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节征文12 ‖ ​梁铜勋老师与923班的师生情

 乡土大河南 2020-10-17

        Happy Teacher's Day
第三十六个教师节
有奖征文参赛作品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NO.1832

梁铜勋老师

与923班的师生情



者 | 刘尚钞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1989年秋天,我开始上社旗一高。所在班级是923班,班主任是梁铜勋老师。

从那时到今天,923班同学们与梁老师的师生情谊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三十年风雨历程,三十年沧海桑田,三十年师生情谊从未改变。人世间能有几个三十年?

梁老师今年85岁高龄,眼不花耳不聋,思维缜密,精神矍铄。更难得的是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时有或犀利或幽默文章发表。

这些年南阳、社旗的老同学为照顾梁老师出了不少力,每年都会组团去登门探望并和梁老师小聚一番。兴致所来,梁老师还能小斟几杯,并和学生猜上几枚。每当在同学群看到师生共聚的欢乐画面和梁老师难得的笑容时,都会觉得倍感欣慰。

梁老师一直在我们923班级群里,这几年微信群安静了许多,梁老师总是时不时地或转发时政哲理文章,或提醒同学们生活常识注意事项。殷殷关切之情,犹如三十年前。我曾在班级群留言,梁老师的健康长寿就是我们923班全体同学之最大福分。

八九十年代的社旗一高,冬天的早晨特别寒冷,虽然寒门学子都有鲤鱼跳农门的伟大梦想,但早上从热被窝里爬起来仍需要很大决心和毅力。

而梁老师总是身穿一件灰色呢子风衣,早早地来到早自习的教室,站在讲台上四下眺望,一句话也不说。那是他在心里默默点名,看谁还在睡懒觉。不一会儿,梁老师离开教室,直奔男寝而去。

那时的男寝,高低床摆的严严实实,屋子里全是钢管床腿。即便是当年身材瘦弱的学生,也需要侧身才能通行。梁老师去喊睡懒觉的同学,如果继续装睡不起,梁老师就会侧身走过狭窄的过道,把学生拽起来。师者父母心,梁老师真是为这帮学生操碎了心。

那时男寝的味道,太难闻了。只有睡在里面的人闻不到。走到寝室里面需要弯腰低头,侧身通行。如果现在让这帮大腹便便的中年油腻男同学们再进一次这样的寝室,估计通行都困难,腿能过肚子被卡,爬到上铺几无可能。而当年的梁老师,也已经五十多岁,却不辞辛苦,每天早晨不厌其烦地去喊某些不自觉的同学起床,可谓用心良苦。

社旗一高923班1993年春节聚会留影

梁老师教语文,担任班主任,却心胸开阔。那时的自习课,都是分科的。哪一节自习课是哪一学科,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任课老师会来教室辅导。任课老师如果看到学生学的不是他的学科,会不高兴的。

轮到语文的自习课,梁老师却公开告诉同学们,他的自习课上可以不学语文,学什么科都行。因为语文不容易出分,属于费效比比较低的学科,因此梁老师鼓励我们用更多的时间去复习数学、物理等学科。

高考成绩看的是总分,梁老师的最大心愿,是大家都能考上理想大学,至于语文单科的成绩,他完全不在乎。

这也正是梁老师的光明磊落之处。

2012年秋天,梁老师的作品《风雨七十年》成书。丁樟甲同学把书稿连同电子版寄给了我,希望联系出版发行,帮梁老师了却心愿。

我有幸第一时间拜读了作品原文,确实十分感人,那一年梁老师77岁,文章是他七十多年人生经历的真实回顾与总结,既有智慧的结晶,也有血与泪的控诉。

我当时想到了梁晓声作家,我有他的电子邮箱,之前因为写作的事偶有联系。最重要的是,梁晓声老师是平民作家,不摆架子,非常平易近人。我想向他推荐这部作品。

然而我心里并没有底,人家毕竟是名人。这年头,成名之人哪个不是事务缠身,出差、开会、鲜花、掌声,哪个人能免俗?哪有功夫管这事?

我给梁晓声作家写了一封言辞肯切的信,并随寄了《风雨七十年》这部作品电子版。没想到过了没几天,梁晓声作家就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作品他收到了,并表示被我们的师生情谊所感动,答应有机会一定会帮忙。还说当年正在筹划一个全国性的以《母亲》为专题的征文专刊,如果可以,会选用《风雨七十年》中的部分章节。

我十分高兴,以为美好的理想就要成为现实。

然而,尽管后来与梁晓声作家还是偶有联系,梁老师作品中的《母亲》章节并未登上全国专刊,出版发行的事仍旧遥遥无期。

我想,作为知名大作家,忙是一定的。另外历经坎坷屡遭不幸的人太多了,放在全国范围内来看,个人命运这种微薄小事,对大作家来说根本不值一提。因为很多作家,自身也是饱受磨难历经沧桑的。试想,如果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怎么可以成为作家?想一想,也就释然了。

