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箫丨学箫五年记

 許臻文 2020-10-17



呵呵呵,最近闲来无事就回顾一下这些年玩竹管的一些经过。快五年了,在洞箫方面,我感觉自己仍然是个新手,进步还是有的,仅仅表现在从吹不响到吹响,现在能吹些曲子了。这五年始终困扰着我的,很多还是些初学者的常见问题,所以我仍然觉得自己的功夫还没到家。

    一、心血来潮,一音不响

      在入读大学之后,看到一些乐器贩中午时段打包了一些口风琴和竹笛在校园里摆卖,常常看他们在吹口风琴,于是乎心血来潮自己也买了个口琴,当时是25块钱买回来的。非常偶然的机会,接触了一些文章,主旨是感叹民间音乐民族乐器的衰微。并且由此得知,竹笛和洞箫是我国民间重要的吹奏乐器,深受汉族人民的喜欢。横吹笛子竖吹箫,笛子悠扬高亢,洞箫幽怨低沉。高中语文苏轼那段“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给洞箫这门乐器平添了几份神秘感。我莫名地对这种竖吹的,有着低回婉转音色的乐器好奇不已。

      刚刚读大学的我,经济完全依赖父母,自己手头上没有多少的钱。上网看到入门的洞箫50块钱一支,在强烈的兴趣驱使下买了一支回来。卖家用一支长长的水管包着它送到了学校的快递点。

     当时我在箫雅集、百度贴吧等等的地方寻找了很多适合新手学习的教程。所有的新手入门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先把箫吹响。

     民间传说,吹响笛子易,吹响洞箫难,建议先学笛子后学箫(事实证明其实我学了箫再学笛子一开始也是吹不响的呵呵)。生性自傲的我买之前是这么想的,老子天赋秉异,肺活量高超,我就直接挑战吹洞箫怎么滴。没想到,现实给了我一个重重的打击。

      一方面有那只50块的便宜箫本身不怎么样的原因,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远远地低估了吹响一根干竹的难度。我在宿舍里,在楼梯里,各种方法都试个遍了,对着吹口一顿猛吹,出来的声音,就跟在农村烧柴火时用一根竹筒吹火的声音没两样。

     当时的我非常的不解,我跟着王次恒跟着张维良的样子非常认真地吹啦,腰杆挺得笔直,头朝正前方,充分吸气,口唇横向摆放微微张开,咋还是吹火筒的声音。好不容易,不知道怎么地有点声音出来了,但是我的丹田之气已经完全耗尽了,把棍子吹响,我也晕过去了。不是开玩笑,是真晕啊!晕的我口苦咽干,两脚发软,脑子旋转,得马上坐下来歇会儿。

     歇会了,喝了点蜜糖水,没这么晕了,再来!哟呵,咋怎么吹又都没有了声音了呢,卧槽!

     二、断续学习,无尽晕眩

     估计是我学不得法,又没有钱,不能找专业的老师学习,全靠自己买书和看网络教程学习,在学习的前3年左右,对于吹箫留给我的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晕眩。

     学习、玩乐占了我大学生活的大部分时间,留给洞箫的确实少之又少。而且大学前三年,人其实是很浮躁的,每天快乐疯癫,又有多少时间可以沉淀下来好好学洞箫呢。不过在这三年里我还是断断续续地,进度极慢地完成了洞箫学习的点点蜕变。

      对着视频,对着教程,对着指法表,从123开始吹洞箫。其实在学123这三个音的时候,我的洞箫其实还不是能够很稳定地吹响。不过还是不管了,一边学着一边吹吧。当时学123的时候主要困扰就是这三点:一是时响时不响,二是手指好像打了石膏一样连123的转换都迟钝僵硬,再有一个就是晕,指法口风和运气都有问题每次用尽气息去吹最后落个头晕眼花的结局。练个十分钟晕得不行,妈的不吹了,改天再练吧。

    这么瞎捣鼓了非常漫长的时间,其实自己并没有意识到,直到在大三的时候,我竟然发现自己基本上能够以比较放松的姿势吹响洞箫,从低音5到高音1能够基本稳定地发出声音来了。和很多初学者一样,在练习过程中,发音方面筒音5和怪音4很容易吹崩。能够稳定地吹响筒音5对于洞箫新手来说可以算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了,而我学吹5的过程跟箫雅集和贴吧的高手分享的一样,没有捷径,只有多练,只有在不断地练习中慢慢找感觉,包括角度、口风、气息、手指的感觉,练习拿捏这几个吹响5的条件,不断地寻找、探索、感受、保持到5年过去的现在低音5,中音5,超吹高音5都可以比较轻松地基本发出来。至于4音,对于洞箫来讲,确实也是个槛,可能也是我目前的功夫仍然没到家,我感觉4音好不好吹,吹出的音色好不好听一定程度是依赖箫本身的质量的。从前50元的4音吹出来很哑,目前手上200块的箫4音其实也是有点哑的,抛开音色不说,吹4归根到底也是要多练,多练多感受把4吹出来是可以的,至于音色的调整我目前还在摸索中,我打算,再买一支好一点的箫,争取更多的突破。毕竟,现在已经大学毕业了,有了经济能力,想追求什么兴趣爱好都比较好说。


