作,无论是搞妇幼技术人员培训,还是作手术。因此,她让女儿睡在同事的怀抱中,睡在牛车上,睡在农家的炕头上是常事。好在有旺吉拉的全力支持下,夫妻两个一起面对困难。旺吉拉在支持妻子的同时,他自己也是工作有成,曾任克旗畜牧局书记、局长等职。

由于工作繁重,旺吉拉病倒了。格日勒一边工作一边积极给丈夫治病,多次陪丈夫去赤峰、北京各大医院诊断治疗直至手术。不幸的是,旺吉拉还是在1996年去世了,这才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丈夫的离世,对格日勒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但她强忍泪水,慢慢地从失去亲人的阴影中走出来,以时间和忘我地工作去淡化对亲人的思念。在女儿、女婿、外孙的大力支持下,格日勒重新振作精神,又投入到她所热爱的妇产科和妇幼保健事业上,直至从克旗保健所支部委员、副所长的岗位上退休。

工作出色

格日勒走上领导岗位后,仍然保持着一名优秀基层医务工作者的本色。由于她的服务态度好,医患之间关系处理得非常融洽。有一次,一对回族夫妇的五岁儿子患上了休克型肺炎,到克旗妇幼保健所住院。当时,这个孩子的病情非常危重,几次下了病危通知。患儿的家庭经济非常困难,患儿的父母就有了放弃抢救的想法。格日勒一边组织医务人员积极抢救,一边鼓励稳定患儿父母情绪,并解囊相助给予支持,硬是把病危患儿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患儿得救了,倍受感动的回族夫妇便以最传统、最淳朴、最真诚的方式对格日勒表达了谢意,他们让得救的儿子管格日勒叫妈妈。从此,这位蒙古族女医生又有了一个回族的义子。时至今日,这个患儿虽成家立业,但对格日勒还像亲儿子一样地互相关照。正是由于格日勒在蒙、汉、回、满多民族医患之间架起了一座民族团结友谊的桥梁,避免了很多医疗纠纷。

由于工作出色,格日勒多次被评为本单位、卫生系统和克什克腾旗的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受到旗人民政府的表奖。1980年,她出席了昭乌达盟计划生育先代会,荣获“千例手术无事故”先进个人奖。

1982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受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表奖。

1983年,赤峰市妇联授予格日勒“三八红旗手”称号,同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颁发的《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荣誉证书》。

格日勒还多次参加妇产科学术交流会,1984年至1993年连续10届被选为赤峰市政协委员。可是,谁又能知道,在这些声誉光环的背后,格日勒付出了多少努力和艰辛啊。

1988年,克什克腾旗组织部再次找到格日勒谈话,打算调她到克什克腾旗政府任计生局副局长,负责技术工作。能够进入政府大楼,走行政系列,这是很多人向往羡慕的事情。但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格日勒最终还是选择留下来,继续干好她热爱多年的妇产科妇幼保健事业。

格日勒是克什克腾旗第一代妇产科学科带头人,经历了克什克腾旗妇产科的起步、发展阶段,看到了妇产科高科技应用于临床的今天,经她抢救的危重病人很多,经她亲自迎来的新生命无数,她是一位真正迎接新生命迎接未来的人,她的名字已被载入《克什克腾旗志》、《克什克腾旗卫生志》。但是,由于长期在潮湿的手术室里久站、冬天骑马下乡出诊抢救孕产妇,格日勒也积劳成疾,落下了严重的风寒腿痛,得了双膝骨性关节炎,双腿变形,不得不进行双膝关节置换手术。如今,格日勒虽已退休但精神饱满,余热生辉,还在为孕产妇提供免费咨询服务。

格日勒说:“治病救人是每一位医生应尽的职责,取得的成绩是医院领导和妇幼保健所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团队的一员,做了一点儿工作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多荣誉。衷心感谢领导和团队同志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

稿件来源:2017年8月12日《红山晚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