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1111

 随缘522 2020-10-17
祛痰:温胆汤
中医有一句话叫做“怪病皆由痰作怪”。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这句话不是说世上罕见的怪病都是由痰引发的,而是说很多寻常普通的病很奇怪,用了很多方法就是治不好,原来是痰作怪,只要把痰化掉了,这些病不治而愈。
比如有很多女人的失眠吃了很多安神的药怎么治也治不好,把痰化掉就好了。
比如很多人眩晕,怎么也治不好,把痰化掉就好了。
还有的人迁延不愈地咳嗽,吃点肥甘厚腻就咳嗽,止咳的药吃了很多也不见好,把痰化掉就好了。
还有的人莫名其妙的恶心,胸闷,尤其是躺着胸闷,以为是心脏病,检查心脏没啥事,只要把痰化掉就好了。
所以,如果你会化痰,真的会治疗很多病。
那么这个痰到底是什么鬼?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痰由湿转化而来,先有湿再有痰。也就是说不是人人都有痰,但人人都有湿气。这湿气会慢慢凝结成比较黏腻的东西,变成无形之痰和有形之痰。
无形之痰弥漫你身体每一个部落,你看不见摸不着也吐不出来,比如很多人睡觉打呼噜,这就是无形之痰,是痰阻息道,呼吸不畅导致的。比如有的女性总觉得喉咙有异物感,咳不出来也咽不下去,这也是无形之痰在捣鬼,无形之痰与邪气相结合。
有形之痰比较好解释了,就是我们吐出来的痰。吐出来的痰有白痰、黄痰、绿痰、黑痰。白痰说明身体有寒,黄痰绿痰说明身体有热,黑痰说明这个人烟瘾很重。
如果一个人痰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对此中医有很好的解释: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痰看似是身体的垃圾,其实是一种精微物质没有被运化没有被利用变成多余的垃圾存储在我们体内。也就是说脾的运化与肺的宣化出了问题才会导致痰湿越来越多。
很多人有痰,用了很多化痰的药一时见效,过一段时间又有了,这就是没有解决脾的问题。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不但要运化食物中的精微物质,还要运化水液。如果脾的运化失调,身体的废水就排不出去,被脾运化到肺里,肺的宣化功能是有限的,多余的化不掉只好变成痰湿,存在肺里。
很多人有痰,健脾的药吃了很多,痰还是化不掉,那是因为肺里面的痰没有被清理掉。
所以,加强脾胃的运化能力和肺的宣发能力才是治痰之道,治标又治本。
我们先来自测一下你是不是痰湿体质。
1 头发冒油。
为什么会冒油?身体冒油,脸上冒油,这些油脂的本质就是痰湿,痰湿在刚开始的时候都是湿气。
2 湿疹,为什么会有湿疹?
湿气在皮肤没发出去就形成湿疹了,还是湿气重的问题。
3头昏沉。
身体湿气重就好比穿了件湿衣服在身上,不但头部困重,身体也重。加上晚上多梦睡不好,白天肯定昏沉了
4 他们总感觉很累。
不愿意走动,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能够躺着绝不坐着,能够坐着绝不站着,能够站着绝不走着。
5多梦易醒。
人为什么会多梦?是因为心神不安。为什么会心神不安?当然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个原因是胆郁扰心。通俗一点来理解,就是胆出现问题了,影响到心神。而温胆汤是解决胆的问题的,当然可以解决多梦的问题。让心神舒服了,睡得深沉了,做梦也不会影响睡眠。
6 他们的大便很不爽。
上厕所的时间很长,浪费的厕纸也很多,大便黏腻,很臭,怎么也冲不掉,必须要用刷子。
7 他们的胃口不好。
吃饭不香,不知道什么叫饿,稍微多吃一点就会胃胀腹胀。但是他们却喜欢吃肉,喝点酒胃口就开了。
8 妇科带下炎症。
为什么会有白带黄带?不管是白带还是黄带,在中医看来,还是湿气惹得祸。
阴囊潮湿,为什么会阴囊潮湿?这也是肝经上有湿气的缘故,根本问题还是体内有湿。。。
9 他们的舌头。
伸出来很腻,舌苔厚厚的,会发黄,也可能不黄,但就是很厚很厚。
10 他们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吐痰……
以上10点,具备了3点以上,就是痰湿体质了。
痰湿体质的危害很大,伙伴们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三高最喜欢痰湿体质了,凡是痰湿体质的人要么高血糖、要么高血压、要么高血脂、要么高尿酸。
有没有治标又治本的方子呢?它就是温胆汤。
温胆汤方出自大唐药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六味药组成,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并且指出其病因是“胆寒故也”。
罗谦甫曰:“胆为中正之官,清静之府,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恶壅郁,盖东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若病后,或久病而宿有痰饮未消,胸膈之余热未尽,必尽伤少阳之和气,以故虚烦惊悸者,中正之官,以槁蒸而不宁也,热呕吐苦者,清静之府以郁炙而不谧也,痰气上逆者,木家夹热而上升也,方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谓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若谓胆家真畏寒而怯而温之,不但方中无温胆之品,且更有凉胃之药也。”
温胆汤的方子如下:
生姜12克、法半夏6克、陈皮9克、竹茹6克、枳实6克、甘草3克
从药物组成来看,作用在于清而不在于温,那为什么不叫清胆汤,反而叫温胆汤呢?
古人讲,胆为春生之气,春天为温和生发的季节,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胆气才能条达。所以温胆温胆,不是让胆温暖起来,而是把它调理到春天的状态。像冬天的大寒,夏天的大热,胆都不喜欢,你吃寒凉的食物也好,燥热的食物也好,都是伤胆的。中医就是要“养其真,顺其性”,如果你不能回到温和的食物与性格中去,身体又怎么能安分下来呢?
陈皮:燥湿化痰;
竹茹:清热化痰;
枳实:消痰除痞;痞,痰的升级版。
半夏:燥湿化痰;
这四味药,可以把身体里已经有了的“痰”化掉。实际上你化掉身体已有的“痰”就是给脾胃放开了手脚。
脾胃功能恢复了,你身体气血自然增多,脏腑得到濡养.....身体就会好转!
生姜12克、法半夏6克、陈皮9克、竹茹6克、枳实6克、甘草3克
功能主治: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
用法用量:上六味,切碎,以水1.6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备注:方中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为君;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为臣;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为佐;姜、枣、甘草益脾和胃,协调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温胆汤出自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原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生姜、甘草组成,用于治疗大病后虚烦不眠,眩晕心悸,呕吐,嘈杂,甚则癫痫等症。后世医家加入茯苓,故有温胆汤从“二陈汤化裁”之论。
温胆汤临床常用于久病之后有痰饮郁蓄,未能尽消,加之胸膈余热未清,胸胁气机失和,因而产生虚烦惊悸等症者。方用治痰饮的常用方二陈汤去乌梅,加竹茹清脾胃郁热,枳实破滞去痰。全方无治胆之药,但有清痰利气,调畅气机之功。气机调和则胆之痰热自去,邪去则正安,至于有“温胆”之名,实则是因“胆欲不寒不燥,其性平和,可温和胆腑”。《医方集解》录温胆汤为和解剂,属于调和肝胃的常用方,对肝胃不和,痰热为患之胸闷口苦,恶心呕吐,虚烦不眠均有很好的疗效。
