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岁女童遭继母虐打进ICU:为何家会如此伤人?

 蘑菇心理学 2020-10-17


【 蘑菇心理  第1259天 】

  

文 | 实用菌


 01

昨天,一个新闻看得既生气,又毛骨悚然。

黑龙江一4岁女童浑身是伤,直接被送进了医院的ICU,原因竟是被继母虐打所致。

后面的警方调查发现,其生父也经常用数据线,笤帚殴打女童。

目前,女童依然在昏迷中,有生命危险。

我们经常说,家是温暖的港湾,这是事实,但也只是部分的事实。

事实的另一部分是,在一些家庭中,恶远远大于爱。

02

每一年,我们都可以看到不少的虐童案件,从未停止过。

而且,这还只是冰山的一角。

还有更多的孩子,虽然经常遭受到来自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长期虐待,但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并不能为大众所知晓。

所以,作为一种一直存在的社会现象,我们真的需要好好重视和反思一下了。

尤其是搞清楚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本该充满爱的天堂,在有些时候却变成了滋生恶的地狱?

当然,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个人因素。

有的人就是冷血,就是没人性,这是一个原因。

但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看到背后的一些共性因素。

03

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一种力量悬殊的不对等关系。

父母拥有绝对掌控和支配的权力,而孩子只能服从和被支配。 

这样的一种大背景,就极易产生踢猫效应。

所谓踢猫效应指的是,人们容易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并产生连锁反应。

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被老板骂,他的内心会有不满和恨意,但是这样的不满并不敢对老板表露出来,于是回到家后,他就可能对自己的孩子发火,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到比自己弱小的孩子身上。

所以在家里,孩子就很容易父母情绪的垃圾桶。

他们会找各种理由来挑孩子的毛病,为自己的暴力找借口。

比如,我这不是在打孩子,更不是虐待,这是在教育自己的子女。

通过这样一种合理化,暴行就被洗白成了“爱的教育”。



04

其次,社会氛围对家暴的过度包容。

在现实当中,很多明确无疑的暴行,一旦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就似乎变得没那么严重了,甚至是很正常的事情。

比如对很多人来说,回忆到小时候的时光时经常会被父母揍的情景,很多时候大家也是笑着去诉说和交流的。

尤其是对70后和80后的人来说,这样的记忆会更多一些。

人的心理就是这样,有些事情大家都知道不对,但是一旦周围的人都这样做的时候,似乎这种不对就没有那么不对了。

这是一种其实很恐怖的想法,因为每一个虐待孩子的家长在面对别人的指责时,都会理直气壮地说:

“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和你有什么关系,你没有打过你家小孩吗?”

尤其是,很多人在意识上是没有是非观念的,他们更信奉“存在即合理”。

既然大家都打过孩子,那么我打孩子也就是对的。

虐待?不存在的。

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研究人的攻击行为时,提出过一个社会学习理论。

他认为,当看到群体中别人表现出攻击行为而没有受到惩罚时,他们也会尝试这种攻击。

这就是虐童在家庭当中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人觉得自己的暴行是错的,大家都觉得自己是无辜的。

既然自己都不觉得是问题,那就更不可能去反思自我了。

一个人一旦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像内疚、羞愧等自我控制的内在力量被削弱,就很容易变得冲动,并在一些情况下做出过激的行为来。

05

因为以上因素的存在,对孩子们来说,“投胎”某种意义上就成为了一个赌博的游戏。

你运气好,出生在一个有爱的家庭,父母都很爱你,自我约束力也很强,不会打骂孩子,那你就有机会度过一个幸福的童年。

你运气不好,出生在一个冷酷的家庭,父母脾气不好,动不动就拿你出气,那结果就可想而知。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可怕?

准确地说,如果把制止虐待孩子完全依赖于父母的觉悟和自制力,是不是很可怕?

所以,要真正改变这种状况,外界约束的力量就不可或缺。

对,这个外界力量就是法律。

你的孩子不仅是你的孩子,他/她还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任何一个个体,都有合法的免于外来伤害的权利,即使这个伤害是来源于父母。

只有那些不靠谱的父母发现,虐待孩子不仅是错的,还会受到让自己肉疼的惩罚时,才会心生畏惧,才会给孩子一个安全一点的童年。

当然,法律一直都在,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无论是在制度层面,还是执行层面都有需要提升的地方。(不知道这算不算负能量)  

这方面,我们要补的作业还不少。

留言互动区

关于虐童事件你怎么看?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心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