梁老师(中间戴帽子)和同学们相聚

梁老师这一生,可谓历经坎坷,多灾多难。人生三大不幸,梁老师全部赶上。十三岁丧母,三十一岁丧妻,七十七岁丧子。前几年,续弦又再次离他而去,老了老了又成了光杆司令。如此不幸的人生遭遇,非平常人所能忍受。

923班的同学们,从心里敬重梁老师,怜惜梁老师,体谅梁老师,总想为他做点什么。

923班的全体同学,也是托梁老师的福,刚入学时的六十几位同学,都有了不错的人生结局,虽然不可能人人满意,但至少没有一个同学返乡务农的。这实际上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社旗一高923班,历经三十年风风雨雨,凝聚力始终很强,依旧非常团结,这也是梁老师培养教育的结果。只要有梁老师在,就像是有父母庇护的孩子,岁数再大也是儿,大家会始终觉得有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支撑着我们,不断给我们的前行提供精神力量。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衷心祝愿梁老师长命百岁!祝愿923班同学们友谊天长地久!祝愿梁老师和923班的师生情谊山河永在、万古亘存!

作者简介

刘尚钞,男,46岁,河南省社旗县大冯营乡人。现居北京,在一家科研机构从事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喜欢用文字记录点滴生活,擅长散文随笔、古体诗词。乡土赊旗公众号特约撰稿人。


往期精选


1.端午节   刘尚钞

2.  刘尚钞

3.【童年趣事/刘尚钞 】 逮爬叉

4.【乡村记忆】红薯颂

5.【过年记忆】 拾炮-刘尚钞

6.【“豫是乎”丛谈】人生何处不相逢

7.【“豫是乎”丛谈】  人生若只如初见

8.乡村记忆‖    又是一年槐花香

9.母亲节专题‖ 母亲节探母

10.“豫是乎”丛谈‖ 快慢人生

11.又是一年麦收季‖割麦

12.又是一年麦收季‖打场

13.岁月如歌◇那些年我们上过的学校   (初中篇)

14.岁月如歌◇那些年,我们上过的学校(高中篇)

15.【岁月如歌】那些年,我们上过的学校(小学篇)

16.刘尚钞‖故乡的味道

17.刘尚钞‖老北京炸酱面

18.刘尚钞‖蒸面条的故事

19.刘尚钞◇小街锅贴香满楼

20.刘尚钞◇雨季遐想

21.刘尚钞◇老家的宅子

22.生活感悟◇来日方长,其实并不长

23.刘尚钞◇我只想理个最简单的发

24.至美玉渊潭,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25.诗情画意道不尽,人间大美颐和园

26.踏遍青山人未老,阅尽沧桑北京桥

27.繁华过后终是空,玲珑塔下话玲珑

28.最是荷花惹人爱,莲花池畔踏歌声

29.龙潭虎穴谁潜伏,西山有幸埋忠骨

30.不畏浮云遮望眼,皇家气派看天坛

31.【豫是乎丛谈】   人生难得是糊涂

32.烤火

33.驴子的故事

34.人生感悟‖ 世界的真相

35.故乡忆,再忆是棉花

36.故乡忆,最忆是红薯

37.少年路,思乡路

38.总是岁月最深情,花落花开又一春   过年系列之④——走亲戚

39.【岁月如歌】那些年,我们上过的学校(军校篇之一)

40.【岁月如歌】那些年,我们上过的学校(军校篇之二)

41.【岁月如歌】那些年,我们上过的学校(军校篇之三)

42.【岁月如歌】那些年,我们上过的学校(军校篇之四)

43.【岁月如歌】那些年,我们上过的学校(军校篇之五)

44.【岁月如歌】那些年,我们上过的学校(军校篇之六)

45.【岁月如歌】那些年,我们上过的学校(军校篇之七)
46.【岁月如歌】那些年,我们上过的学校(军校篇之八)

47.记忆深处,一灯如豆

48.没有岁月可回头,且以深情共余生  -2020元旦献辞

49.大江东去浪淘尽,手足情深传千年

50.陈刺蛋、黑白丑和刺玫花

51.印象万庄

52.小娃和小白娃

53.一生爱你都不够-苏轼和他的三个妻子

54.后疫情时代

55.椿椿胶、楝子炮和白腊条

56.消失在乡村的野生动物

57.凉拌荆芥——我的夏季美食梦

58.【“豫是乎”丛谈】中年人危机

59.永定路,心安路


乡土文学《乡土赊旗》Hometown Sheqi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梁铜勋  刘永科

特约作者 | 张晓辉  侯丽萍  刘尚钞  张春雨  苗松克  黄炳贵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本期执行美编  |  竹叶青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