临床若见心气不足加人参、炒枣仁,心中烦热加黄连、麦冬、栀子,口舌干燥加麦冬、花粉,脾虚便溏加白术、山药。
常闻听有中医大家,疗治精神情志诸疾,以一张温胆汤打天下,疗效非凡,温胆汤为何这般好用?
温胆汤是十分简单的处方。
说破不值钱,无非就是二陈汤加上枳实、竹茹,但是无数名医缺据以安身立命,以我看温胆汤,一言概之:温胆汤很简单,温胆汤治疗的病机很不简单!
温胆汤最初见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坦所撰的《集验方》。其后被《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收录,云:
“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
南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记载了一首温胆汤,但与前方相比减少生姜的用量,增加了茯苓和大枣两味药,主治为:
“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或异象感惑,遂致心惊胆摄,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肿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其主治内容已从“胆寒”变为“心胆虚怯”,并明确提出其病变机制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
温胆汤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各类病症,其中以治疗精神神经症状为主的病症疗效显著。很多人都认为温胆汤是一首化痰方,而对其调畅气机作用认识不甚清晰。下面就上述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一、胆腑调畅气机的作用
胆腑对于全身气机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其与肝一起主司全身气机。肝与胆相表里,属木,均有疏泄功能。一般多论及肝主疏泄,而不谈及胆,其主要是受“胆附于肝”观点的影响,人们习惯于详肝略胆。
一阳初生,胆启运全身阳气
胆主疏泄是指胆气生发、条达,具有运转枢机,通畅三焦,升降水火,特别是流通气血之功。胆居于少阳,可以启运全身阳气。少阳为一阳初生,在天有如冬去春来,旭日东升,意蕴阳气生发、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之势,在人体则寓少火之象,游行上下,以成温煦长养之功。依照李东桓对此的理解为:
“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胆主少阳枢机
胆执掌少阳枢机,《素问·阴阳离合》云: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故胆可通达表里、阴阳、上下,使五脏六腑气机畅达,升降出入正常,生命活动才得以进行。
胆为相火寄藏之府
其次,胆寄藏相火,如蒲辅周所言:
“相火乃肾中真阳,寄藏于肝胆之中,前任用春天温暖之气加以比喻,实谓其为人体生发之气”。
胆涵敛肝阳,有助于肝气疏泄
另外胆汁可以涵敛肝阳,胆的正常功能也有助于肝气的疏泄。所以《素问·六节藏象论》云: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亦如清代周学海《读医随笔·平肝者舒肝也非伐肝也》所云 :
“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
应该说胆对其他脏腑的调理过程主要是通过对其气机的调畅作用而发挥功能的。
二、温胆汤调畅气机的作用机理
通过化痰利胆以助运全身气机
化痰以利胆,胆清则气转。《三因方》中所言:“气郁生涎,涎与气搏”道出了温胆汤所主的病因病机。
诸因失调,气滞先生
无论是七情失调,还是外感邪气,或是瘀血、痰涎等病理产物都容易引起局部或全身气血运行受阻,导致气机紊乱。气机紊乱可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陷、气机横犯等多种形式,其中除部分气陷由气虚所致外,气逆、气机横犯则大多是在气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所以,气滞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初级的病理产物。
气滞脾胃,易生痰涎
又因为土得木则达,木郁则土不达,土不达则脾胃失其运化而易生痰涎。所以,气滞最初的病理产物正是痰涎。许多人情绪紧张时会出现胸闷、善太息等症状,可这种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梅核气的症状,其道理正在于此。
气滞和痰涎,郁胆扰胆
另外,肝与胆互为表里,虚证责之于脏,实证责之于腑。气滞属实证,痰气互结亦为实证,气滞和痰涎作为病理产物藏于中空的胆腑,导致郁胆扰胆,影响其正常功能。气机紊乱导致的痰气互结证的病理特点可以概括为:病在肝而表现于胆,即病起于肝气失疏,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则蕴藏于胆。
《黄帝内经》云:“胆为中精之腑”,其以清净为顺,喜和而恶郁。纵观温胆汤方,
半夏+陈皮
半夏为化痰圣药,陈皮理气化痰,两药合用可燥湿化痰;
茯苓+甘草
茯苓健脾利湿、宁心安神,甘草健脾益气和中,二药共奏健脾利湿、益气和中之效;
竹茹+枳实
竹茹甘凉,清热化痰,为少阳腑热、痰热要药,枳实微寒,理气行痰、消积除痞,两药合用有清热化痰之功。
全方寒温均衡,均以治痰见长。温胆汤如此化痰之力正可为胆腑“排除干扰”,使胆腑安和清净,从而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论:
温胆汤“方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
《血证论》对此亦有论述,曰:
“二陈汤为安胃祛痰之剂,竹茹清膈上之火,加枳壳以利膈上之气。总求痰气顺利,而胆自宁”。
另外,“百病皆由痰作祟”,气滞易生痰涎,同样,痰涎作为有形实邪也易壅塞经络,加重气滞不通,从而变生多种症状。温胆汤化痰力强,可以祛除痰涎实邪,疏通经络,有利于气机升降出入恢复正常。
通过调理脾胃气机以调畅全身气机
痰气互结证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气机上逆,因为病属于实证,气机当上逆和横逆。土得木则达,肝胆疏泄功能正常可以促进脾胃的升降和运化,同样,肝胆气滞也易困阻脾胃,使得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正所谓“邪在胆,逆在胃”(《灵枢·四时气》)。
另外,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脾胃气机的正常升降也会有助于肝胆气机的升降,肝气会协同脾气的宣布而条达全身,胆汁亦会借胃气的通降之力下行以助消化。胃失和降势必会影响胆汁下行,严重者会挟胆汁上逆,而表现出口苦、恶心、烦躁、惊悸、失眠等一系列症状。
再看温胆汤一方,
君-半夏
半夏“辛温善散,辛能理气开郁,温能攻表和中,所以风、寒、暑、湿四气相搏,郁滞不清,非半夏不能和,七情、六郁、九气所为,结塞于中,非半夏不能散”(《本草汇言》);
臣-陈皮、茯苓、枳实、竹茹
陈皮辛苦,健脾理气和胃;茯苓淡渗;枳实苦降,下气消痞;竹茹更为“下气止呃之药也”(《本草汇言》);
佐使-姜枣
再以健脾和胃的姜枣为辅,全方以化痰为主,以降气为纲。
所以温胆汤可以通降胃气,以利胆气,从而疏解肝胆之郁,达到调畅全身气机的作用。
另外,根据李东垣的观点,脾胃气机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脾胃气机的正常升降对全身气机的通畅有着重要意义。正如吴达《医学求是》论:
“诸脏腑之气机,五行之升降,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土之右转也。故中气旺则脾升胃降,四象得以轮旋。中气败则脾郁而胃逆,四象失其运行矣”。
而温胆汤可以理气化痰,平逆胃气,补养脾气,促使脾胃中焦气机恢复正常,从而达到调畅全身气机的作用。
愿你无痰一身轻!
 
