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老师时间·回忆录¦风雨七十年 第四部忆海拾珍 第一章我的天安门情结

 乡土大河南 2020-10-17

原创:童迅;图片:网络

第四部忆海拾珍 第一章我的天安门情结 

以上记述的是个人及家庭成员的主要经历。以下撷取珍藏在记忆海洋中的点点滴滴。

第一章  我的天安门情结

01 梦寐心中神圣地

在我入小镇小学复读六年级的这一年秋天,中国发生了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一消息我是从学校的黑板报上看到的。

一天,我上学路过黑板报前,见几个同学在看黑板报,我不由驻了足。这一天黑板报上的消息是:十月一日下午三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读罢这个消息,我有一个问题:天安门是个什么地方呢?毛泽东怎么在那上边“庄严宣布”呢?我问老师,老师也说不清楚。

第二年的国庆节,我是在县城的初中度过的。初中同小学相比,条件好多了。那里不仅有黑板报,而且有报栏,可以看报纸。十月二日的报纸上刊登的北京阅兵式照片,让我明白了天安门就是皇城的大门。从那幅照片上,可以看到下边是城墙,城墙上有五个拱形门洞,中间的一个略微高大一些,上面有一幅毛主席的巨大的画像,画像的两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两幅标语。画像和标语的上边有一座大房子,后来知道上边的房子叫“城楼”,城楼下边的叫“城台”。“城楼”和“城台”合起来总称天安门,是一座高大雄伟的建筑。心想,这一生不知道有没有机会看一看天安门。

02 梦想成真揽胜景

机会不期而至,竟然很快来了。一九五四年五月,军校学习结业以后,大部分学员或进航校,或下部队。在剩下待分配的人中,我和另外五人被分配去北京空军军乐队。天呐!在校我就看不起“小三门”(作者注:体育音乐美术),我这嗓子唱歌老跑调。但是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调令一下,是不能讲价钱的,只有服从。第二天就出发到军乐队报到去了。

当时军乐队附设在空政文工团,驻地在北京东四八大人胡同,从前门火车站到东四,天安门广场是必经之地。来火车站接我们的是军乐队的李队长,他领我们上了去东四的有轨电车。叮叮咣咣不到五分钟,就听到售票员报站说:“下一站天安门车站,有到天安门车站下车的,请到前边来”。

听说到了天安门,我们几个不约而同地争着往车外看,只见车的左前方有一座红墙黄瓦的高大建筑物,想来这就是梦寐以求要见的天安门了,只是比我们想象的更宏伟,更壮丽,更高大。在此之前,我曾见过西安的钟楼,拿它与眼前的天安门相比,简直是“小弟弟”见“大哥哥”。电车转头向东,奔向东单,我还目不转睛地朝着天安门的方向,直到看不见为止。第一次见天安门就这样意犹未尽匆匆结束了。

此后,军乐队从文工团分离出来,另立门户,搬到南苑。那时南苑属于市郊,没事很少进城。所以,几个月难得见一回天安门。

能够走近天安门,零距离接触它,是在一九五五年春天。这年三月,未婚妻随父亲到部队来看我,部队首长安排我领他们游北京。父亲特别想看看金銮殿,我们决定首先参观故宫。天安门是故宫的大门,自然是参观故宫的必由之路。

过了金水桥,几步路就是天安门了,我们来到中间的拱形门洞。那两扇红漆大门是我所见过的最大的木门,一丈多高,六七尺宽,三四寸厚,虽历经数百年却没变形。那一排排硕大的门钉,犹如一排排铜碗扣在门上,在阳光的照射下,金灿灿、亮闪闪,引得参观游览的人禁不住想摸一摸。光溜溜的,你摸他摸我也摸,以致把那齐胸高的一排门钉摸得格外的明亮。

父亲最急于要看的是金銮殿,对天安门并没有太大兴趣。他只知道这里是皇上出入的大门,并不知道天安门是世界注目的地方。父亲对于我置身于天安门之内的那种满足感和那种激动的心情,似乎很不理解。为了满足他看故宫金銮殿的迫切愿望,我只好顺势而为,领他们穿过门洞向里边进发了。

03 天安门前大阅兵

送别了父亲他们不久,军乐队就接到了参加“五一”天安门前为群众游行配乐的演奏任务。这个任务可以说是光荣而又艰巨。说光荣,因为这是在祖国的心脏举行的全国性的庆祝活动,必将为世人所关注。我们的演奏,将传遍全世界,我将亲眼见到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

说艰巨,是因为不仅要在短时间内记熟众多乐谱,而且还要进行体能训练。否则,身体很难适应在天安门前那从早晨六点到下午三点,整整九个小时不吃不喝、两腿站直连续吹奏的任务。为此,军乐团和全体被抽调的乐队,集中在天坛公园集训一个月。每天拉到大操场练“站功”,有句俗话叫做“练为战”,“战时”(作者注:“五一”的演奏)需要站九个小时,训练就九到十个小时,风雨无阻。训练就是一项政治任务。领导讲话时反复强调:“五一”那天谁在天安门广场晕倒就追究谁的政治责任,因为那关乎国家形象。

“五一”这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我们早晨五点起床,五点半被汽车拉到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一个大院子里,整理军容风纪。六点钟整队入场时,游行队伍已在东长安街排好,观礼台上也站满了人。快八点的时候,高音喇叭里突然响起一个激动的声音“毛主席来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已经登上天安门城楼!”

