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彰武地名」后新秋镇村屯名字及由来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10-17

后新秋镇






1985年资料

自然情况

在彰武县东北部。东邻大四家子乡。东北与康平县接壤。西与兴隆堡、大德两乡接连。南邻苇子沟蒙古族乡和法库县包家屯乡。北接四合城乡。总土地面积180.1平方公里。4,210户19,199ロ人。辖14村民委员会,49自然村。镇人民政府驻地后新秋,距县城东北29公里。后新秋镇为本县东部浅山区,境内多山,平原虽少,但土质肥沃。全乡耕地面积81,884亩。主要作物为玉米、高梁、大豆、向日葵等。近年来,由于巨龙湖水库有效灌溉面积增大,水稻播种面积亦在逐年增加。解放后,林业也有了很大发展,林地面积达到70,176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许多山坡已经绿化,过去荒山禿皊的面貌已大大改观。

后新秋镇地图

镇和村办企业在党的十ー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了迅速发展。1984年乡、村企业(包括集体和联办的)已达到144个。乡办エ业珍珠岩矿和农机厂的年产值已近百万元。该镇境内的珍珠岩储量十分丰富,是一项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1981年开采,四年间获得利润85万余元。
后新秋镇交通方便,彰开、章后公路均由境内通过。1984年乡人民政府动员群众,又新修通一条14公里长的路面,新购进大客车,日间有直通沈阳的班车。

政区沿革

清代为科尔沁左翼前旗宾图王游牧地。

清光绪六年(188年)“将军歧元析科尔沁左中、后二旗南境,前旗东境置康平县”(见《东三省政略》十卷)。自此以后即为康平县辖区。据《奉天通志》记载:“后新秋为康平县辖,城西一百二十里”。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因康平县所辖之“郑家屯改设辽源州治,移主簿于后新秋”从这时起,后新秋又设主簿分防衛门。“民国改县佐,后移至辽源县太平川”(见《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618页)。

1934年(伪康德元年),设立伪满科尔沁左翼前旗,隶属于兴安南省。旗公署驻地在后新秋,亦称宾图王旗、宾图旗或宾旗,又简称之东科前旗。

193年(大同二年)4月,旗公署设在西扎哈气(今康平县境),翌年八月迁后新秋。

1937年3月6日于境内东平顶山曾发生白刀会抗击日寇的斗争。

1943年(伪康德十年)秋又迁到章古台。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于1946年又“复员盟旗”,6月,等建科尔沁左翼前旗政府,8月,旗政府曾设在境内敖龙皋。这时期后新秋地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尔沁左翼前旗游击区。解放后,后新秋为科尔沁左翼前旗第二区。

1949年4月,因该旗撤销,始刘归彰武县为第九区。1956年为后新秋区后新秋乡。

1958年为后新秋人民公社。

1984年改划为后新秋乡。

1985年12月,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改设后新秋镇,实行镇管农村的领导体制。



村屯名字及由来

乐阳  村民委员会

驻地后新秋。位于后新秋镇中部。属半丘陵、半平原地形。耕地5,355亩,以农业为主。1984年开采珍珠岩矿。全村405户,1,829人。辖2自然村。原名为后新秋,1956年合作化时期成立高级社命名为乐园社,后“
乐园”一名遂沿用至今。

后新秋  自然镇

系后新秋镇人民政府和乐园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县城东北29公里。属开辟较早地区,清末即已成为集镇。据《东三省政略》载:清光结三十四年(1908年)科尔沁左前旗“其东境析置那县之区,日康平、日法库,所属之马拉沁电、后新秋、平顶山、十家子、子洞、皆稍繁盛之市镇也”。《满洲年鉴》记载,1933年后新秋有386户,2,020口人,1940年为408户,2,049人,成为当时遐迩闻名的贸易中心。今镇内有农贸市场,购销活跃。彰开公路由街中通过,设有客运站。驻有镇人民政府机关及供销社、粮库、邮电支局、食品采购站、银行营业所、税务所、工商管理所、变电所、地区医院等部门。有县农机修造二厂和中、小学及饮食服务单位等。镇北有巨龙湖水库。镇东北1.5公里处有辽代遗址,现保存完好。耕地4,400亩。379户,1,721ロ人,新秋一名传为蒙语,意为新来的人居住的地方。因在法库县界有前新秋,故称此地为后新秋。

小东沟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东北,相距1.5公里。耕地450亩。26户,108口人。早年荒山岭,近年栽植大片松林,旧貌已换新颜。因建房在后新秋村东沟坡上故名。

