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月如歌‖ 转瞬甲子 别梦依稀的源潭铁中 (1 )

 乡土大河南 2020-10-17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岁月如歌‖ 转瞬甲子 别梦依稀的源潭铁中 ( 1 )



作者 |  谢永彬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迁校源潭

一九六0年七月份放暑假了,下学期我们即将进入初中二年级学习。放假时学校宣布由于下期为新学年,学校将招收了四个班级的一年级新生,学生人数增加了两倍多。韶关铁小再没有可供使用的校舍了,三公里的新校区才开始动工建设。学校面临无处安身尴尬局面。这时,恰好源潭车站有个铁路工务工程局搬迁,遗留下全部的房舍和地盘。所以,经铁路局领导和教育部门研究决定,学校暂迁至源潭火车站对面山坡上,在原铁路工程局的工房区学习生活。下学期开学新、老学生均到源潭新校址报到,源潭铁中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想当年同学们都认为,韶关铁中的校舍一旦建成,我们一定会马上回来的。一年后我们才知道,这是我们在韶关初中学习生活的一个句号、一个终点。回想当年在韶关学习环境虽然简陋,一年的学习生活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太多难以割舍的依恋和回忆。她是我们从一名小学生转变为初中学生的转折点,是我们初中三年学习的起航站,她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愉快、欢乐的笑颜和泪水。别了!韶关!韶关别了!
源潭是原广东省清远县东部的一个小镇,距清远县城十九公里。东临佛岗、南接花都、西于清远龙塘镇接壤,镇东一条清末修建的粤汉铁路南北穿境而过。
源潭车站距广州69公里,是个广州与韶关区间的中等站,过往列车的蒸汽机车车头都会在这里停靠给水加煤。工程局遗留的房舍就在车站前面的小山坡上,房舍建筑在小山坡一层一层梯式台地上,每层台地由红砖砌就的梯状台阶相连直达坡顶。每层台地上的道路两旁都建有南北对称,红砖红瓦的房舍。坡上绿树成荫、红砖红瓦房镶嵌其间,在绿树红房交映下宛如一幅水墨山水画。这里虽然没有韶关都市般的繁华,虽然邻近铁路线有过往火车的车轮与铁轨钢铁之间铿锵撞击声,但仍不失有一番乡村的秀美与宁静。虽然教学环境较为简陋,但是一处适合学习和生活的好环境。
源潭火车站的东面就是学校的新校址,下火车不用出车站,下车站站台跨过几股铁道就到了学校的小山坡下。与校门相接的是一条坡路,道路南边有一座大工房,这座工房就是全校师生就餐的食堂。食堂后面靠铁路的一排房舍是新一年级同学的教室。
一九六O年九月一日前,所有的教师、学校的工作人员和学生全部到齐,九月一日学校正式开始上课,为期两年的源潭铁中的艰苦而又紧张的学习生活正式的拉开了序幕。
开学了,我们二年级的两个班的教室安排在第一个台地校门内北边,一座坐北朝南的"凹"型大房舍内。西边是二、一班的教室,东边是我们二、二班的教室,中间是学校领导们的办公室。二、一班的班主任是位园园的脸蛋留着两条长辫子,说话和蔼教数学的文湘玉女老师,二、二班主任是原班主任,中等身材、清瘦教学严谨的梁汝惠老师。两班还是原班同学不变。
开学十几天后的一天中午时分,同学们忽然发现从校门走进了五位手提简单行李的小女同学,我们两班同学都用疑惑的眼光注视着她们,小声议论着怎么现在还有学生来上学?女同学们窃窃私语议论着。这恍惚是一场不期而遇的、无声的对五位小女同学的欢迎仪式。小女同学们怯怯的低着头快步进入学校办公室。原来她们是原广州铁路艺校的学生,因艺校撤消而转学到源潭铁中上一年级新生。
对于我们这些家在小站,常年在外上学的铁路子弟学生,经常转换学校学习环境早已习以为常了。但对于第一次踏出家门外出上学的同学来说,人生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的呵护、舒适的家庭环境,确实难以适应。下晚自习后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想家的心情油然而生,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再见吧!妈妈》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那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

悲伤凄凉的歌声撩动着这些初次离家同学的心弦,男、女生同学各自相拥泣而成声,思念父母的泪水在脸颊上尽情的流淌。有些调皮的小男生为发泄用石块砸坏了窗户玻璃。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都非常理解同学们这种初次离家的心情,在学生大会上校长李品珍亲切的说:"小娃娃们那!学校和老师们都非常理解你们初次离家的心情,你们已经长大了,必须要在这种艰苦环境中历炼,才能把自己磨炼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窗户玻璃是国家的公共财产,我们要爱护公共财务,不能把窗户玻璃砸成一个个洞洞。从此,同学们私底下给李校长起了个外号"李洞洞″。

