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岩松:掌握这5种讲故事方法的人,混得都不会太差

 新庆爱读书 2020-10-17

变成特立独行的主

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

白岩松认为,传播就是给别人讲一个好故事。不会讲故事的人,正在被时代淘汰。特别是传媒人,都不会讲故事的话,传媒就死了。


由此可见,学会讲故事是多么的重要。

那讲好一个故事的正确姿势是怎样的呢?

1、讲关于“人”和“人性”的故事

人类所有文化产品的实质,都是在描写人和人性,从没偏离过。

这使我想起最近大火的大连理工自杀事件,很多人都在蹭这波热点来写文章。

然而,出来的效果却截然不同:有些人的文章阅读量只有个位数字,而有些人的文章阅读量却突破了10万+。

差别在哪里呢?

写得差的人,文章里缺少故事,缺少对于人性的反思;而写得好的人,通过这个自杀男生的故事,升华到了对宏大事件的观察,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国外的新闻报道,几乎达成了共识:“通过具体人物,表达宏大事件”。

其实不止新闻报道,所有的文化产品,都是通过具体人物,来表达宏大事件。宏大事件的背后,是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这样的文化产品才是最有价值的。

所以说,所有的故事,最后都要回归到“人”的主题。

写不以“人”为主题的故事,都不明智。



2、设置悬念:讲和“当下”距离最近的问题

既然你想讲好故事,那我不妨先问你:“讲好一个故事的核心是什么”?

答案其实是,找和“当下”最有关联的话题。

还是以上面的大连理工自杀事件为例,非大连的朋友都会觉得这件事离自己挺远的。

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你要写和这相关的文章,应该怎么写呢?悬念应该怎么设置呢?

首先,你要思考一下这个男孩,他为什么会选择自杀?根本原因是什么?

找到根因后,你会发现这其实是自杀的一个共性问题。

想一下,你周围是否也有类似的例子。

如果你碰上了想自杀的孩子,你会怎么办?

如果你能让读者意识到:“大连理工的自杀事件就在身边,甚至在当下就有可能会发生”,那你写的故事就成功了一半。

如果你还能让读者产生警觉,心生对自杀者的悲悯,对生存意义的深刻思考,那你写的故事就成功了。

所以说,讲和“当下”距离最近的问题,是讲好一个故事的核心。

离当下越近,故事越真挚。



3、编排逻辑: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

都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其实这句话还可以改成:“不怕神一样的读者,就怕猪一样的作者”。

什么是“猪一样的作者”呢?

我认为自嗨的作者,可以配得上这一称呼。

不妨转换角色想一下,换做你是读者,你会希望看到作者不停自嗨、写的内容和你没半毛钱关系吗?

显然不会。你花了时间成本来读这篇文章,就是想看和自己有关、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哪怕是毒鸡汤,可能都会对读者有半毛钱的作用,而自嗨文对读者来说一文不值。

厉害的作者,会假定受众从开头看到最后,根据这个来设置:吸引人的开头、高潮和结尾,该怎么写。

比如,现在的读者都没耐心看长故事。那作者就要把长故事,分解成几个完整的短故事,再组合在一起。

通过类似这样的编排逻辑,来适应现在读者读故事的习惯。

逻辑不对,努力白费;逻辑一对,努力不跪。


4、有血有肉:细节有直指人心的力量

一个好的故事,从内容层面来看,有了人和人性、悬念和逻辑,就还差很重要的一项——细节。

我们都知道一篇文章要“有血有肉”,细节就是文章的“血肉”。

比如,我最近无意中刷到一篇阅读量超过46万的文章:《张若昀深夜又告白唐艺昕了:女人嫁给爱情后,如何经营好婚姻?》。显然,这是一篇晒恩爱的文章,如果全文都是写类似张若昀很爱很爱唐艺昕这样的文字,读者是会神烦的。

那这篇文章的作者,做得很好的一点是:“全文有很多展示两人恩爱的细节”。

比如,文章里写到当初二人因车辆摩擦发生交集,后来两人好上之后,张若昀甚至将那个红绿灯搬回了家中。

又比如,文章里写到唐艺昕参加综艺节目时,被问到:“如果你要置身荒岛,你最想带什么?”

唐艺昕的回复羡慕死所有人:“带男朋友,有了男朋友,就什么都有了呀”。

这种花式秀恩爱,对读者来说,远比不停说“我爱你”更有感觉。


没有细节的故事,就像人讲话打结一样,极不流畅。

所以说,无细节,故事就打结

5、掌控节奏:讲故事的技术核心

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尴尬:自己在台上分享时,眉飞色舞地讲着自认为很精彩的故事,但台下的人却在打哈欠。

这是为什么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你讲故事时缺乏节奏感,而掌控节奏,是讲故事的技术核心。

什么是节奏感呢?

就是你在讲故事时,要有一个起伏设计:比如,开始时,先讲一个容易引发读者兴趣的小故事,把他们拉入你设计好的场景中。讲到差不多中间时,要有一个小高潮,这样听众听起来就不会觉得太平淡。

讲到后半段,进入高潮部分,给读者峰终体验。

设置好了这样的节奏,你的故事听起来就不会太平、太枯燥。

比如,你要写关于大学者钱穆的侄子钱伟长的故事。可以一开始就写他以语文、历史考双百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这对很多想让自己孩子成为学霸的家长来说,会是他们很感兴趣的点。

然后你接着写,进入清华后,陈寅恪想让钱伟长学历史,闻一多和朱自清想让他学文学。通过这个冲突,引发一个该如何选择的小高潮。

后半段你来一个转折,写钱伟长入学第二天就爆发了九一八事变。他为此睡不着,心想学历史和文学都救不了国家。后来,钱伟长和同学交流,发现只有学造坦克才能救国家,而造坦克得学好物理。

钱伟长决定要学物理,便去找学校。老师一看他的入学成绩单上物理才5分,便劝其放弃。钱伟长拿出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学校谈判,最终达成协议:钱伟长在物理系试读一年,一年后成绩能达到70分,就继续学,达不到就回中文系。

他答应了,大学毕业时,钱伟长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读完这个故事,你是不是会有“哇,太励志了”的感觉。在这背后,跟节奏设计得好有很大关系。

所以说,节奏设计得好,故事更容易“洗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