 
 
 
 
麝香代替药
1.麝香--白芷有“植物麝香”之美称。虽其芳香透脑远不及麝香(当然效果也逊)。然因麝香药源难觅,故使用通窍活血汤时,可考虑用白芷代替麝香,常用量是21克。
2.傅文录经验:如汤剂时石菖蒲、白芷、威灵仙三味代替麝香,疗效显著。石菖蒲30g、白芷30g、威灵仙10g。
3.麝香=白芷:冰片=4:1。
4.麝香 — 白芷、石菖蒲、郁金。
5.麝香 开窍、活血、催生、兴奋。——冰片、苏合香、安息香。
6.麝香——九香虫代替,此乃湘中名医彭坚教授之经验,用白芷替代,效果似赶不上九香虫;
7.麝香——试之以菖蒲、白芷、薄荷、细辛、皂角等研细冲服替代,治疗痰浊蒙闭清窍之神昏、嗜睡,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8.麝香——用白芷、石菖蒲、郁金替代。名中医龚士澄认为通窍活血汤中的天然麝香可以用优质的白芷8克和石菖蒲6克二药同用来代替,效果颇佳。如果外用,可以“月桂氮酮”代替,此药的透皮能力远比麝香强。但不能内服,只仅外用。桂氮酮是做膏药常用药,主要用于渗透皮,引药进入人体,而其本身不会在体内发生反应。以原形排出。其渗透力比麝香强很多倍。一般医药公司都能买到。
9.麝香(外用)——用丁香、樟脑和冰皮研末代替。用细辛白芷葱白来代替麝香.葱白要用鸡腿葱。
10.麝香——白芷:冰片=4:1。
11.麝香——侧柏叶10g白芷10g。侧柏叶含麝香酮(现改名为侧柏叶酮)、白芷开窍。
12.麝香——用蟑螂代替《名老中医之路》。
13.麝香——威灵仙称草麝香,能通十二经脉。
 
