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念军旅两主任

 唐白甫grpj8q5p 2020-10-17

怀念军旅两主任

刘克勤

参军离家的那天清晨,步履蹒跚的奶奶送我到村口时,双手抚摸着我的手说:“孙呀,在家靠父母,出外遇贵人,到队伍上要好好出息,莫忘了回家的路!”没想到,带着祖母的叮咛出征后,我在当兵之初就遇到了两位“贵人”,他们就是政治机关的两位主任。

难怪村里人说,老人的祝福最灵验。

   那是我完成入伍之初的3个月新兵训练结束后,因常在连队黑板报和团广播室发表一些“入伍感怀”和“新兵连里雷锋多”之类的作品后,就被相关部门暗中盯上了。待新训一结束,团政治处宣传股长就派人将我领到了新闻报道组,当时还不满18岁。

作者在当年的团队机关办公楼前留影

刚进机关,人地两生。特别是平时抬头低头间常碰到那些令连长和营长们都敬畏三分的团首长时,我不得不感到拘谨和发怵。然而,我最怕的还是政治处一号首长贺再余主任。他身材高大,国字脸,不苟言笑,作报告不用稿子,声音宏亮,不怒自威。平时,除了开会,他很少坐在机关办公,常常骑着一辆掉了漆的“永久”牌自行车下基层检查调研,一去一整天。

有一次,贺主任见我嘴里咬着钢笔帽,睁大眼睛对着窗户苦苦思索,便笑着说:“小刘,又在构思新作了吧?天天呆在房子里,哪来的灵感?走,跟着我下连队去,抓点‘活鱼’回来”。那时,我不会骑单车,部队也不准士兵骑车。他见我有些犹豫,就朝他的自行车坐垫一拍:“走呀,带个本子,我载你!”就这样,贺主任经常载着我这个小秘书跑连队,下伙房,进训练场,每次都满载而归。特别是回机关的路上,他一边掌着车龙头,一边给我讲解调研中一些有趣的事儿,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启发我的思路。印象最深的是,有些边远连队道路不平坦,每当转弯、上坡我准备跳下车时,宁主任就连忙说:“别动,坐稳。”忆起那个场景,我常想,我们许多人不正是被前辈喊应着,驮载着,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吗?

副主任叶凡是政治处年龄最大、兵龄最长、资历最老的。当过连队指导员,进机关后先后当过宣传股长、干部股长、组织股长,是全团公认的“一支笔”。他写的材料常被上级机关转发。但最牛的还是那年他将二营副营长的先进事迹写成一篇题为《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站起来》的典型材料,从师报到集团军再报送到军区,最后被总政治部一份内刊转载,从而结束了本团在总部没有转发过典型材料的历史。

叶副主任多年养成夜晚写东西的习惯:每当起草重大材料时,桌上摆着一包烟、一瓶白酒,写一段文字抿一口小酒,指缝间夹着的烟就没断过,常常是材料脱稿后,瓶里的酒也见了底,他便趴在桌上呼呼睡着了,直到第二天早晨我们来上班时他还没醒哩。为此,团里陈政委曾调侃他:“老叶一手端杯一手握笔,材料读来也醉人”。

 作者在机关宿舍留影

有段时间,团里要求机关公勤兵都要出早操,叶副主任却在团长跟前为我鸣不平:“报道员小刘经常晚上写稿子到深夜,早操就免了吧。”就这样,我成了机关20多个公勤兵中唯一不用出早操的“特殊兵”。

多亏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了这两位首长“知己”,平日里,我有什么新闻线索总喜欢对叶副主任汇报,写出的第一稿也请他修改。一次我在五连采访到这样一个素材:连队先天晚饭前接到团里通知,第二天清晨要参加全团会操,特别要检查军容风纪。副连长集合全连初检,竟有半数以上人员的头发不符合标准。副连长急了,当晚立即借来几把推剪,在操场上拉起几个大灯泡,集合队伍,先让理发员当众给自己理出个样子来,然后要求大家照着自己的标准理,要求一个不落,不合格者不准休息。

回到机关后,我写了一篇《副连长带头理发》的200字短讯,交给叶副主任审阅。他扫视一遍后,将稿纸一扔,绷着脸说:“副连长还要带兵打仗当敢死队长呢!带头理发算什么?我是编辑也不会编这样的稿子呀!”我拾起稿纸正准备离开时,叶副主任将手一伸:“来,等一下。”他接过稿纸,抽出笔将原标题改为《副连长当“模特”》,然后对我说,“再誊一遍发出去碰碰运气吧。”

半月后,广州军区《战士报》二版头条位置将这篇稿子登出来了。端详着铅印作品,我喃喃自语:是叶副主任用标题救活了这篇稿子啊!

