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节特稿◇老师,我为啥总是想起您(兴隆乡中·班主任篇)

 乡土大河南 2020-10-17

06班主任,学校里最小的长官
不管是大学还是小学,也不管是公立还是民营,学校里最基层的单位是班级,最小的官员是班主任,这个没啥争议吧。
往往事务越是基层就越繁杂,人的级别越低就越卑微。但是班主任是老天爷特别恩赏给人间的,这个可以例外。
兴隆乡中除了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四大员,别无长官。那时候班级实行区域自治,班主任对待一帮乳臭未干的娃蛋儿,讲得多的是民主,做得多的是集中,学生诸事均可由班主任独裁。
兴隆乡中的班主任济济一堂,印象最深的是马爱洁、王留先、向广兰。马、王二位均二十多岁,向老师三十多岁,无论讲课还是管理,方法和手段高明且多变。真是集美丽和智慧于一身,汇高贵与霸道为一体。
她们是乡中三剑客,我少年时代心目中的女中豪杰。
巧的是她们都教语文,大概语文老师特别适合当班主任。中国人“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可能以武屈之终不能服,以文化之甘心归附吧。

07马爱洁老师,作文章法的引路人
语文老师马爱洁是我初一初二年级时的班主任,马庄人。
马老师长得很南方,白净小巧,明眸善睐,贤惠大方,敬业精业。且名如其人,穿着得体,永远干干净净。既有传统观念,又有小资情调。
我刚进班级时个子小、年纪小,弱不禁风,除了考试成绩,不管是排座位还是体育出操,我都位居前列。但一提起学习,不禁暗自着急。
相对于教学规范的乡中,罗庄小学的英语显得有点不正经。不仅没有英语课本,也没开英语课,所以跟乡中比耽误了半个月。
课已经讲到what's this、this is,每天晨读时组员都要给组长背,组长给班长背,而我是全组全班的拉后腿学生,天天被组长吓唬,无地自容。
马老师查清问明原因,专门抽晚自习时间,叫人为我开小灶补课。我知恩图报,学得特别努力,结果用力过猛,春节前期末考试弄了好几个单科第一。
二十多年后我儿子成绩不突出,如法炮制,效果却不甚明显。
绞尽脑汁找原因,有高人说,大家都在补课,还不是跟都不补一个样?但是一旦停补,不光跑不到终点线,甚至连起跑线都不知道在哪。一语道破天机,原来高手真地在民间啊!

马老师的课讲得详尽、透彻,回味无穷。文言文入门课《愚公移山》《智子疑邻》的简单人生道理影响了几代人。
那时觉得文言文真好,言简意赅,没有比这种文体再好的表达了。
有了点文言基础,感觉书上篇目不解渴,我跑到街上新华书店花七毛钱买了本线装竖排的《聊斋志异》,读得如饥似渴,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的繁体字老师。
那时候我坐前排,能清清楚楚看到马老师讲课时的一举一动。
她教作文章法的时候,用的教材竟然是一本没首没尾的旧书,但是面面俱到。小到标点符号、标题间距,大到句式段落布局、结构设计,头头是道。
马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出神入化。尤其是讲到对话的运用和设计,听得学生如痴如醉。
这是我唯一听到的关于章法的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真是获益终生。
每讲完一节,必拟题目实际操作。我按她讲的章法写的作文,经常在课堂上当做范文点评。
凡事只要留下了好印象,做错了都觉得是故意的。你成绩平平的时候自然乏善可陈,一旦进入佼佼者行列,无论对错都能代表学生群体。