白音皋  村民委员会

驻地白音皋。位于后新秋镇东北部。多浅山地。耕地9,287亩,以农业为主。全村298户,1,347ロ人。辖5自然村。以驻地得村名。

白音皋  自然村

系白音皋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后新秋东北,相距4.9公里,县城东北3.9公里。彰开公路由街中通过并设有站点。耕地2,689亩。91户,411口人。“白音”为蒙古语地名,意为富裕的沟或物产丰富的沟。村西北1公里处有辽代遗址。村内有小学。

老烧锅窝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东北,相距7.3公里。东北接康平县界。村西有巨龙湖水库,东南有彰开公路。耕地1,300亩。47户,204ロ人。因是哈巴气(今大四家子乡タ明村)烧锅的地窝堡,故名。

机型窝堡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东北,相距7公里,彰开公路西侧。有耕地2,152亩。88户,382ロ人。

羊山皋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东北,相距3.6公里,彰开公路东侧。有耕地1,714亩。45户,212口人。村南有1辽代遗址。

屈家沟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东北,相距2.7公里,彰开公路东侧。有耕地626亩。27户,138日人。村约建于清道光年间,以屈姓得名。在东北山有乡办珍珠岩矿。1980年建矿,矿区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珍珠岩储量在百万吨以上。已有粉碎机、提升机、引尘机及汽车、拖拉机等设备,年产值在50万元以上,已有职工近300人。为全县乡办企业的先进单位。

锅窝经  村民委员会

驻地烧锅窝堡。位于后新秋镇中部。属半丘陵、半平原地形。耕地3,384亩,土质较肥沃,以农业为主。近年山坡已多栽植松树。全村173户,788ロ人。辖1自然村。以驻地得村名。

锅窝堡  自然村

系烧锅窝堡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后新秋北,相距2.7公里,县城东北31.8公里。村内设有小学。早年有一王姓在哈巴气开烧锅,又于此处置地招佃,故得名烧锅窝堡。

平安地  村民委员会

驻地平安地。位于后新秋镇北部,东北与康平县接壤。丘陵地形。耕地4,543亩,以农业为主。全村223户,1,000ロ人。辖5自然村。以驻地得村名。

平安地  自然村

系平安地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后新秋北,相距4.7公里,县城东北32.7公里。巨龙湖水库北侧。有耕地1,510亩。81户,366ロ人。相传地名是居民以祈求平安命名。设有平安地小学。

董家梁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北偏东,相距4.7公里。有耕地1,030亩。72户,333口人。村约建于清道光年间,因董姓得名。

北下甸子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北,相距4公里,彰开公路西侧。有耕地750亩。14户,58日人相传早年有邱姓于该地甸子上定居,得名邱家甸子,后演变成下甸子。地名普查时因重名,于1980年更名为北下甸子。

博音花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北,相距77公里,东靠康平县。有耕地650亩。29户,138口入。村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为蒙古语地名。“博音花”意为有福气的坨子或幸福的地方。

八家子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北偏西,相距4.8公里,巨龙湖水库北沿。耕地500亩。27户,105口人。相传该地名是以形成村落时的户数得名的。

民家  村民委员会

驻地民家电。位于后新秋镇北部。老爷山东麓,巨龙湖北侧,章后公路通过境为。耕地6,108亩,土质肥沃,以农业为主。全村363户,1,660口人。辖8自然村。以驻地得村名。

民家屯  自然村

系民家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后新秋西北,相距6.2公里,县城东北31.8公里。章后公路由该村通过,设有站点和养路道。村内有供销商店和小学。耕地2,220亩。157户,689口人。早年以朱姓取名朱家民电,解放后改为民家电。

刘家街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北偏西,相距5.6公里,章后公路东侧。耕地420亩。16户,69口人。因姓得村名。

崔家街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北偏西,相距5.6公里,章后公路西侧。16户,73ロ人。村以姓氏得名。

姜家街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北偏西,相距7公里,章后公路西侧。有耕地1,060亩。53户287口人。村建于清宣统年间,因姓氏得名。

赵家街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西北,相距5公里,地处二道河东岸,章后公路西侧。有耕地1,020亩。52户,234口人。村建于清末,因姓氏得名。

隋家街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北偏西,相距4.5公里,章后公路东侧。有耕地90亩。3户,12口人。村建于1930年,因姓氏得名。

陈家梁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北,相距4.2公里,巨龙湖水库北沿。有耕地860亩。44户,195口人。村约建于清道光年间。相传被时有陈姓近梁而屠,遂得名。

袁家街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西北,相距8.2公里。耕地650亩。22户,101口人。1951年建村,以村民多袁姓得村名。