通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同学们的恋家思想得到了缓解。同学们都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我们二二班的数学教师是曾广兴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比较严格。在韶关时课余时间他喜欢用汽枪打古塔上的鸟,枪法极准,十发子弹可击中八、九。抽烟用烟纸卷成喇叭筒抽,有位同学偷拿他的烟丝学他用报纸卷烟抽,结果被烟呛得鼻涕眼泪齐出咳嗽不止,被同学们沦为笑柄。
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历经了三位俄语教师,第一个是高思宁老师;第二位是覃老师,脚有点跛;二年级是程远修老师,程老师面部酷似俄国人,东北大连人,烈士后代程老师和妹妹被国家送到苏联学习,精通俄语、英语、意大利语和日语四门外语。
一九四五年随苏联红军回国,后到国务院苏联专家办公室工作。因中苏关系破裂专家撤走时犯错误,后下放至源潭铁中当教师。如此学识渊博的高等级的人才,委身于我们这所普通中学当教师,也真太屈才、太浪费人才了。
二一班的俄语教师黄中杭,经常戴一副深度眼镜,年轻乐观向上,和学生混在一起亲如兄弟。还是一名围棋高手,曾参加广州市围棋比赛并取得好的名次。同时也是象棋高手,一次在二、二班教室他用盲棋,同时对阵两个班级十位象棋爱好者同学并且取胜。
物理课老师张申昌,物理教学浅学易懂深受同学们欢迎。但由于他是客家人,说的普通话带有严重的客家话口音,物理课中的凝固、汽化,被他的客家普通话说成"凝固嘢″、"汽化嘢",同学们常在背后模仿他的口语。一次物理课程老师讲光的反射原理课,光线投射在物质的介面上……,程老师正讲着课不经意的一瞥,发现王连生正在左顾右盼,不注意听课思想开小差,程老师发现后走下讲台,拿课本在他脑袋上轻轻的一拍,"王连生起来回答个问题,试瓶上为什么会发出光线来"?王连生愣了一下,朝同学伸了伸舌头作了个鬼脸。摸摸脑袋假装思索了一会儿,装模作样、摇头晃脑的学着程老师的客家话腔调说:"那是因为太阳光"造"(照)过来的″。学的唯妙唯肖,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下课后他被程老师带到办公室狠克了一顿。六十多年后的今天想起当年的作为,王连生同学为当时年少不更事而感到懊悔。
二一班的教化学的女陆老师,教学严谨、态度温和,对待犯错误的同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班的汤桃芬(男生)同学聪慧过人、成绩优异。
一次化学考试,汤桃芬低头正趴在课桌上全神贯注地在做试卷题,忽然感觉后背被人捅了一下。他抬头看了看赵老师,扭头一看,背后座位上的尹天生正在挤眉弄眼的传给他一张纸条。
他反手抓过纸条,原来是尹天生一道试题不会做,请他通水帮助解答。桃芬左右为难思存片刻,碍于平时与天生之间玩的不错的份上,把答案悄悄地写在小纸条上。正准备反手递给尹天生,没注意被赵老师站在旁边被逮了个正着。
赵老师当场没收了他的试卷并宣布试卷作废"0”分。考试后陆老师找他进行谈话,他心情忐忑不安走进赵老师办公室。让他没想赵老师并没有对他进行严厉批评,而是和颜悦色地进行谆谆教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缓和了师生关系,又让汤桃芬充分认识了自已的错误,对陆老师把他的试卷判为"0"分毫无怨言,对于赵老师的教育让桃芬同学终身难忘。

为了活跃学校的文化娱乐生活,及时传达学校的指示与指令学校准备筹建广播站。广播站建设工作交给了总务处主任陈老师,陈老师多才多艺尤其擅长摄影,学校各种活动的照片均出自他手。王连生同学自幼喜欢摄影,师从陈老师门下学习摄影、冲洗照片,受益匪浅惠及终身。

陈老师购置了整套广播器材,把广播播音室设在我们二年级教室中间的一间办公室内。从全校各班级女同学中间,挑选了十几名相貌端正、面容俏丽、口齿灵利、思维敏捷的女同学

二、一班的李炳招,我们二班的戴康本、刘秋霞等都入选为广播播音员。经过短期培训广播站如期开播,每天清晨嘹亮的《东方红》歌声响起,预示着新一天的学习生活的开始。广播站每天课余时间播放音乐极大的丰富了同学们的娱乐生活,广播站除播放革命歌曲外,还播放一些电影插曲,刘秋霞同学回忆说同学们最喜欢听的歌曲是电影洪湖赤卫队的插曲是《洪湖水啊!浪打浪》

