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 | 经棚小镇映像

 克什克腾 2020-10-16

原创平台

合作单位:克什克腾作家协会、克什克腾民间文艺家协会、克什克腾书画家协会。

经棚小镇映像

——致敬八十年代

文/乌新宇

一直觉得,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个美好的时代,那时的我正沉浸在幸福的少年时光中,耳畔满是改革开放大潮携裹而来的裂变声,眼中都是各个维度的新鲜事,不时有四面八方的清新气息涤荡自己尚且稚嫩的心灵。80年代的经棚小镇像个戏台,新旧两种机制在这里交汇,在转身告辞与悄然登场的胶着中给我们留下那么多美好的回忆。

总体来说,那时的经棚小镇依然是个飘荡着浓郁传统气息的偏僻地方。但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变革不可避免,小镇的变化悄然堆积,构成我们记忆里一段段关于过往与现实的深邃篇章。小镇历史悠久,有着繁密的成长年轮。但那时的我们年轻,古老的小镇在我们大脑沟回里留下的尽是新鲜热闹气息。回首经棚小镇的往昔,心头不由荡起罗大佑的歌声:“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

一、山河印记

经棚镇真的不大,四周都是山,这种地貌让我们都成了大山里的孩子。那时的我们,最自由奔放的活动就是爬山吧。敖包山、字山、黄岗梁、摩天岭,还有去的最多的文革桥周边的山……,每一座都被我们乐此不疲地攀爬。现在想想,大山就是我们的玩伴,也是我们的老师。它强健了我们的体魄,磨砺了我们的意志,充盈了我们的灵魂。一座座故乡的山,为我们积攒起一笔笔跋涉人生的宝贵财富。

记得十几年前锡盟草原举办过一次中日儿童夏令营活动,其中有一项草原徒步PK活动,结果来自城市的中国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人非常忧虑。与日本孩子相比,这些中国孩子无论是体能还是耐力都全面落败。一次在酒桌上,朋友们聊到这个现象,当时在场的一位克什克腾旗朋友大声说到:“靠!让经棚镇的孩子去比,走垮小日本!”现场一片笑声。其实我知道,朋友说的对。如果时光能倒流,如果场景能假设,把童时的我们派出去PK结果一定好,因为我们都有小镇和大山赋予我们的体能基础和拼搏基因。

记忆里流淌的还有河流。经棚镇有两条河:必如河(俗称碧柳河)把镇区分成东西两半,靠两座桥梁相通。格类河则是小镇的发祥地,经棚镇最早的住民就是从格类河畔开始集聚,镇区也是从这条河畔肇始,向北、向东一点点拓展开来。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两条河还是生机勃勃的,所以成为孩子们的开心乐园。夏天,大家在河畔捉虫,在水中嬉戏。冬天,凝结的河面是耍冰的好地方。小镇上很多孩子都有自制的冰车,冰车构造很简单,一块木板下面装上两块平行的铁条,再配上两只用于滑动的冰杖就OK了。孩子们跪坐其上,用带有金属尖头的冰杖划动而行,欢乐也随之跃动起来。经棚镇的冬天是酷寒的,但浸泡在快乐中的孩子们却浑然不觉,这也算是一种额外的历练和收获吧。

二、文化踪痕

那时的经棚镇还是贫瘠的,楼房不多,文化生活也很单调。民族电影院是个热闹的所在,不管放什么电影,总会有攒动的人群。再细数其它文化场所,除了孩子们不太好接近的图书馆文化馆,就该说到邮电局门前的书车了。书车内部面积也就四、五平方米,上部四周都是玻璃窗,各色报刊杂志依次陈列开来,五颜六色,静静等待同它有缘的买单人。在那个文化娱乐活动匮乏的年代,这辆小小的书车有着难以言说的吸引力。书车由我邻居家的大哥经营,所以我享受着随意出入、免费阅读的特权。一本本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杂志,给了渴望了解外部世界的我莫大的慰藉。

书车还兼营武侠小说出租业务,金庸、古龙、梁羽生……,这些著作等身的大师用他们等身著作里的奇妙文字,为我们渴望奔跑的年幼心灵提供了一方别致的原野,让我们沿着大师们精心构筑的情节一路成长,让我们在刀光剑影中体悟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正与邪。正是通过那些建构在虚幻时空背景下的爱恨情仇,小镇长大的我们,一点点沉淀出人生的智慧,塑造出健康的灵魂。