西旧府  村民委员会

驻地西旧府。位于后新秋镇西北部。老爷山耸立境北,二道河流经村南,地属半浅山、半平原。耕地4,544亩,以农业为主。林地面积有4,000亩。全村265户1,271ロ人。辖1自然村。以驻地得村名。

西旧府  自然村

系西旧府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后新秋西北,相距6.6公里,县城东北28.9公里。设有西旧府小学。因早年这里建过宾图王府,后迁移,因称旧府,此地与东旧府成东西方向,故得名西旧府。

放户起  村民委员会

驻地放户起。位于后新秋镇中西部。多浅山。耕地5,759亩,以农业为主。全村349户,1,581口人。辖1自然村。以驻地得村名。

户起  自然村

系放户起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后新秋西北,相距3.5公里,县城东北27.6公里。章后公路由村头通过,设有站点。村西南1公里处有辽代遗址,居民传为高丽房身,今保存完好。村内设有数户起小学。村东北0.5公里处有乡办珍球岩矿1976年建矿,矿区建地48,000平方米,珍珠岩藏量较丰富。现有职工150余人。村建于清光结年间,数户起为蒙古语地名。传说以一蒙古族名“数物力己”的(合吉祥意)命名;又传说早年该地是蒙古王爷饲养猎狗的地方,遂称该地为“数户起”。

东沟  村民委员会

驻地大东沟。位于后新秋镇中西部。耕地7,577亩,多山地和坡耕地,以农业为主。全村38户,1,698人。辖3自然村。以驻地大东沟得村名。

大东沟  自然村

系东沟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后新秋西南,相距3.1公里,县城东北28公里彩开公路南侧。设有站点及养路道班。村南有数包山水。有耕地2,700。127户,558ロ人。村建于民国四年(1015年)因地形和所处方位得名。村南1.5公里处有1辽代进址,今已为耕地。设有东沟小学。

苏宝地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西南,相距4.7公里,彰开公路南侧。村东有东沟水库。有耕地2,590。174户,754ロ人。村建于民国四年(1915年),相传为蒙古语地名,象语作“苏不宝力格”意即出过珍珠的水泉子。

千德木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西南,相距5.3公里。有耕地1,700亩。85户,386口人。村建于民国初年,以千德木山得名。“千德木”,蒙古语,系“前德门”转音,即宝石、珍宝的意思。

雷家窝堡  村民委员会

驻地雷家窝堡。位于后新秋镇西南部。地属丘陵。耕地4,300亩。全村212户,981口人。辖4自然村。1979年由高家大队划出建立雷家大队。因重名,于1980年改为雷家窝堡大队。现为雷家窝堡村。以驻地得村名。

雷家窝堡  自然村

系雷家窝堡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后新秋西南,相距7,2公里,县城东北228公里。耕地970亩。41户,205口人。村建于清光绪年间,因雷姓得名。设有雷家窝堡小学和后新秋供销社雷家供销商店。

高家窝堡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南偏西,相距5.7公里,龙皋山南麓。有耕地1,500亩。73户331口人。村约建于清成丰年间,因高姓得名。

杨家窝堡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南偏西,相距6.3公里。地处头道河支流东岸。耕地900亩。39户189口人。村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因杨姓得村名。

下甸子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南偏西,相距6.3公里,地处头道河北岸。有耕地970亩。59户,256口人。村建于清光绪三十ー年(1905年),以村西有大甸子得名。

邱家  村民委员会

驻地邱家窝堡。位于后新秋镇南部。耕地6,589亩,土地平坦,土质肥沃,以农业为主。全村269户,1,260口人。辖3自然村。因驻地得村名。

邱家窝  自然村

系邱家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后新秋南,相距6公里,县城东北25.4公里。地处头道河东岸。耕地1,300亩。68户,322ロ人。村建于清光十六年(1890年),因邱姓得名。设有邱家小学。

老台窝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南偏西,相距7,4公里。耕地3,000。127户,604口人。村建于清光结年间,相传有一李姓从关内迁来该地定居,遂称“老窝堡”。后因其名不雅而更为老台窝堡。

新发屯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南偏西,相距8.1公里。头道河南岸。耕地1,630亩。74户,334ロ人。村建于1935年(伪康德二年),因村落形成较晚,称之为新发屯。

西平  村民委员会

驻地西平顶山。位于后新秋镇南部。属浅山地带。耕地3,094亩。全村144户,648口人。辖1自然村。以驻地得村名。

西平顶山  自然村

系西平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后新秋南,相距8公里,县城东北24.5公里。1945年建村。因地处平顶山西麓,故名。设有西平顶山小学。村南2公里处有1青铜时代遗址。遗址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遗物较丰富,解放后于该遗址曾采集到石刀、鬲足、石磨盘等古遗物。