 
 
 
 
加减泽漆汤
〔组成〕泽漆15〜150克(原文所载剂量,建议从小量开始) 制半夏10-30克 陈皮10克 紫菀15克 白前15克 桂枝9克 生姜3片 黄芩15克 桔梗9克 枳壳9克 甘草9克
〔功效〕化痰消饮,治咳宣肺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方解〕泽漆汤为仲景《金匮要略》方,原方有紫参一味(即蚤休、草河车),考其性苦寒,遂以辛温之紫菀代之,并在方中加用宽胸理气之品以通利水道,使痰有出路。
方中主药泽漆逐水消痰,半夏燥湿化痰;紫菀、白前降气袪痰;陈皮、桔梗、枳壳宣肺宽胸,理气导滞,使水道通畅,痰去饮消;桂枝、生姜温肺化痰;黄芩清泄痰热;甘草助诸药化痰治咳。
〔加减〕
寒喘痰多者合射干麻黄汤加减;
痰粘稠厚浊者加地龙,重用黄芩;
咳喘气虚者加玉屏风散;
阴虚痰饮者合千金麦门冬汤加减;
纳呆便溏者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按语〕全方化痰消饮,治咳宣肺,补正祛邪,温情兼顾, 是一张适应于寒、热、虚、实错杂病证的治咳化痰良方,且可通过消痰化饮以达到一定的平喘定哮疗效。
〔典型病例〕张某,男,35岁。咳嗽10年,痰多8年。体检:两肺无异常,X线片示两肺纹理明显增粗,肺功能基本正常。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诊时呛咳频作,痰黄白量多(每日排痰量>100毫升),平步则喘, 口干喜温饮,苔薄膩,舌尖红,脉细数。治宜清化痰热,降逆治咳,佐以益气固表。方用泽漆汤加减:泽漆45克,紫菀15克,款冬花15克,炙百部15克,桔梗9克,生甘草6克,秦皮15克,枳壳9克,黄芪15克,14剂。两周后咳嗽明显减轻。原方续服30剂,咳、痰、喘症明显缓解。继以益气健脾补肾,佐以化痰善后。
 
 
 
 
 
 
辰砂七珍散
【处方】 人参1两,菖蒲1两,川芎7钱半,细辛2钱半,防风4钱,甘草(炙,一作生地)3钱半,辰砂(水飞)3钱。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产后血虚不语。
【用法用量】 每服3钱,薄荷汤调下。
肥人,加半夏、茯神、僵蚕;瘦人,加当归、蝎尾、钩藤。
【摘录】 《张氏医通》卷十五
 
 
 
 
 
 
 
 
辰砂七宝散
【处方】 麻黄(去节)半两,白术半两,当归半两,大黄半两,赤芍药半两,荆芥半两,前胡半两,生地黄半两,甘草半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小儿壮热,伤风壅热;夹惊伤寒;疹痘热。
【用法用量】 伤风用生姜薄荷煎;急惊加辰砂薄荷调下。
【摘录】 《婴童百问》卷四
 
 
 
 
 
辰砂破涎丸
【处方】 辰砂2钱(研),真珠末2钱,半夏2两(汤洗去滑),人参(去芦头)2两,青橘皮(去白)1两,天南星半两(泡)。
【制法】 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为丸,如黍米大,别用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 小儿痰涎停积,结聚不散,咽膈不利,呀呷有声,咳嗽气粗,胃隔痞闷,一切风涎。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乳食后、临卧温生姜汤送下。
【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十九
 
 
 
 
 
 
风湿类风湿特效药酒
五毒追风酒:生川乌、生草乌、蕲蛇、全蝎各20克、蜈蚣、土鳖、羌活、桂枝、牛膝、木瓜、乳香、没药、川芎、杜仲、威灵仙各15克、金银花25克、乌梅2个、白砂糖200克。浸泡于白酒1000克中,密封后埋入地下,两个星期后取出。每日早晚各服10毫升。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温经止痛。是付医师祖传治疗风湿、类风湿的秘方,效果很好。
方中生川乌、生草乌是剧毒中药,生川草乌含有乌头碱既是治疗风湿、类风湿的重要成分,又是有毒成分,经过炮制的制川乌、制草乌乌头碱被分解,虽然毒性减小,但疗效也大打折扣。
几年前有一个类风湿患者服用本药酒一个月,疼痛全消,病情大为改善,因于家人发生口角,一气之下欲服毒自尽,一口气把剩下的药酒全喝了,所幸剩下的药酒并不多,出现乌头碱中毒症状,经抢救后恢复正常。本方含剧毒中药 非专业人士,请勿私自配制服用。各位同道如欲使用,请权衡利弊,慎重慎重!
 
