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风俗】 结婚风俗之送亲

 乡土大河南 2020-10-17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我们社旗县县周围人们结婚送亲方式发生了几次变化,折射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二十世纪五十年的末期农村进入集体时代,接新媳妇是借用“车布拉”,就是在牛车上用席子搭起,周围用布幔围上,像一辆轿车。到六十年代生产队派牛车去接新媳妇。我们苗店镇白庄村刘月桂是最早坐“车布拉”的新媳妇。还有张花兰、余桂兰等。

担挑子送亲:“文革”时期,提倡新事新办,青年男女结婚提倡新媳妇步行去婆家,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送亲都挑着挑子步行,新娘子也是步行和送亲的人们一起步行去男方的。陪送的嫁妆也体现新时代的特点,那时候重视生产劳动,经常进行修筑堤坝、平整土地、深翻土地等,铁锨萝头是日常生产劳动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政府提倡女方陪送生产工具之类。喜事的前一天,男方派人把事先商定好需要多少根勾担,多少根扁担,多少根绳送到女方。喜事当天女方送亲的人们多数挑着被子、衣服,四人抬着立柜,两人抬着板箱、两头沉等。男方在村口迎接,尽量接远一点让送亲的人们少受劳累。1975年白玉仙出嫁的时,父亲白书玉是参加抗美援朝在朝鲜五次战役的时候受伤的残废军人,是老党员、老革命,思想先进,就按照政府要求陪送有勾担萝头,送亲队伍从白庄到社旗北唐庄乡何营40里路都是挑挑子步行走到的。那时我才11岁,跟大人们一起去送亲,挑着最轻的新勾担萝头步行去,一天走个来回,两头不见太阳。

自行车送亲:八十年代后期,由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小麦连年丰收,家家户户都添置了自行车,送亲就用自行车,把被子、衣服之类捆在自行车上,送亲的人们可以骑着自行车去,送亲的人们不再受步行的劳累,也显示本村的经济发展水平。1986年秦宏伟结婚胡里娘家就是自行车队送亲,她也是坐自行车出嫁到白庄的。1991年宋书奎嫁到白庄,娘家夏庄就也是用自行车送亲的。那时候自行车队送亲就很光荣的事情。

卡车接亲:九十年代,自行车送亲没几年,就兴起卡车接亲。结婚那天男方请卡车去女方家接亲,新媳妇坐在驾驶室里副驾驶的位置,嫁妆装在车里,送亲的人们也挤在车里,这种新的婚嫁方式在当时非常时兴的,尽管是卡车,但是新娘子第一次坐车出嫁,已经是时代的进步,比以前世世代代的新嫁娘都幸福。那时候大卡车在方圆也是很少的,夏庄夏书祥父子用来运输的大卡车经常被请去接亲,有时候一天能够接三四家新媳妇。1996年秋冬季节刘金存嫁到白庄就是坐卡车来的,当时由于大雪连天,农村土路泥泞难行,接亲的卡车已经是第三趟了,到女方家是中午近12点了,惹得新娘子生气,差一点这天不出嫁了。在我们这里的风俗习惯认为男方接亲一般在早上七八点最好,最晚也不能超过上午十点,去得晚了怠慢新娘子,有看不起新娘子的嫌疑,为此婚姻黄了的现象也不是没有。好在女方父母兄弟姐妹都是通情达理之人,劝说新娘子如期上车。

轿车接亲:进入二十一世纪,小轿车在农村出现,男女结婚是男方派小轿车去女方家接亲。最初是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卡车,轿车也没有选择什么级别的车,新媳妇坐小轿车,卡车拉嫁妆和送亲人员。随后大件木制家具逐渐过时取消,或者是家具由男方购买,不再由女方陪送,接亲都改用轿车,一般是六辆小轿车,多者不限,都要选择吉利数字,六、八、九、十二等。车都要选用黑色的,尽量用价格高的桑塔纳车。2008年白玉山的儿子结婚的时候,他的战友们都开车来,于是大家都去参与接亲,一下子去了二十多辆轿车,把女方村口占满了,场面非常壮观,惹得人们异常羡慕。2010年以后新婚男女对婚车要求越来越高,一般都是豪华轿车啊,什么宝马、奔驰、奥迪这些轿车。条件好的家庭接新娘的头车要上档次的好车,一般是加长的卡迪拉克、加长林肯、或者奔驰等,且鲜花彩球装饰,还可以用气球、娃娃、头纱等等,极显豪华。这些车都可以在婚庆公司租赁到,只是价格不菲。

奇葩送亲场面:

一、坐水缸出嫁的新娘子。据白玉祥介绍说:唐河在社旗县兴隆镇一段,自古以来就没有大桥,东西两岸的人们相互往来依靠河滩上用木棍搭建的木桥。五十年代河西一个女孩嫁河东,吉日当天遇见大雨,河道涨水,一时半会消不了,送亲队伍被堵在河边,人们干着急也没办法。还有在姑娘的两个哥哥是河边长大的,他们找来一口大水缸,让妹妹坐缸里,他们俩一边凫水一边扶着水缸游过了唐河,安全的完成送亲任务。

二、坐小方桌出嫁的新娘子。2001年,郭集某村女孩嫁苗店老魏庄,遇上下大雨郭集河涨水,年轻小伙子们沿着漫水桥试摸着还能够通过,送亲的人们找了两根长绳在漫水桥两边拉上安全线,可是新娘子无论如何是不下水,送亲队伍阻挡在河对岸,吉日已定,新娘子过不了河怎么办,还有三十多里的泥泞道路,这是难题。最后不知道谁想出来一个办法,把小方桌绑上两根杠子,新娘子坐在小方桌上,四人抬着过河。送亲队伍到达男方已经是下午3点。

作者:白金海,苗店老魏庄村白庄人,苗店中学优秀教师。写作的《山菊花》在南阳日报发表,还有通讯报道《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农民文化周》等,三十多年潜心研究远古神话,创作神话小说《大禹治水》,已经完成初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