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哪吒事迹考

 东方欲晓10 2020-10-17

张枚

 

一、哪吒事迹考

“总角才遮囱,披毛未若肩,神奇多敏悟,骨秀更清妍。”这是神话人物哪吒在明人吴承恩所著《西游记》中出现时的形象,是一个永不长大的顽童,人人喜爱的少年。

哪吒的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甚广甚久。《封神演义》一书对哪吒的出身和事迹有较多的记述。钱伯城先生一九八八年六月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刊印的《封神演义》所作“前言”中说:“神是逐步造出来,如哪吒,《搜神广记》和《搜神记》都还没有他的名字,到《搜神大全》方才出现。”《封神演义》所写的哪吒故事《搜神大全》基本皆已具备。《搜神大全》是明代刊行的,而实际上早在梁朝书籍中即有哪吒的名字出现。南北朝时代梁武帝(萧衍)执政期间,有一个释惠皎的人撰写《高僧传》,记载了后汉永平十年至梁天监十八年(公元前76年—公元519年)间的高僧二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该书十三卷,序录一卷。其中高僧道宣的故事是:“道宣持律精苦,尝夜行,道临阶,坠。忽一人承其足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哪吒太子也,以护法,拥护和尚,时已久矣’。”

唐昭宗(公元889年—公元904年)时的宰相郑綮撰《开天传信记》,叙述了开元、天宝年间故事三十二个,其中一个也讲“高僧”夜遇哪吒太子事,“宣律持律第一,精苦之甚,常夜后行道,临阶坠堕,忽觉有人捧承其足,宣律视之,乃一少年也。宣遽问:‘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也,即毗沙门天王哪吒太子也,以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已久矣。’宣律曰:‘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以作佛事者,愿太子致之’,太子曰:‘某有佛牙,宝事虽久,然头目犹舍,敢不奉献!’宣律得之,即今崇圣寺佛牙是也。”

北宋初年由后周降臣、文学名流李肪等人收集五代十国的图籍而编写的文言小说集《太平广记》,“异僧第六无畏篇”也记叙了这个故事。“无畏”篇所记哪吒太子故事又出自《开天传信记》。

另南宋人洪迈《容斋老人》所著文言志怪小说集《夷坚志》辛卷第六·程法师篇,所叙有关哪吒事:

“张村程法师,行茅山正法,治病驱邪。为人治病晚回,孙家岭遇石精……遂持哪吒火球咒结印叱喝云‘神将辄容罔两(魍魉)敢当吾前,可火速打退’。‘俄见火球自身后出,石精灭,火球亦不见。’”

明人罗贯中所著《三遂平妖传》是讲述北宋仁宗皇帝年间贝州王则起义的故事,现国内唯一一部明万历刻四卷二十回本的《三遂平妖传》是原北大教授、著名小说、戏曲收藏家马廉(1893—1935)捐献给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藏书。

该书第十二回“包龙图下令捉妖僧,李二哥首妖遭跌死”中叙:“……开封,大相国寺……,转身到佛殿上,见塑着一尊六神佛,三个头一似三座青山,六只臂膊一似六条峻岭,托着六件法宝。温殿直道:‘寺内不塑佛像,却元何塑哪吒太子?’长老道:‘哪吒太子是不动尊王佛,以善恶化人’”。

这是说北宋时京城在相国寺已有哪吒神像,而且哪吒还有释家的佛号;不动尊王佛。

商务印书馆刊行的蒋瑞藻编《小说考证》卷二《茶香室丛钞》记述了一个故事。

唐武宗时李德裕次柳氏就闻云:“东都圣善寺有天竺僧无畏,号三藏,善召龙致雨之术。”后吏部员外郎李华撰无畏碑云:“奉诏致雨灭火进凤,昭昭然偏于耳目。”按此:三藏在玄宗朝时,然则玄奘之后有此三藏也。《开天传信记》亦载无畏三藏事:“云崇圣寺佛,乃哪吒太子与三藏者。”

这个故事应证了《太平广记》里无畏篇的故事,因为哪吒为宣律师护法,献佛牙于宣律,而无畏三藏又被宣律以师事之。

所以,哪吒的故事有文字记载的,应是梁朝,而不是《搜神大全》成书的明代。

二、哪吒的身份

哪吒出世前,是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弟子灵珠子——道家弟子。降生陈塘关总兵李靖家时,李家已有二子:金吒、木吒,故屈尊三子名哪吒。后,李靖率子肉身成圣,为托塔天王,哪吒升格为三太子。

《搜神大全》里,哪吒的封号是:灵山会上为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玉帝即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元帅之领袖,永镇天门。

《封神演义》中哪吒为姜子牙帐前伐纣的先锋官。

《西游记》中哪吒到花果山讨伐美猴王时,被封三坛海会大神。

《三遂平妖传》中哪吒神像被称为“不动尊王佛”。

上述诸本皆明代刊刻。可见哪吒故事在明代曾广为流传。释、道两家都有哪吒的封号,给了他显赫的地位。

另外,《太平广记》中哪吒身份为毗沙门天王子。宣律僧护法。又献西域佛牙。佛教典籍《佛所行赞》记载:“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悉皆大欢喜。”那罗鸠婆是哪吒的梵文全名,也译“那吒俱伐罗”。他是一个三头六臂的佛教护法天神。中国人熟知的哪吒,是古代文人对佛经故事的敷陈和演化而来。