 
 
 
 
 
冠心病秘验良方
心痛汤:瓜蒌60克,薤白、桂枝,半夏、丹参、水蛭、川芎各9克、枳实、人参、降香各6克,元胡15克、三七3克。每日一剂,水煎2次分3次服。禁食油腻。
冠心病的病理改变是心脉不通,其病机有二,一是心气心阳不足,无力推动血脉运行,不荣则痛。二是痰淤阻滞心脉,运行受阻,不通则痛。因此治疗则当一方面补其不足,一方面通其淤滞。本方以治疗心病的名方,张仲景的半夏薤白瓜蒌汤为基础脱化而来。方中薤白、桂枝温通心阳,半夏、瓜蒌宽胸理气,燥湿化痰,枳实破气行气,寓气行则血行,气行则痰消。丹参、水蛭、川芎、元胡、三七散瘀止痛。降香芳香以开心窍,引诸药直达病所。
 
 
 
 
 
低血压经验方——升压汤
升压汤:黄芪30克、白术18克、人参、当归、五味子各9克、桔梗、陈皮各3克、炙甘草6克。
每日一剂水煎2次分3次服。低血压主要是因为气血不足所致。方中黄芪、人参、白术补气健脾,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运化功能增强,气血生化自然源源不绝,故共为君药。当归补血养血,温而不燥,滋而不腻为臣药。五味子收敛精气,防止气血散失,妙用少量桔梗引气血上行直达巅顶。补气之品容易壅滞气机,用少量陈皮燥湿理气,三药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而为使药。诸药合用有明显升高血压作用。禁食白萝卜。
 
 
 
 
 
 
治鼻炎特效验方不复发
【处方】:儿茶10克。
【用法】:打成细粉,用适量的香油调成糊状备用。每天晚上睡觉前,用棉签沾点药糊,放入一个鼻孔中,20分钟后拿出来,再沾点药糊放入另一个鼻孔中20分钟。,每天一次 , 7天为一个疗程。
使用时会有鼻水流出来,这是正常的,待不再流鼻水了,还要继续使用一段时间,鼻炎就好了。
【功能】:适用于慢性肥厚性鼻炎。
【疗效】:经过多人验证,效果非常好,还不复发!我弟弟鼻炎很重,使用此方也好了,没有复发。儿茶能通窍、消炎、解毒, 价钱便宜 , 疗效很好。
 
 
 
 
 
 
辰砂宁心散
【处方】 人参(去芦)1两半,白茯苓(去皮)1两半,木香(不见火)1两,白术(炒)1两,藿香叶(洗去土)1两,肉豆蔻(面裹煨)1两,酸枣仁(别研)1两,龙齿(别研)1两,白附子(炮)1两,远志(去心)1两,甘草(炙)1两,牡蛎粉1两,辰砂(别研)半两,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半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心疾。男子妇人心血久虚,阴阳不和,忧愁思虑,睡卧不安,精神恍惚,五心烦热,骨节酸疼,面如火爁,头目昏眩,耳内蝉鸣,虚气独行,中满气隘,口无津液,状若饮酒。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个,煎7分,空心、食前、临卧温服。
【摘录】 《魏氏家藏方》卷二
 
 
 
 
 
 
辰砂宁志丸
【处方】 辰砂2两(用无灰酒3升煮,酒将尽留2盏用之),远志(去心)7钱,石菖蒲(去毛)7钱,7钱,酸枣仁(炒)7钱,乳香(炙)7钱,当归身(酒洗)7钱,人参5分,白茯神(去皮木)7钱,白茯苓(去皮)7钱。
【制法】 上为细末,用猪心一个研如泥,入前药末,并煮辰砂酒搅匀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劳神过度,致伤心血,惊悸怔忡,梦寐不宁,若有人来捕捉,渐成心疾,甚至癫狂者。
【用法用量】 每服60-70丸,临卧以大枣汤送下。
【摘录】 《回春》卷四
 
 
 
 
 
辰砂妙圣丸
【处方】 麝香半钱,川芎半钱,羌活半钱,天麻半钱,当归半钱,胆酿南星半钱,半夏(汤洗7次,煮一伏时)半钱,蝎蛸1钱半,僵蚕1钱半,辰砂1钱半(一半入药,一半为衣)。
【制法】 上为末,拌匀,糯米清糊为丸,如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 小儿惊风生涎,时作搐搦,壮热惊掣,夜卧不安,牙关紧急。
【用法用量】 每服1丸,荆芥汤化下;如噤口,用药擦牙上。
【摘录】 《普济方》卷三七四
 
 
 
 
 
 
 
辰砂秘真丹
【处方】 辰砂半两(研细,水飞过),代赭石(煅,醋淬7次,别研)1两,新罗参(去芦)1两,茯神(去木)1两,赤石脂(煅,别研)半两,莲子心半两。
【制法】 上为细末,用糯米粽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补心调肝。主心气不足。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煎人参汤送下,空心常服。
【摘录】 《魏氏家藏方》卷二
 
