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岁看大,7岁看老”:孩子未来好不好,早有这些征兆

 zopoba395 2020-10-17

前两天刷微博,看到这样一件事:

一个妈妈为了监控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在家里装了摄像头。

孩子没按时看书,坐姿不端正时,妈妈就会对着智能音箱喊话,提醒孩子要注意。

其实在孩子入学之初,通过父母的督促引导,培养孩子好习惯并没有什么问题。

不过咱们中国还有句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孩子的很多习惯、品质、性格,是在7岁之前就形成的。

我曾看过一个纪录片《关键的7岁》,是澳大利亚一所研究机构,跟踪观察11名孩子7年成长过程的纪录。

纪录片就发现:

孩子们的个性特点,有天生的因素,7岁时,就已经有很明显的差异了。

但研究者们深入追踪后又发现:

孩子的品质形成,既有一些天生的因素,也受整个家庭环境的影响。

换句话说,一年级的孩子身上,已经打上了很多家庭的烙印。

这个纪录片让人感触挺深刻,因它从新的角度提示我们:

孩子好品质的形成,父母能监督提醒固然重要,但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我选取了3个孩子,也把他们品质养成的历程也分享给大家,希望对每个父母都有些启发。

01

家庭经历

决定孩子的社会性

每个人都希望,孩子一踏出家门,就能很快适应家庭以外的生活。

可孩子有没有这个能力,还要取决于他7岁前的生活环境。

纪录片中有个叫怀亚特的男孩。

他出生时妈妈才15岁,生下他后,妈妈又去高中继续学业。

怀亚特的整个婴儿时代,都是在高中的日托所度过的。

怀亚特一岁半时,他年轻的父母分手了。

小小的怀亚特只能在父母两家来回往返,7岁时,他已经搬过了5次家。

爸爸忙于生计和新生的两个弟弟,很久都见不到怀亚特一次。

妈妈新生的小弟弟,又患有很严重的脑瘫。

妈妈也没有多少时间能分给他,7岁前,怀亚特的生长环境极为动荡,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

没有稳定可靠的成长环境,怀亚特的大部分心智,都用来应付突然发生的变故。

少有玩伴和陪伴的幼年,也让怀亚特的很多生活技能和品质,都没有发展出来。

7岁入学时,怀亚特虽然能融入班级,也乐意学习,可他在学习、拼写等方面,比一般孩子都稍显迟缓。

在心智上,也比一般孩子幼稚,而且他常常一个人游戏。

有科学研究就表明:

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存在一定的关联,并且,这两点都会影响孩子与同伴建立关系。

老师说,如果父母能持续帮助怀亚特,他是有“潜力”的。

可从目前的情况看,怀亚特的父母很难做到这些。

刚刚7岁,成长就已经让怀亚特费尽了心力。

不难看出,一个孩子幼年时,在家庭里打好的“基本功”尤其重要。

陪伴、稳定的生活环境、日复一日的练习和探索,一样都不能少。

孩子将来走向社会表现如何,大部分都取决于他幼年时,是否在家庭里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并在这基础上,通过各种探索,充分认识了自己。

02

父母的力量

在于让孩子看到

“人生目标的实现”

纪录片中,有一个特别幸运的女孩,夏因。

当别的孩子说起自己的愿望是拳击手、医生、商店老板时,7岁的夏因,非常明确非常坚定地说,自己将来要成为生物医学科学家。

夏因的母亲米歇尔16岁时,离经叛道,离家出走,不懂自尊自爱的她,早早就生下了4个孩子。

可不堪家暴的她,只能带着4个孩子,再次离家出走。

夏因的母亲带着4个孩子,和阿兰组成了家庭,他们生下了夏因。

可做清洁工的阿兰,无力养活一家7口。

家里最穷的时候,孩子们每人每餐,只能分到一碗麦片粥。

夏因的父亲阿兰和母亲米歇尔,决定要改变贫穷的现状,找回自尊。

他们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重返大学读书。

父亲阿兰,决定进修生物医学,他的愿望是,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而母亲米歇尔,则想攻读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位。