那时的经棚镇上空,还飘荡着武林风。对,就是因为电影《少林寺》在小镇掀起的武术热。男孩子都鼓荡着尚武的心气,估计女孩子其实也都跃跃欲试。那时班里的男同学都苦练鲤鱼打挺,功夫不负有心人,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最后真的练成了。小镇还举办过武术比赛,江湖地位最高的是一位郑老先生,据说有祖传功夫,已经在带徒弟。记得老先生当时表演了一套查拳,在我们这些低龄外行看来,他的动作慢吞吞的,招式重复也多,一点也不像有功夫的样子。

比较热闹的文体盛事还有运动会和篮球比赛。那时旗里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比较好,老百姓参与热情很高。每逢赛事,虽不至于万人空巷,但也是人山人海。篮球比赛是在专门的灯光球场举办,那个地方算是一个简陋的体育馆,有水泥看台,正中间是篮球比赛的场地。比赛队伍来自旗属各单位,经棚镇的驻军也组队参赛。现在想来,当时的比赛条件、竞技水平虽然不算好,但给千家万户带来的愉悦享受却无比珍贵。

最热闹的活动是正月里的民间表演,有舞龙灯、舞双狮、跑旱船、扭秧歌、踩高跷等很多种类。表演者虽然是临时客串,但给人感觉个个功力非凡。印象中水平最高、难度最大的要算踩高跷了。一个个服饰造型五花八门的民间高手,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尽情展示表演功力,或诙谐、或勇毅、或柔婉。最令人叫绝的是其中的高手还会冷不丁来一次一字马,或者跳跃高桌,着实令人钦佩。

港台文化也渐次蔓延开来,《霍元甲》《上海滩》《射雕英雄传》以及琼瑶的几部大戏让人目不暇接、如醉如痴。细想起来,那时小镇人追剧的热情真称得上是空前绝后。当时电视机在家庭还不普及,每到连续剧播出时段,有电视的人家里都会挤满人,折射出邻里的和谐和民风的质朴。港台音乐也融入小镇人的血脉。邓丽君、张明敏、侯德健、罗大佑、费翔、齐秦……每个人都让大家拥趸。随便走在街上,总有不知从哪家店铺里飘出的歌声,让人听的如梦如幻。

三、市肆轻歌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小镇长期实行凭票供应的物资分配模式。除了传统的粮票、肉票、油票、布票、棉花票,我记得甚至买豆腐还要有票。市场的计划体制虽然犹存,但市场经济的种子已经嵌入小镇机体并生根发芽。记得当时经棚镇有很多浙江温州、台州人,从事修表、修鞋、卖布料、卖钮扣、做服装的小生意,正是这些南方人唤醒了小镇人沉寂已久的经商基因。这些最早掘金内蒙的浙江人因为自己的辛劳和先机也获取了很大回报,不少人成为名商巨贾,维多利集团的大股东邹招斌就是其中一位。

经棚镇的百货大楼曾经非常辉煌,在上世纪80年代是镇里首屈一指的大卖场。那时计划经济的痕迹还很重,个体商店的百花齐放是80年代末期以后的事情了。总体来看,整个八十年代的经棚镇可供购物的地方不算多,新华书店、五金商店都只有一家,还有一家较大的副食品商店俗称黄门市部,如今我已经记不清在什么位置了。

现在政府在引导和鼓励消费,但在1980年代的经棚镇,市面上的物资总体还是紧缺的,即使想买也没有太多东西可选。特别是到了冬季,水果蔬菜都是稀罕物。我记得那会儿市面上的冬令水果除了耐储存的国光苹果,还有一种黑乎乎的冻梨,要用水解冻泡软以后才能吃。偶尔有些新鲜蔬菜也是速冻的,如今这种蔬菜储存方法已经见不到了。

睹今追昔,物非人非,无法令人不感慨。都说往事如云烟,我认为这种表述不准确。因为云烟是脆弱易逝的,而往事却历历在目,永铭心田。我们跋涉在红尘旅路上,最终每个人都会心生体悟:色如聚沫,痛如浮芷,生如迷城。有故乡的人就有根,有理想的人就有坚实。路不尽、梦不停,再见2018,你好新的一年!

真实图片  来自本地网络

作者简介

乌新宇,蒙古族,1970年代出生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内蒙古大学经济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现居呼和浩特。作品散见于《草原》《红山晚报》等报刊及微信平台。

克什克腾

微信号:kskt15042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