 
 
 
 
 
 
小儿狂言,发搐,惊闷
辰砂六一散
【处方】 桂府滑石(水飞过)6两(净),大甘草(去皮,为末)1两,制辰砂3钱。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小儿狂言,发搐,惊闷。
【用法用量】 用防风、荆芥、薄荷、天麻煎汤,候冷调下。
【摘录】 《准绳·幼科》卷四
 
 
 
 
 
 
痘疮热毒太盛,狂言引饮,红紫黑陷
辰砂六一散
【别名】 加味六一散
【处方】 滑石(白腻者,研细,水飞,晒干)3两,粉草(头末,细研)3钱,辰砂(研细,水飞)3钱,冰片3分(同炒和匀)。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痘疮热毒太盛,狂言引饮,红紫黑陷。
【用法用量】 加味六一散(《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十一)。
【摘录】 《医统》卷九十一
 
 
 
 
 
由舌可望心诊断冠心病
中医学的“心”与西医解剖学的心不同,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循环和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但是通过望舌可以对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活动进行初步判断。舌体上血管和神经分布非常丰富,从舌的变化可以判断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
 临床常见心血管病患者多有舌诊的异常改变,多表现为舌质的淡黯、淡紫、紫黯、黯红、紫红等,或有瘀点、瘀斑,舌下络脉多有颜色紫黯、形态迂曲或呈串珠样、葡萄状等。经过活血化瘀治疗,舌质色泽可以逐步改善。
 现代研究也表明,冠心病患者的舌象诊断以舌质的异常改变为主,多表现为紫黯舌(包括瘀斑舌),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
 ●舌静脉瘀血,血流减慢,血中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血色紫黯而见舌色青紫。
 ●蕈状乳头微循环表现为异型微血管丛、瘀血微血管丛、扩张微血管丛增多,毛细血管变性,少量红血球渗漏,沉积于组织中形成瘀斑。
 ●血细胞聚集,压积增高,流速缓慢,全血黏度增高,血液呈浓、黏、聚状态,微循环呈严重的瘀滞现象。
 ●血小板聚集性增高。
 舌质色泽与舌血管的解剖生理状态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舌血管特别是舌毛细血管的解剖学分布具有特殊性,在微循环中,血液流变性的异常,血液黏稠度的改变也是影响舌质染色的因素。
 通过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舌象研究的一些资料显示,舌浅表血流量以淡红舌最大,暗红舌次之,淡黯舌最小。
 ●黯红舌患者的各项血液循环指标异于正常人,其血液循环优于青紫舌而略低于淡红舌者。
 ●红绛舌是舌组织的毛细血管极度充血的表现,可能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
 ●淡白舌患者血液中的红细胞等有形成分以及血浆蛋白均降低,使血液稀释,颜色变淡,血液黏度下降,血浆渗透压降低,致使舌质呈现淡白,舌体浮胖而娇嫩。
 通过外在形体诸窍的状况推测体内脏腑的精气盛衰,这种“司外揣内”的诊察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由上述研究可见,舌诊在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辨证诊断和疗效判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心脏居于胸腔,虽然不能直接进行望诊,但作为望诊手段的延伸,现代影像检测手段的发展已经使“望诊”深入到机体的内部,使既往不可见的征象得以显现。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开展血瘀证与舌诊关系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些都对探讨心脏结构和循环功能与舌诊之间的关系,揭示其内在机制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心开窍于舌”的理论为通过观察舌微循环间接评价心肌微循环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采用可视光分光法对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进行了活血化瘀治疗前后的可视光舌血氧饱和度的检测,并与健康成人的舌血氧饱和度进行对照,取得了可视光血氧饱和度这一反映血瘀证患者的舌微循环功能状态指标的初步研究结果。进一步将这项研究与心肌缺血梗死患者的心肌声学造影等能客观反映心肌微循环状况的研究进行对照,可望为舌与心之间的关联研究探索一条新的研究途径。可视光分光法舌血氧饱和度检测和心肌声学造影检测可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舌为心之苗看出心脏的弱强
舌能辨五味,又是发音的重要器官,它的功能与心有密切关系。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即舌是心的外在表现,心的虚实和病变,常可从舌质上反映出来。
 中医诊断常常会看舌,因为舌面无表皮覆盖,血管又极其丰富,从舌质的色泽可以看出气血的运行并判断心脏的生理功能。心的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柔软灵敏,语言流利;心的阳气不足,则舌质淡白胖嫩;心的阴血不足,则舌质红绛瘦瘪;心火上炎,则舌尖红,甚至糜烂;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心神失常,则舌体强硬,语言障碍等。
 此外, 中医认为舌面分为四个区域,与五脏六腑相对应:舌尖区属心、肺,舌中部属脾、胃,舌根区属肾,舌的两边属肝、胆,所以舌面具体部位的病变,也可在其他脏腑上考虑病因。总而言之,舌就是反映五脏六腑状况的一面镜子。古人将舌诊专著取名《金镜录》、《舌鉴》,可谓一语道破真谛。
 因为舌神经是从大脑出发,与舌头相连,所以经常活动舌头对身体大有裨益,可常做以下舌头操:1.每天早晨洗漱后对着镜子,舌头伸出与缩进,各做10次,然后舌头在嘴外向左右各摆动5次;2.坐在椅子上,双手十指张开,放在膝盖上,上半身稍微前倾。首先,由鼻孔吸气,接着嘴巴大大地张开,舌头伸出并且呼气,同时睁大双眼,平视前方,反复3~5次;3.嘴巴张开,舌头缓慢地伸出,停留2~3秒,反复5次;4.然后头部上仰,下巴伸展,嘴巴大大地张开,伸出舌头,停留2~3秒钟,反复5次。此法能够加强脏腑功能,起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作用。
 