    三、硬着头皮,学练曲儿

    好好练曲儿对于学洞箫其实帮助是非常非常大的。虽说有点没学好走路就学跑步的意味,但是不练着些连续的音,很难真的练习到气息和指法的转换,并且天天12345也没趣味啊。而且我是业余爱好者,没想过登台表演,目的就是用这根竹管吹曲儿,纯粹想自娱自乐,用它陶冶一下性情,表达一下感情而已。

     刚学完123的时候,就老爱吹3212333,222,333,3212333122321。就这么个简单易学的小儿歌,刚开始吹也是很难的。后来把所有指法都全学会了,最爱练的就是一首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歌名的童谣——51123345653,5432,4321……反正什么时候我想练了,我就拿起来吹吹,大学前3年最不缺的就是时间。指法和吹奏的基本功就是这么断断续续地建立起来的,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还是别像我这样,理论上只需要3个月的基础训练,我走了3年。

     以前我有空没空就爱搜一些流行歌曲或者经典名曲来练练,现在想起来当时学习的心理真的觉得挺搞笑的。我想吹哪个谱儿了,好上网搜去,我勒个去这首歌这么多筒音5想要我命啊,不吹了!啊这首歌这么多高音啊,高音2我要真吹上去了就气绝身亡了,不吹不吹!这么搞下来,很多曲儿,基本上都是吹个几句就放弃了。当然也不是说一看到谱儿就缴械投降的,我基本都是有硬着头皮吹吹看,吹着确实很不顺利或者实在晕眩,我就放弃了。其实现在回首,这些都是很有用的很宝贵的练习机会,确实一开始是吹得很糟糕的,3年下来,后面没这么糟糕了,不过奈何我内心浮躁,三下五除二就把洞箫扔在一边了。这些过程就是积累,在积累中才有进步。

    四、挫折锤炼,突飞猛进

    学习洞箫,其实也没有值得不值得的说法,说不值得吧,别人三个月不懈的训练就达到的效果,我花了三年时间,确实有点失败。但我认为还是值得,因为大家都在读书都在学习都在玩乐,而我在玩乐的日子里抽出了很少的一段时间,拓展了这么一点有趣的兴趣爱好。到最后,所有人都顺利毕业了,都走上各自的专业技术岗位了,都奔赴社会的洪流中去了,而自己依靠平时这些有意无意的积累,能在繁忙的日子里吹一段或平静或幽怨或放松的小曲儿,很有意思。在校园里,一个才子再怎么叱咤风云,搞的活动再怎么有声有色,取得的成绩再好拿的奖学金再高,四年以后都成了过眼云烟,最多就变为一台电脑里少则几M多则几G的旧文件,而这能和情感发生共鸣的乐声是可以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长久陪伴着的。

      前面一直回顾的都是初学洞箫的第三年。第四年就是我读大四了。大四是我生活22年以来最昏头最繁忙最低潮最绝望的时期。我在大学宿舍最常自言自语的一句就是“生活已把我逼到了尽头!”当然这里就不说是怎么逼的了,一匹布那么长,悲剧的故事说都说不完。不过在这悲剧的一年里,别的长进没有,吹箫倒突飞猛进了。

      大四实习了两个月,俩月没碰过箫,实习完刚回来还是老样子。慢慢的,人生的打击一波接一波,心情非常难受,但是又没有人可以倾诉。社会就是这么残酷,大家都为了自己的前途不断往前跑,不断往上爬,没有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看你,听听你,抱抱你。我也只能努力地收拾心情,为自己的未来想象办法,但是铺天盖地的绝望依旧时时把我笼罩。这人生的境遇太过惨淡,吹起洞箫来特别有悲恸的味道,本来不算哀怨的箫曲都被我吹得悲天动地。在家里吹吹洞箫,试图放松一下紧张的情绪,我妈常常不敢听,她说你吹的太苦涩太悲凉了,别吹了。

      就是在这么一段昏头昏脑,身不由己的岁月里,吹洞箫突飞猛进了。不知不觉的,指法灵活多了,气息有力多了,人也没这么晕了,最难能可贵的是箫声里有故事,箫声里有感情。自找到工作之后,我再难寻回当初那种情绪,自然很难再达到那样悲凉的境界。

      那时候练的曲儿其实很难吹,比如春江花月夜、绿野仙踪、乱红、桃花渡等等,我没有像从前那样吹几下就拍屁股走人了,我觉得这些曲里,总有那么几句跟我脑海里的情绪特别有共鸣,我想将它们表达出来,就是这么简单的想法支撑着我不断地吹呀吹。当时是不抱着培养兴趣打发时间或者练习技巧的目的去吹的,纯粹地只有把心里想的表达出来这么个念头。

     工作一年,每逢周六日回家还是会抱着洞箫,像和老朋友叙旧一样吹奏两三曲,就这样,有一种简单的快乐在里面。洞箫于我,是一份陪伴,是一份寄托。


      五、气息技巧,长期坚持

      在高中学哲学我就明白,世界是发展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使仅仅是一门业余爱好,我也得有点追求,让它可持续发展。

      客观来讲,目前的我,在气息的把控还不够持久和稳定,直接影响高音弱吹的呈现,打音叠音滑音一塌糊涂,气震音的运用还不够流畅自如。

     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有一辈子这么长的时间和洞箫打交道。慢下来,一点一点来。愿未来的日子,自由无忧,箫声常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