东平  村民委员会

驻地东平顶山。位于后新秋镇东南部。多浅山。有耕地4,765亩。全村217户,1,076口人。辖2自然村。因驻地得村名。

东平顶山  自然村

系东平村民委员会驻地。在后新秋南偏东,相距8.6公里,县城东北26.2公里。耕地3,506亩。171户,848口人。村约建于清咸丰年间,因地处平顶山东麓得名。1937年曾于该地发生“白刀会”(群众反满抗日组织)抗日斗争。3月6日,由首领宫良栋、苏义率众由圣宝山(今彰法交界处)出发,直奔伪东科前旗公署驻地后新秋,沿途捣毁十家子警察分所,缴获枪支,伪旗公署立呈一片混乱。闻风丧胆的大小官吏和日本人,一面调动骑兵团,集结警察准备抵抗;一面备好汽车欲向章古台逃窜。白刀会至东平顶山与反动军警相遇,激战七小时,终因寡不敌众,白刀会牺牲五十余人。勇士们在用鲜血染红的这块土地上,记下了中华民族抗击侵略者的丰功伟绩。为抗日而牺牲的勇士,将永远受到人民的怀念。

赵家沟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南偏东,相距10.4公里。东平顶山南麓,东靠法库县。有耕地1,945亩。46户,228ロ人。村建于清光绪年间,因赵姓而得名。

永安   村民委员会

驻地两家子。位于后新秋镇东南部。属半浅山、半平原地形。有耕地10,590亩。全村466户,2,097口人。辖8自然村。该村名为解放后土地改革时期命名,以当时的村干部袁永恩、安永孝二人的名各取一字,命村名为“永安”。沿用至今。

两家子  自然村

系永安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后新秋南,相距4.8公里,县城东北26.9公里。乡级公路西侧。有耕地2,150亩。121户,568口人。村建于清光绪年间。据传当时居民有祝、傅两姓,遂得名两家子。村内设有后新秋供销社永安供销商店。

周家窝堡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南偏东,相距7公里。有耕地700亩。30户,129ロ人。村约建于清道光年间。因周姓得名。

小四家于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东南,相距6.6公里。有耕地1,600亩。90户,398口人。村建于清光绪年间。据传因早年该地有四户居民,又建村晚于乡界东大四家子而得名。

敖龙皋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南,相距4.1公里。有耕地2,400亩。118户,516ロ人。村内设有小学。敖龙鼻为蒙古语读音应作“敖伦皋”,意为多沟的地方。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于1946年“复员盟旗”,8月24日建立“科尔沁左翼前旗”,旗政府设在敖龙皋(见民国三十五年《中华民国年鑒》1,898页)。

木头沟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南偏西,相距4.5公里,地处敖龙皋山东南麓。有耕地940亩。31户,161口.人。村建于清光绪年间。相传因山沟里树木多而得名。村西1公里有青铜时代遗址。村西北0.5公里处有1辽墓地。

马家沟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南偏西,相距3公里。有耕地510亩。27户,115口人。村名因姓氏而得。原在荆家甸子西边仅几户人家。1957年全部迁至此地。

荆家甸子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南偏东,相距3公里,乡级公路西侧。有耕地1,000亩。46户,195口人。村建于清光绪年间。因荆姓而得名。

小房身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东南,相距5.2公里,头道河西岸。村建于清光绪年间。相传建房时是在旧房基地上,因得名小房身。耕地50亩,3户,15口人。

新生  村民委员会

驻地那什挠。位于后新秋镇中东部。属浅山地形。耕地6,070亩,以农业为主。全村318户,1,417口人。辖5自然村。村名为土地改革时期新命名的。

那什挠  自然村

系新生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后新秋东南,相距2.9公里,县城东北30.1公里。有耕地2,270亩。105户,473口人。相传该地名是以蒙古族人名“那申挠”而得。“那申”家古语,意为长岁。后演化成那什挠。

陈岗窝堡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东南,相距2.3公里。有耕地1,200亩。71户,308口人。村以建村陈姓居于岗上而得名。

太平台窝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东南,相距4.2公里。耕地1,600亩。79户,346口人。为蒙古语地名。“太平台”蒙语读音应作“太本台”意为“五十”,为蒙古族人名命村名。

前新窝堡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东偏南,相距4.7公里。有耕地1,000亩。29户,141口人。相传早年是姜姓的一个地窝堡。后聚落增多分前后新窝堡。

后新窝堡  自然村

位于后新秋东,相距4,2公里。34户,149口人。地名来历见前新窝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