更难能可贵的是,叶副主任还不时地给我透露新闻线索,帮助我拓宽报道思路。一次他对我说:“近段时间团里禁闭室基本没关人了,以前是人满为患呀,这里面肯定有东西可挖的。”循着他提供的线索,我几经走访了解到,此前团纠察队外出巡逻凡发现那些军容不整或私自外出的战士有违规行为时,一律抓回关禁闭,造成禁闭室从来没空过。自从开展“作风整顿大家谈”专题教育后,各单位创新管理思路,转变了带兵观念,变“堵”为“疏”,变“抓”为“教”,战士们遵规守纪的自觉性明显增强了,不假外出违规违纪的现象没有了,连续几个月来,禁闭室空无一人。纠察队的同志说,他们快要“失业”了。

作者就地整理采访笔记

了解到第一手资料后,我又来到禁闭室,查看四周,摸摸门上那把几近生锈的大锁,脑海灵光一闪,禁不住心中窃喜。回到宿舍,挑灯夜战,便将那篇主标题《禁闭室里为何长青苔?》、副题《某团两种带兵观念引发的思考》的时评新闻稿一气呵成。校对打印,送交审阅时,叶副主任赞赏说:“问题抓得准,角度选得新,标题也抢眼,上头条应该没问题。”果然不出所料,此稿电传后不到一周,就在《战士报》头版头条刊发,同时还加了“编者按”。后来,此稿又被评为当年度军区“好新闻”一等奖。记得奖金到手那天,我立马跑到军人服务社买了两瓶“孔府宴”酒送给叶副主任时,他笑呵呵地说:“这礼我收了,收了!”

有了这次现场施教后,我写稿子时更加注重提炼主题抓角度、字斟句酌选标题,上稿命中率提高了不少。更没想到的是,叶副主任还利用到军区开会的机会,专门找到在《战士报》社当编辑的一位战友帮忙,为我争取到报社实习3个月的机会。在那里,我得到了不少编辑老师面对面的“真传”,发稿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几经磨炼,我写的稿件从军区的《战士报》《民兵生活》挤进了《解放军报》《人民日报》,连年被集团军、军区评为优秀通讯员,先后还荣立了三等功、二等功各一次。

当兵第五年,我面临退伍和留队的选择。那时,上级要求留队转志愿兵(现在叫士官)的对象是技术兵种,而且指标相当少。为此,叶副主任显得比谁都急,他和贺主任商量后,分别找到团长、政委直谏:“全团选个会带兵的排长、连长容易,培养一名称职的‘兵记者’难呀!报道员小刘一路走来不容易,请首长们开恩,给他一个特殊指标。”就这样,那年底,我顺利地转成了志愿兵。这一留再干8年,服役13年到了志愿兵最高服役年限时,组织上又将我破格提拔为专职新闻干部,10年后在政治处副主任职上转业。

一晃30多年过去了。不幸的是,当年两位老主任都先后作古了。但至今,从那个团队走出来的老兵们还在战友微信群里讲述着他们的故事……

作者简介刘克勤,湖南邵东人,省作协会员。军旅淬火23年后转入地方,现供职市级某行政部门。业余码字30多年,见绪各类刊物文稿300余万字,出版个人专著3部。钟情千字文创作,既不浪费读者太多时间,又能给读者些许思考。现炒现卖,原汁原味,自娱自乐.

本刊顾问:龙国武,刘诚龙

总编:唐白甫

主编、审稿:陆秀,唐建伟

责任编辑:唐花阶,刘云雨,刘云洲,陈校刚,丁华

副主编:李云娥,罗东成,刘慧球,杨国安,李婷,廖大秋,易小群,唐运亮,刘金群,刘云湘,刘青龙,刘肆梁,陈晓蓉,银红梅,果实,粟蒋,刘长军,周前锋

执行编辑:唐白甫,陆秀。

投稿邮箱1058105799@qq.com陆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