 
 
 
 
 
从舌头看脾不虚不虚
症状一:舌苔有变化。
 舌头的变化是脾的外在表现。健康的舌头表面应为红色,看上去很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轻薄且非常干净。如果舌头边缘已经出现明显的齿痕,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同时,在夏季,脾湿的人也常常感觉口内粘腻,面色晦暗发黄。
 症状二:食欲下降。
 因为在中医理论中,当湿气进入体内后最容易伤脾。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吃到体内的各种食物和液体,把这些物质转化为能够被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为人体新陈代谢提供新的能量。
 大多数人在夏季湿热的环境中,都会出现食欲和消化功能下降。但也有一些人食欲不受影响,有较强的饥饿感,可是吃了东西后却有饱胀的感觉,这也是胃强脾弱的表现。
 症状三:早起不适。
 清晨起床,如果感觉胸闷气短、头晕脑涨时,说明我们的脾胃功能较为虚弱。
 中医认为,脾气一虚,肺气先绝。也就是说脾与肺的功能是相互影响的。脾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肺金失养,就容易出现气短,动则气促等肺气虚的表现。
 症状四:湿气重。
 湿气重的人还可能在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严重时会出现下肢水肿等问题。
 身体肥胖的人,90%都是体质虚弱者。体虚是身体脾胃功能减弱衰退导致的。体虚会导致新陈代谢减慢,机体活力减弱,从而消耗营养的能力减低,营养不能消耗掉于是堆积在体内,形成肥胖。
 症状五:如厕宿便异常。
 如果出现宿便形状软烂、黏腻即为脾湿的症状,说明消化功能出现异常现象。
 由此,如果出现以上这些症状,那你真的脾虚了,就医知识:5个严重脾虚症状,补脾很紧急,得早发现早防治。
 
 
 
 
 
 
 
辰砂利痰丸
【处方】 神曲(炒黄)半斤,麦糵半斤,陈皮4两(去白),白矾(飞过)3两半,皂角(炙黄色,去皮子,酥炙)3两半,天南星(炮)3两半,半夏(汤洗7次)3两半,香白芷(共半夏用好酒1斤半煮,令惩炀用,晒干)3两半。
【制法】 上为末,生姜汁、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一两为衣。
【功能主治】 化痰止嗽,消克饮食。主痰涎留滞,停留不散,心腹痞闷,饮食迟化,或时咳嗽、咽膈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60-70丸,煎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茶清亦得。
【摘录】 《御药院方》卷五
 
 
 
 
 
 
辰砂利膈丸
【处方】 天南星(炮)2两,白茯苓2两,干生姜2两,生犀2两,半夏半斤,白矾3两(一半生,一半枯),干山药3两,皂角1斤(去皮子弦,水3斤,熬膏子)。
【制法】 上为细末,以皂角膏子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 胸膈痞满,痰饮气滞,上焦窒塞,肺气不利,咳嗽喘满,呕吐痰涎,咽(口益)不利,风热相搏,头目昏痛,精神困倦。
【用法用量】 每服60-70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摘录】 《御药院方》卷五
 
 
 
 
 
 
 
辰砂聚宝丹
【处方】 铁粉3钱半,牡蛎3钱半,辰砂半两,瓜蒌根半两,黄连2钱半,金箔50片(为衣),银箔50片(为衣),知母3钱半,新罗参半两,白扁豆(汤浸,去皮取末)半两。
【制法】 瓜蒌根末等五味同前药末,用生瓜萎根去皮取汁1盏,白沙蜜一小盏,同银器中炼7-8沸,候冷和药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心肺积蕴虚热,口苦舌干,面赤,大便渗泄,肌肉瘦瘁,四肢少力,精神恍惚,以及消渴、消中、消肾、三焦留热。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煎麦门冬汤放冷送下,日3次。
【摘录】 《女科百问》卷上
 
 
 
 
 