三、哪吒与江油

“海为龙世界,云是鹤故乡”。哪吒的故乡就在江油。神话人物哪吒的故事是从江油产生,再流传四方。

哪吒故事在《封神》中多处出现。明人钟惺(伯敬)评《封神》时说:“《封神》一书,其说由来甚远,事无可稽,情有可信。”《封神》中提到哪吒的出世经过,其地域全在江油一带版土。

哪吒师太乙真人修炼之处金光洞在江油。据光绪二十九年武丕文、欧培槐等纂修的《江油县志》卷三·山川志载:“天仓山,在县西七十里,一名乾元山。接平武界,上有天仓洞,太乙真人祠。洞深不可穷。相传昔有好事者深入七日,火不继而出,见一铁船云。又名金光洞,亦谓太乙洞,洞中石粉如米面,可食。”

哪吒父亲李靖任总兵职作官处城塘关在江油。《江油县志》卷五·关隘志载:“城塘关又名高堂观,在县西十里,峰峦峭矗,俯瞰江城,山上有井,随涪水清浊。”今江油大康至平武公路边犹有古陈塘关石碑一座。

哪吒剔骨还肉后,其母殷夫人为他修造行宫处,翠屏山在江油。《江油县志》卷五·山川志载:火峰山,在县东二十里,旧名翠屏山。卷七·古迹志载:“第一楼在火峰山,龙安府知府施灿题。上塑有哪吒真人神像,岁旱祷雨辄应。”

明末,江油一带战事频频,地方典籍几尽于兵火。雍正五年,江油县知县彭址搜辑了“明季兵燹文献凋残之后,勒成一书”,为雍正朝的县志。彭址说:“则余今日之所纂集者,特蒿矢耳。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故不量鄙陋,妄为编录,聊存十一于千百,以备后之君子增饰而补不逮云尔。”后来,到了光绪二十九年,武丕文作江油县知事,又领头纂修了县志,即本文所引用县志。虽然,仅“存十一于千百”,但还留下了可证明哪吒事迹的重要文献。志载明嘉靖壬子,保宁府同知叶松所作《游天仓洞记》,这篇明代游记中叙说:“洞在江油西四十里天仓山上。”《志》曰:“太乙真人所尝居,名碧云宫。”由此可知,明代志书已记载天仓洞(金光洞)为太乙真人居处。“记”又叙“又三里抵天仓观,匾云‘碧云行宫’。宫中有老子像,逼真。……唯石之奇,有太乙真人静定处,有张三丰藏身处……亦皆时人因其似而神其说也。天仓溪水,环抱山麓,左右二翼,全欲飞动,人皆叹曰:奇哉!宜乎太乙真人之所居以宫名之也。”

哪吒师太乙真人修炼居所乾元山金光洞也在江油找到了明证。

哪吒“闹海”的九湾河、东海口、界尺垭、石矶山都在江油一带,有迹可寻。

四、哪吒故事流传及其它

哪吒故事是千百年前江油一带民间流传下来的平民百姓的通俗文学。哪吒的“顽童”形象和叛逆传统的故事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所以他的故事在全国各地流传甚广。于是到了明代,就被“钟山逸叟”许仲琳(一说兴化道士陆西星)编写成著名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一位神道。

许仲琳,明时南京应天府人,号钟山逸叟,生平不详。郑振铎先生在插图中国文学史中评论他及《封神传》时说:“其间有浅陋之处,然其博学广闻,多采异语以入传,则颇使人感到他并不是一位浅陋的学者。”

游国恩先生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评论《封神》时说:“明显是从民间流传的故事中吸取的片断”,如“哪吒闹海”等。

《封神演义》除专用十二、十三、十四三回篇章专写哪吒出世、闹海、剔骨还肉、莲花化身……全书另有58处以上写到哪吒事迹。可见,许仲琳对哪吒这个人物的偏爱。

江油处于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古巴蜀西北部,道教历史渊源久长。

“博学广闻”的学者“钟山逸叟”,以其“博学广闻”应知哪吒故乡江油流传甚广多的哪吒故事,以其“逸叟”的身份和对哪吒的异常喜爱之情,也有可能曾亲历江油采风。这样的结果是哪吒故事从江油走进《封神传》,成为新的民族文化成果。

明史载:明世宗朱厚璁崇奉道教,长期不理朝政,求长生、服内丹,封道士为“真人”,有人劝阻,反遭逼害,甚至当场打死。嘉靖三十五年,他自封号为“灵宵上清统雷三阳妙一飞玄真君”,不久又加号“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恩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园应开化伏魔忠考帝君”,再号“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统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可见,明世宗实在是一个道教迷。国家在道教迷的统治下,崇道之风盛行。许仲琳生活在当时环境下,接受道教影响,写出宣扬道教的《封神传》也正是时代的产物。也令人可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