洪湖水呀啊    浪呀吗浪打浪啊
洪湖岸边是呀吗是家乡啊
清早船儿去呀吗去撒网
晚上回来 鱼呀吗鱼满仓啊
唉嘿嘿………………
………………
闭上眼,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遥远的昨天。六十多年前的学习生活,又回到了我们的眼前。

  源潭铁中少年广播站全体播音员

         源潭铁中广播站播音现在开始

  飒爽英姿的女播音员
当年的学习环境磨练了同学们艰苦的学习意志,老师们的辛勤教育培育了我们每一个同学。毕业后,我们这两班几十名同学有的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有的同学参加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的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应该向教育我们的每一位老师再深深的鞠一躬,向他们再深情喊一声"敬爱的老师们您好″!



作者简介:

谢永彬,曾在苗店中心学校、苗店镇教办室工作,生于1946年,爱好广泛:弹琴,手工,雕塑,书法,根艺,蛋雕,收藏,尤其鸡蛋上雕刻作画为当地一绝。

谢永彬老师原创文章导读

1、【行走天下】湖南探亲之旅之一   寻梦白石渡
2、【行走天下】湖南探亲之旅 之二  邓家塘车站与两湾洞古村落
3、【行走天下】湖南探亲之旅之三   郴州
4、【行走天下】湖南探亲之旅 之四 衡阳
5、当年的铁脚牛车
6、【红色基因代代传 之一】苗店唐北地下交通站
7、【红色基因代代传 之二】建设中的苗店红军广场
8、【红色基因代代传 之三】苗店红军小学
9、【红色基因代代传 之四】薪火传承,不忘初心---记苗店老革命苗清发的后代们
10、怀念大哥苗文兴
11、【千年古镇话沧桑--苗店历史寻踪】(一) 千年古集市-龙泉镇
12、【千年古镇话沧桑--苗店历史寻踪】(二)汉代三座石桥-三近桥
13、【千年古镇话沧桑--苗店历史寻踪】(三)千年名观一一刘平观
14、品读三哥忆母亲旧作,追思亲人传孝道文化
15、【千年古镇话沧桑-苗店历史寻踪】(六)苗店名字的由来
16、【千年古镇话沧桑--苗店历史寻踪】苗店的石塔禅寺
17、我家几张合影照的故事
18、殇与呼:保护乡村古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19、狗年也话狗:回忆我小时候养的一条土狗-“乌嘴”
20、打虎小英雄
21、学习先烈革命优良传统 发扬救死扶伤为民精神-记社旗人民医院观《共产党人刘少奇》后有感
22、社旗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学习先烈革命精神 献出一片诚至爱心
23、【红色基因代代传 之五】  覃甦师长牺牲时的见证者-贺彪
24、难忘我人生中的两次灾难
25、我儿时的游戏
26、一段尘封历史的开启-“胡服”秘过唐北地下交通站
27、社旗国防魂
28、乡村记忆‖  生产队时期的麦收画面,至今仍让我回味
29、乡村记忆‖生产队系列--积肥
30、乡村记忆‖那个时代的农村建房  之一 备料
31、乡村记忆‖那个时代的农村建房  之二 盖草房
32、乡村记忆‖那个时代的农村建房  之三 盖瓦房
33、谢永彬◇那些儿时听过的家乡民谣,你还记得几首?(一)
34、谢永彬◇那些儿时听过的家乡民谣,你还记得几首?(二)
35、谢永彬◇这些乡村谚语你还记得吗

36、谢永彬◇向民间戏曲文化传承者致敬

37、我一个河南人,却难忘当年在湖南外婆家的南方饭菜

38、焦枝铁路大会战- 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39、乡村记忆◇谢永彬‖磨桃秫面

40、乡村记忆◇谢永彬‖蒸桃秫面馍

41、三十元钱的故事

42、飞越时空的六小时-文友助力千里成功找到老同学

43、民间故事‖ "金马驹"的故事

44、民间故事‖ 苗店马河“铜炮潭”的传说

45、岁月如歌 ‖ 转瞬甲子,别梦依稀的韶关铁中(1)

46、岁月如歌 ‖ 转瞬甲子,别梦依稀的韶关铁中(2)

47、岁月如歌 ‖ 转瞬甲子,别梦依稀的韶关铁中(3)

48、岁月如歌 ‖ 转瞬甲子,别梦依稀的韶关铁中(4)

                          乡土文学《乡土赊旗》Hometown Sheqi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梁铜勋  刘永科

特约作者 | 张晓辉  侯丽萍  刘尚钞  张春雨  苗松克  黄炳贵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