 
热水泡脚不利足弓发育
热水泡脚对成人来说是个不错的保健和放松方式,有些人可能也会用到孩子身上。但事实上,经常用热水给孩子泡脚不利于其足弓发育。
 脚部结构复杂,在幼儿时期,宝宝的足弓还没有形成,骨头和关节很有弹性,脚底堆积的脂肪也会使足弓不明显。所以当他们站立时脚底比较平,且这种“平”足会一直延续到6岁,直到他们的脚钙化定型,足弓才会显现。常用热水给幼儿洗脚或烫脚,足底韧带会遇热变松弛,不利足弓发育形成和维持。足弓发育不良不仅容易造成脚部永久性畸形,还可能使脊柱的生理弯曲发生变形,严重时甚至使大脑、心脏、腹腔的正常发育受影响。因此,不建议经常给孩子热水泡脚。在家里,最好让孩子光脚走路,这样可以增加脚趾抓攀能力,有助于学步。与成人比较,宝宝的骨骼柔软,肌肉力量弱,心脏收缩力也弱,不能适应长时间活动。因此宝宝在学走路时应适量,动静结合。同时要注意,在宝宝足弓尚未较好形成前,勉强练习走路,易使足弓过重而导致扁平足。
 当然,中医常说的“脚暖头凉”的养生观念没错,每天为宝宝洗脚,通过对脚的按摩刺激达到舒经活络、防病治病的作用。不过,水温和水量有讲究。一般使用温水,夏天在38~40℃之间,冬天可在45℃左右,水量以没过整个足部为宜,浸泡3~5分钟即可。洗完捏捏脚,有助睡眠和生长发育。
 
 
 
 
 
 
 
 
手脚发热务必戒辛辣
山东济南读者郭先生问:我长期手心、脚心发热,并且常常口渴,无论喝多少水都还想喝是怎么回事?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江海涛答:手脚心热主要是由于阴虚所生内热,是虚热。手脚心热的老年人一般还多伴有咽干口燥、午后潮热、盗汗、颧骨红赤(满脸通红的是实热)、消瘦和舌红少苔等表现。严重者阴虚火旺,扰及神明,出现性情急躁,心烦意乱。
 调理时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之养神大法。平素应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阴虚体质的人应滋阴潜阳为主。饮食宜清淡,少肥甘厚味、辛辣燥烈之品。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和鱼类等清淡食物。可选用有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的食物,如杂粮中的小米、大麦、小麦、玉米和赤小豆,蔬菜中的大白菜、冬瓜、黄瓜、紫菜和豆腐,水果中鸭梨、西瓜、百合、莲子和大枣,肉类中白鸭肉、鹅肉、鲫鱼、甲鱼和蛤蜊等。葱、姜、蒜、韭和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
 此外,生活起居应有规律,尽量避免熬夜、长期剧烈运动。自觉调整情绪,要少参加争胜负的文娱活动。适当到乡村静养,远离城市喧嚣。
 
 
 
 
 
 
腹泻肠鸣如打雷怎么办?
甘肃读者刘先生问:我今年60岁,很多年来肚子总是发出“吱吱咕咕”的响声,有时响声巨大,好像肚子里在打雷一般。除了感觉腹部鼓胀难受外,倒也没有其他不舒服。医生给我开过益生菌片,但效果一般。请问这个毛病中医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陈泽奇教授:腹胀肠鸣的人通常还伴有嗳气、纳差、畏食、精神差等问题。排除其他肠道疾病的因素,西医认为老年人肠鸣多因肠道菌群减少。补充益生菌片或有一定改善,但更多时候用处不大。
 中医认为,腹胀肠鸣多因脾胃不能健运、气滞所致。当食物得不到及时消化,就会在肠道里异常发酵,产生废气,废气不能及时排出来,导致肠鸣;废气过多,积蓄于肠胃之内,形成腹胀。长期腹胀肠鸣大致分为三型,在治疗上以补气健脾、和胃渗湿、温肾健脾等法为主。
 脾胃虚弱型。主要表现为大便溏泻或吃完就想上厕所,胃脘胀闷,没有食欲,且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这类人通常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舌质偏淡,舌苔薄白,脉缓弱。治疗以益气健脾为主。方药有参苓白术散加减。若脾虚不能运化、食积气滞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神曲、山楂、厚朴;若久泻气虚下陷者可用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升提,止泻。
 脾胃虚寒型。腹痛隐隐,喜温喜按,大便清稀,或便里有食物残渣,手足欠温,口干不渴,舌淡苔白,脉细缓。治疗则以温中健脾为主。方药为理中汤加减。若虚寒久泻而间杂热邪,或食湿滞积发烧者,可用连理汤。
 脾肾阳虚型。黎明之前,脐腹隐痛,肠鸣即泻,泻后稍安,腹部畏寒,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苔白,脉沉细无力。治法为温补脾肾。方药有四神丸合附子理中丸加减。若腹胀可加广木香;年老体衰久泻不止者可用四神九合养脏汤加减。
 长期腹胀肠鸣要戒食辛辣、油炸、烟熏烧烤,多吃素菜和粗纤维食物,如芹菜、香菇等,以改善肠道功能。饭后、睡前可搓热双手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等。
 
 
 
 
 
 
望诊:嗅病气
 嗅病气可分为身体气与室内气两种。
 病体之气:
 口气:正常人说话时不会发出臭气,口臭为消化不良、龋齿、口腔不洁。酸臭气为内有食积,腐臭气多为溃腐疮疡。
 身臭:身发腐臭气,可考虑有疮疡。
 病室之气:病室有血腥臭,多为失血症;尿臊气为水肿病晚期;烂苹果样气为糖尿病;均为危重病证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