对于拖家带口的阿兰和米歇尔来说,要在生计、带孩子的同时,还要学习,完成学业,真不是一件易事。

可阿兰和米歇尔非常坚定,他们互相鼓励,努力克服困难,终于双双拿到了心仪的学位。

随之而来的,他们的生活和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善,他们摆脱了贫困,一家人都生活的很好。

夏因分别参加了父母的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也亲眼看到父母为改变人生而做出的努力。

她的父母,为她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那就是——教育改变命运。

而“通过不懈的努力,就能做到”的信念,也深深植入了夏因的心中。

后来,夏因转入新学校时,她虽然性格内向,但适应非常快。

7岁生日party时,别的女孩子,都把自己装扮成公主,可夏因却把自己打扮成“长袜子皮皮”,她想像皮皮那样强壮、独立,不依赖别人。

我们都说“身教胜于言传”,亲眼见识了父母打破人界限的活法,在夏因的眼里,性别界限、人生界限,一切都是可以突破的。

虽然刚满7岁,可夏因身体里的力量和决心,已经能让我们看出:

这个女孩,将来会有勇气,也有韧性,去实现她想要的人生。

夏因经历让我顿悟:

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最大的力量,是让孩子看到——自己以怎样的方式,达成人生目标。

而这种家庭经历,也会让孩子敏锐地捕捉到:

希望和现实之间,横着哪些明确又具体的可以走的路。

这样的孩子努力起来,就会有方向,有参照,不迷茫,不虚无,会非常坚定。

这也让我想到当今叱咤风云的商界大佬马云、马化腾、比尔盖茨等的家庭背景,他们的父母,都有过不一般的商界经历。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亲眼在家庭里熏染了父辈的奋斗经历,孩子们也会不自觉地向那些有助于成功优秀的品质靠近。

而这样的家庭经历,对于孩子性格品质养成的益处,要远远大于家庭财富给孩子直接帮助。

03

父母太盛的期待

有时反倒成为孩子的压力

咱们之前很多文章里都提到过一个观点,就是每个孩子都有天生的学习力和自我驱动力,只不过很多时候,会因为父母的过度干涉被破坏掉。

纪录片里还有一个7岁的男孩,乔舒亚,就是这样一个在父母的高压中,逐渐开始怀疑自己的孩子。

乔舒亚的妈妈21岁时,离开自己27口人的大家庭,移民到了澳大利亚,整个移民的艰难过程,可以写上几本书。

乔舒亚妈妈最大的目标,就是孩子能成功,过上更好的生活,因此,她给乔舒亚的压力也有点大。

她希望儿子出类拔萃,对平时成绩中上等的乔舒亚有很多不满。

对孩子的评价是:很一般。

达不到父母的期望,乔舒亚也有压力,他对自己产生了自我怀疑,经常把“我做不好,我不会做”挂在嘴边。

在一个针对孩子的实验中,孩子们被规定在固定时间内,要把一辆很重的木制汽车,从一个桌子,“开”到另一个桌子上。

很多孩子要么想到的办法不行,要么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轮到乔舒亚时,为了督促自己,他整个过程都念念有词:

“还有4分钟,一定要快,一定要快,一定要快……”

虽然乔舒亚最终也失败了,可孩子展示出来的却是:

他有目标、一直在努力专注于任务,并尽力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这也让我们看到,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有无限潜力的。

我们父母需要做的,不是不断给孩子指责和负面评价,而是要帮助孩子提升相关的能力。

当孩子认可自己,并懂得凡事通过努力可以做到更好的时候,他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

04

整个纪录片,虽然只记录了孩子人生中的头7年。

可也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孩子7岁前,优质的成长环境,是多么重要。

而父母最重要的,不是给孩子多么好的物质条件、多么事无巨细地照顾,最重要的是,能在性格、气质、品质养成方面,给孩子好的引领或榜样作用。


这样孩子7岁以后,才能依靠这些好品质,去体验更广阔的世界,创造更多可能。

*来源:小树妈妈(ID:tree2050),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