这时,只见站在指挥台上的军乐团总指挥高高地举起左臂,伸出了一个指头,这表示要演奏第一支曲子——《东方红》。所有曲子都编有号码,总指挥用两只手比划编号。如第十五支曲子,就伸一个拳头,另一只手再伸五个指头,每个队员对编号必须烂熟于心。

因为军乐团正对面就是天安门,当毛主席从天安门城楼里一出来,我们便能第一个看见。虽然眉目看不甚清,但那饱满的额头和向后梳的大背发是很有特色的。即使相隔一百多米,还是一眼就能辨认清楚的。毛主席从城楼里一出来,广场上、长安街上“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此伏彼起。军乐声、口号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


因为只顾看毛主席,自己吹的是啥,也弄不清楚。好在当时我吹的是中音号,主要是打节奏的,没有什么旋律乐句。而且一个大乐团,三百多人,我即使吹错,别人也很难听得出来,真正可以“滥竽充数”。不过,这一天我能在这样的场合,长时间地看到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真是心满意足了。

这年七月,我被调到沈阳空军军乐队。幸运的是,第二年国庆节,这个队又奉调参加天安门前的演奏,我得以亲眼目睹了大阅兵的壮观场景。特别是到最后,天空中飞机,通过天安门,震得山摇地动,哪里还听见乐曲的声音?我完全不用紧张。这次更是使我终生难忘。

04 登上城楼再圆梦

此后,度过了四十六年的沧桑岁月,便没有再去北京,对于天安门,只在电影或电视上再见到它。

2002年,为了侄子的工作调动,我和兄弟来到北京。先在天安门广场照了几张像,又听说天安门城楼对游人开放,花三十块钱就可以上天安门,这真让人喜出望外。

晚霞中,我们拾级而上,登上了城楼,走进了大厅。看到了雕梁画栋的城楼,东西九间,南北五间,象征皇帝是九五之尊。

昔日只有皇帝老儿可到的地方,如今游人如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出了城楼,眺望对面的毛主席纪念堂,又回忆起当年参加检阅演奏时所看到的情景,恍若隔世,不禁又生出一种感慨之情。人生如梦,眨眼之间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梦想早已实现,也该知足了。 

(未完待续)

编者注¦《风雨七十年》是梁铜勋老师创作的人生回忆录,文体叙事性散文。真实记录了作者80多年的磨难和经历,堪称一部断代史,是不可多得的研究史料。作家梁晓声曾对这部文稿的一些细节描写给予过好评。

这部作品由《风雨七十年》、《家人春秋》、《往事悠悠》、《忆海拾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部分组成,由作者的同学、好友、同事王学章老师作序。2012年因故耽搁未出版,目前在本公众号以连载的方式向社会隆重推出,以飨读者。

分节序号和节标题是编者加的。本公众号编发文章时,部分内容有删节。

梁老师作品导读:

1、【梁老师时间】小说  父行子效

2、【梁老师时间】·小说  陈年旧事

3、【梁老师时间】·小说    钱奴

4、【梁老师时间】小说      比“武”招亲记

5、【梁老师时间】·小说     铁公鸡儿

6、【梁老师时间】·小说   “牛粪”上的玫瑰

7、【梁老师时间】·小说   烟账

8、【梁老师时间】·小说  篱笆

9、【梁老师时间】-小说   “独立营”的故事(1)

10、【梁老师时间】-小说   “独立营”的故事(2)

11、【梁老师时间】-小说   “独立营”的故事(3)

12、【梁老师时间】-小说   “独立营”的故事(4)

13、 梁老师时间·回忆录‖藏精于朴 文如其人-《风雨七十年》序 王学章

14、梁老师时间·回忆录‖风雨七十年   第一章 恐怖岁月

15、梁老师时间·回忆录¦风雨七十年第二章 戴“紧箍帽”的日子(上)

16、梁老师时间·回忆录¦风雨七十年第二章  戴“紧箍帽”的日子(下)

17、梁老师时间·回忆录¦风雨七十年   第三章  多味的晚年(上)

18、梁老师时间·回忆录¦风雨七十年   第三章  多味的晚年(中)

19、梁老师时间·回忆录¦风雨七十年   第三章  多味的晚年(下)

20、梁老师时间·回忆录¦风雨七十年  第四章  家有小精灵

21、梁老师时间·回忆录‖风雨七十年  第二部  家人春秋 第一章  祖父——一个有商业头脑的庄稼汉(上)

22、梁老师时间·回忆录‖风雨七十年  第二部  家人春秋 第一章  祖父--一个有商业头脑的庄稼汉(下)

23、梁老师时间·回忆录‖风雨七十年  第二部  家人春秋 第二章  父亲——一生坎坷的生意人(上)

24、梁老师时间·回忆录‖风雨七十年  第二部  家人春秋 第二章  父亲——一生坎坷的生意人(下)

25、梁老师时间·回忆录‖风雨七十年  第二部  家人春秋 第三章  继母的无字之书
26、梁老师时间·回忆录¦风雨七十年 第三部悠悠往事  第一章逃亡见闻(上)

27、梁老师时间·回忆录¦风雨七十年 第三部悠悠往事  第一章逃亡见闻(下)

28、梁老师时间·回忆录¦风雨七十年第三部悠悠往事 第二章擦肩死神(上)

29、梁老师时间·回忆录¦风雨七十年第三部悠悠往事 第二章擦肩死神(下)

30、梁老师时间·回忆录¦风雨七十年第三部悠悠往事 第三章初中生活(上)

31、梁老师时间·回忆录¦风雨七十年第三部悠悠往事 第三章初中生活(下)

作者简介童迅,谐音于铜勋,梁铜勋笔名。1935年11月生于泌阳县朱集街。一生经历坎坷却不向命运低头。业余爱好写作,时有短文见诸报刊。直到耄耋,笔耕不辍。内容多反映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文笔朴实,不事雕琢。用百姓口语,讲百姓故事,是他文章的特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