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越来越理解父亲

 乡土大河南 2020-10-17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越来越理解父亲



作者 |   聆风听荷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父亲节到了,一直想为老爸写点什么,始终没有动笔。节日到了,给爸爸打个电话吧,一看通讯录,才记起来之前的号码又变了。于是打给妈妈,结果接听的时候,也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又转到了妈妈手中。我们父女,似乎尽情交流的时候很少很少。然而最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体会到成长过程中,爸爸对我的深刻影响。

爸爸十六岁离开家乡,到了郑州做机械厂工人,和妈妈是同事兼老乡,年轻的他们相恋结婚。六十年代初,蒋介石反攻大陆,国内掀起参军热潮,爸爸加入其中,虽没有参加实质战斗,但是足迹踏遍了东南沿海,所以在我年幼时,深感爸爸有见识。爸爸转业以后仍然在郑州工作,但是妈妈却下放回到了老家。因为国家偿还苏联贷款,号召工人回乡务农,这样就可以省下来一部分工人工资。于是我们家就开始了“一头沉”的生活,妈妈在家照顾老人孩子,下地干活,父亲在外苦干,节衣缩食,极其不容易地支撑起了这个家庭。

六十年代中期,国家开展山区三线建设兵工厂,爸爸再一次放弃大城市的繁华,来到了伏牛山区工作。八十年代初期,国家出台政策,一家人户口转到工厂,吃了所谓的“商品粮”。生活看似峰回路转,实际上却迎来了更为艰难的一段时期。

时代的大潮一次次裹挟着普通的人群,极度的疲惫和巨大压力下,人们没有时间抱怨。我的爸爸也是如此,面对生活的重压,他有脾气,有情绪,但极少爆发,更多的是沉默。

和妈妈相比,爸爸不懂变通,不善言谈。他常年在外,只有农忙和春节,才回老家住十来天,我们相处的太少太少。尤其是收麦的时候,大人小孩都是起早贪黑,忙个不停。但是父亲伤热,容易中暑。每到这个时候,忙碌不堪的母亲,数落起爸爸来,简直一无是处。不能不说,这些情景都影响了我对他的看法。

岁月走啊走啊,过去那些生活中的难熬片段,终于都越来越淡化。无论是爸爸的执拗,妈妈的抱怨,对我的生活影响力越来越小。年已半百的我,经常和身边的朋友探讨生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这才发现爸爸的影响一直都在。

1977年,我上小学一年级,那是个物资多么匮乏的年代呀!爸爸给我的礼物是一个白天鹅造型的铅笔刀,我是多么的开心和骄傲!再后来,爸爸又带给我一个据说有避雷针的黑布阳伞,引起了多少同学的艳羡!但比起精神上的高起点,这些物质上的鼓励不算什么。

那时候每年春节回来,爸爸总是带回来很多报纸,有《工人日报》,有《人民日报》,妈妈把这些报纸整整齐齐贴在黄泥墙上,妆点房间。从我认识字,就开始关注各种新闻报道,从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到黄文欢这些国际名人,从中越自卫反击战到云南边陲小镇的生活,从邓颖超到宋庆龄这些巾帼英雄,如此种种,潜移默化影响着我的心胸和格局。那个时候,我自己就知道,这一生我是不会拘泥在农村一辈子黄天厚土,因为外面还有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

前几天和几位青年企业家在深圳学习,课间闲聊,他们听说我是审计专业毕业,一脸不相信的样子,问及原因,说我知识面太宽了!这话固然有当面夸人的因素,但是也有真实的成分。毕业以后不间断的学习和思考,以及国内外的旅游和考察,潜移默化中很多问题的看法和角度确实有所提升。细细想来,这颗种子是爸爸带来的!

再就是普通居家过日子。记得我们家刚搬到山区工厂时,每个月是凭粮票吃饭的。家里孩子多,正是长身体的年龄,饭量大呀!没办法顾及质量,数量是最重要的。所以月初粮票发下来,爸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贵一点的精粉面换成便宜一点的标粉面,这样可以少花钱,多买粮。买好面以后,就是买最便宜的菜籽油和煤球。保证了吃饱以后,才能考虑其他的开支!每年开学,都是父母最为作难的时候,他们总是卑微地低下头不停地借钱,只为我们兄妹四人有书念。大学毕业以后,我上高中借的钱还没有偿还,何况大学时期的?还有弟弟参军的,妹妹读委陪中专的。我帮爸妈一笔笔还下欠款,送上礼物,特别有成就感。这种让父母能够抬头见人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

长期的借钱经验,爸爸总结了一套经验:借钱要忍,还钱要狠!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爸爸把这套人生经验传授给我,我内心是不以为然的,什么年代了,谁还需要这个!但是生活这个锻造炉,还是给我上了一课。儿子出生后,先生原本如日中天的研究院单位突然间举步维艰,无奈之下,我们走上了创业之路。两个农村出身的青年夫妻有什么积蓄?所有的亲属更是一点忙也帮不上,于是我也走上了借钱的道路。一次创业失败,二次创业继续借钱,这些钱还没还清,又遇上了全集资买房,再次借钱。这个时候,爸爸的教诲成了我的座右铭,无论是借钱时忍受的各种质疑和推辞,还是还钱时狠下心来拒绝自己的任何超标需求。这些经历成就了我的信誉,也成就了先生的事业。终于在2005年苦尽甘来,不再负债。

生活好转了,我又记起了爸爸的另一句嘱托:有时全当无时过,莫把无时当有时。是呀,日子好了,也不能大手大脚,要时刻记着节俭惜福。当然日子不好的时候,更不能贪慕虚荣,罔顾实际情况胡乱花钱。

在“莫把无时当有时”这一方面,我做得不错。但是在“有时全当无时过”这一方面,早几年我做得不够好。但最近五六年,深度学习传统文化,了知了生活、生命中更深层次的规律,时刻检省自身,才知道爸爸给我说的是人生至宝:积福不如惜福啊!

充满生活艰辛的时代,如果单纯地认为爸爸的生活枯燥乏味,也是错误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趣。年轻的时候,爸爸爱好音乐,他能够看谱唱歌,曾经在郑州工人文化宫专门教工人唱歌。到现在,他拿着谱子,能够用侄女的二胡拉出曲子。

在集邮只是爱好不是奢侈的时代,爸爸也是一名集邮爱好者。他送我的集邮册里,有武汉长江大桥的开通、有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有雷锋叔叔、有铁人王进喜、有陈嘉庚、有西湖春晓、有西安兵马俑、有阿尔巴尼亚……方寸之间,天地宇宙,五湖四海,应有尽有!

一直认为,爸妈应该跟我一起生活,闲暇之余,在公园里抖抖空竹、唱唱歌曲、下下象棋、顺便参加个老年旅游。现实是:妈妈更习惯农村的生活,她离不了土地,离不了菜园,离不了老家的风土人情。

而爸爸,过去两地分居的几十年,他觉得亏欠妈妈甚多,于是也就安心呆在老家。

退休后这许多年,爸爸一直负责做饭,老家的同辈人有些不理解,但爸爸乐在其中。我们也渐渐依赖上爸爸炒的菜,做的饭:他切的萝卜丝,那么细细长长,他炒的豆腐,那么软软香香。

有时候,饭后我刷碗,快八十岁的爸爸就站在旁边,幸福地看着我。我是幸福的,而我的幸福,也是爸爸的幸福啊!

承欢爸妈膝下的我,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想对爸爸说一声:谢谢啊,老爸!   
     

作者:聆风听荷,在郑州的社旗兴隆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