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实话,我并不觉得那些疯抢双黄连的人可笑

 蘑菇心理学 2020-10-17

【 蘑菇心理  第1171天 】

  

文 |实用菌

 01

过去的24小时里,不少国人经历了一场过山车般的抢购闹剧。

先是昨晚,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发布了一条消息:

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消息一出,该口服液在网上瞬间脱销。

同时,无数市民连夜赶到药房购买,线下也被一抢而光,甚至连兽用版的也没被放过。

但是很快,打脸的反转就来了。

有媒体为此事专门采访了公布此项研究的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归纳一下就是不知道,不好说,堪比黄冈的唐主任。

很快,权威媒体又站出来澄清:

抑制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请勿抢购自行服用双黄连口服液。

一场闹剧,才算告一段落。

 02

在如何看待这次的抢购风波事情上,很多人会想到“智商税”“无脑跟风”这些词。

用严谨的术语来说,就是一起群体的非理性盲从事件。

这些是事实吗?

是事实,而且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当事实清楚,一切真相大白之后,再回头看那些跟风抢购的人,多少显得有点滑稽,甚至是可笑。

比如有人写了这样的文章:

其实,抢购双黄连的人与其说可笑,倒不如说可怜。

不管是评价一个人也好,还是一群人也好,除了要看他们在某一事件当中的行为反应,还要看这个事件的大背景。

这就好比,有一天你看见一个人在路边啃树皮,你可能会觉得这个人是不是精神不正常,脑子瓦特了。

但如果这样的事是发生在大饥荒的年代,那么看到啃树皮的人,你还能笑的出来吗?

恐怕会哭吧。

抢购双黄连这样的事,也适用于这个逻辑。

 03

一个人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能否保持理性,拼的并不只是脑子和智商,还有一个人们很容易忽略的因素:

心态。

平静的心态下,和恐慌的心态下,人们的理性程度绝对是不同的。

而当前人们的心态是怎样的呢?

新型肺炎疫情不断蔓延,感染的人数已经过万,这还不是最要命的。

最要命的是,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能治疗这种病毒的特效药。

也就是说,一旦染上这种病毒,能依赖的就只能是自身的免疫力大小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没有人能保持淡定,没有人能不恐慌。

这个时候,人们最焦虑,同时也是最期望的,就是有治疗药物的横空出世,好把自己的生命安全从这种巨大的恐慌和不确定性中拯救出来。

在这样的社会心态下,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说他们的双黄连口服液能抑制病毒,而且还有权威媒体做背书,想不轻信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所以,对那些连夜抢购的人来说,尽管行为有些盲目,但并不可笑,他们只是在恐慌面前过于无奈罢了。

 04

进一步说,恐慌是一种不好的心态吗?

不见得。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恐惧只是一种简洁的信号,它本身无所谓好坏。

被恐惧驱使的人,看起来不那么洒脱,甚至有些狼狈,但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恐慌也是有价值的。

厄内斯特·贝克尔在《拒斥死亡》一书中说过这样的话:

“动物为了生存,必须通过对恐惧做出回应,以保护自己。

那些抢购双黄连的人,也不过是在求生的本能下,做出了一些过激的反应而已。

而且,我们仔细想一想,他们在排队扫货的时候,真正的丧失理性了吗?

其实并没有。

他们也有自己非常理性且现实的考虑。

 05

双黄连口服液真的有效吗?

相信绝大多数抢购的人心里也并不笃定,但是他们会有这样一种心理:

万一有效呢?

万一有效,那就是在拯救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而万一没有效,也不过是损失一些数目不大的钱财而已。

这些钱,在生命面前不值得一提。

既然代价可以承受,而收益存在着巨大的可能性,那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

从求生的角度来说,你能说这样的考虑不理性吗?

我觉得相当理性。

他们不是智商低,脑子有问题,而是在生命和钱财的权衡中,不得不取大舍小而已。

 06

当然,正因为存在这样一种取舍和权衡,就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的人和机构钻了空子,并趁机收割名和利。

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去简单地取笑他们,或者暗自从他们身上找优越感。

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呼吁我们的社会管理者,看到群体行为的这种漏洞,然后用法律法规来保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比如遏制哄抬物价的行为,比如出台严格负责的信息披露制度等等。

这才是一个文明的社会,真正应该关注的事情。

留言互动区

你如何看待抢购双黄连事件?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