08向广兰老师,一代负责任的名师
语文老师向广兰是向庄人,双眼皮、大眼睛,剪发头,白白净净,体态丰盈,求学时是校花。她温婉大气,出言温和,举手投足不急不缓,很受学生爱戴,一些学生以受教于她为荣。她是我三年级的班主任。
第一次期中考试侥幸取得好名次,被向老师纳入视线。
她看我的钢笔字不错,叫我填写毕业班同学的学籍档案。每人很厚的一本,全部用手写,数量多,内容繁,累得手酸,坐得腿麻。
她专门给我找个单间,照明灯泡不太亮,亲自加上一盏新的带罩煤油灯,结果发现我写的“兴隆镇乡初级中学”的“初”字错误,把“衤”错写成“礻”。
她说,衣字旁加刀,剪裁衣之始,那就是初。示字旁加刀,就不伦不类了,咋能在神的身上动刀呢?
幸亏细心的向老师慧眼如炬及时指出,否则很多人的档案就将永远带着我的错字四处辗转了。很多年过去了,这是为数不多被指出写错字的一次,非常难忘。
向老师讲课不出大纲,我看过她的教学参考书,也看过她的教案,文字娟秀,信息量巨大。
她讲课文时也提炼中心思想,也讲咋分段落,咋总结段意。讲得日月有光,水到渠成,绝不简单照念教参。这恰恰都是欣赏文章和应考阅读理解题的要害,教人知其然,也教人知其所以然,受益匪浅。
有一次,讲《赶海的姑娘》,她叫学生先默读,然后分部分归纳段意。首先提问我,我懵懵懂懂的,按人物出场顺序划分。她说,如果按故事进展阶段划分呢,行不行?
我立刻明白了,划错了!赶紧重新定位,再次回答说,到“准备开张了”是第一部分。
她愉快地点点头,叫我坐下,开始讲为啥这样分段,这部分的主要意思是啥,在全篇文章起啥样的作用等等。
这就是我最早学到的读通一篇文章的方法。

那个时候,人们认为上大报的文章,能代表最高水平。
所以每到晚自习,向老师坚持到教室里来为大家读报,时至今日我仍能觉得她抑扬顿挫的语调和眉飞色舞的表情就在眼前。
向老师认为,读报可以潜移默化提高语感,可以品味多彩的文风,可以成就一篇应试作文吧。
读完报,叫有兴趣的同学模拟写作,这点实在难能可贵。我想,要是天赋异禀、资质超群的神童,能被她至少调教成茅盾文学奖作家。
那一年麦季,正赶上全国学潮汹涌澎湃,附近各乡中学生热血沸腾,听说某乡中毕业班一帮同学砸碎了学校教学楼所有门上的玻璃。我们不知深浅,不知底细,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向老师搬来一台黑白电视机,叫所有同学观看新闻联播,观看发言人袁木和李鹏总理的答记者问。她本人不离班级,不准毕业班的同学离校。
临近毕业,向老师叫几个同学照相。新教学楼一楼东头三一班教室前冬青花坛做背景,她身穿白色衬衫,剪发头,富富态态的脸上表情自然,双手放在两腿上的经典pose永远定格了我的少年时代。
后来听说向老师举家迁往唐河县,彻底结束两地分居。她的闺女就读竹林寺,就是著名的唐中,高中毕业保送河大,也算老天对向老师的厚报了吧。

09王留先老师,既熟悉又陌生的管理高手
王留先老师教语文,也是名师,遗憾的是我没听过她的课。
王老师是河西青台袁庄人,住在校园最后一排。
记得王老师高个子,双眼皮,大眼睛,瓜子脸,剪发头,精神干练。
马爱洁老师是二一班班主任,她是二三班班主任。
那时候班里同学多大年龄的都有,学籍制度不严格,只要自己高兴,可以随便留级。所以有的同学十四五,甚至十六七岁,当然比较早熟的,在农村已经可以谈婚论嫁。
我们村有两位年龄比我大的学生,我们一起周末同行,他们经常讨论咋见面相亲,说啥样的话比较得体。
“不能显摆。”
“对。要问你家都啥情况啊,咋回答?”
“就说就那两三头牛,一头驴,有四五间出前沿瓦房,有十几亩河地。”
那语气,是低调奢华有内涵的标准答案,满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