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珐琅彩, 美得惊心动魄!

 新用户99808155 2020-10-18

  “珐琅彩”由15世纪中叶欧洲人佛朗德斯发明,15世纪末在法国中西部里摩居兴起,随着中西方贸易交往,从广州等港口传入国内,当时称“西洋珐琅”或“洋珐琅”,康熙后期,该工艺被传教士带进宫中。

  学术之争:

  一、历史上,有学者称,清粉彩瓷是在我国五彩瓷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瓷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我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椎。

  1、粉彩瓷是在我国康熙五彩瓷基础上发展起来,而珐琅彩瓷是在我国铜坯画珐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互间没有关联。

  2、在生产制作上,一个在宫中造办处,一个在御器厂。

  3、在时间上,两者同时创烧于康熙晚期,工艺都不成熟,不存在谁指导谁的问题。

  4、在工艺技术审美上,(1)珐琅彩比粉彩色彩更加丰富,最多达36种;(2)珐琅彩瓷绘画的彩料是堆,粉彩瓷是平涂,没有凸起的感觉;(3)珐琅彩的色调非常艳丽美观,彩料厚处釉面有极细的开片,并有明显的玻璃质感;(4)珐琅彩没有蛤蜊光晕散现象,粉彩瓷则有极美的蛤蜊光晕散在色彩周围。

  我们说的珐琅彩是特指瓷器。实际上珐琅彩有多种,它专 业术语就叫"铜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瓷胎画珐琅"。我们今天讲的就是"瓷胎画珐琅",俗称"珐琅彩"。珐琅彩是跟其他的彩瓷有所不同,它是用油来调颜料的。最早珐琅彩的彩料是外国人带进中国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后来中国人在外国彩料的基础上研发出来国产珐琅彩料。

  珐琅彩造型是汲取和借鉴了诸多门类的姐妹艺术的营养,例如古铜小瓶因样式精巧,被移植到珐琅彩上,先旋出木头样,然后画彩烧瓷瓶。与康熙一样,雍正对画珐琅所用的优质薄胎素瓷使用十分慎重,每当设计出一件器物,需先旋木样或合牌(合牌是用纸或纸板裱糊成立体模型),在样品上画出花纹,观看整体效果,皇帝满意之后,再用真正的白瓷胎绘珐琅彩料,入火烘烧。上述提到的古铜小瓶是雍正七年四月十七日持出的,遵旨烧珐琅器,直到七年八月十九日才制成,其间历时4个月零2天。珐琅作的匠师们对皇帝的旨意,丝毫也不敢怠慢,依宫中造办处得天独厚的烧制条件研制一个小瓶尚用一百多天,可以想见珐琅彩的烧制工艺是何等复杂,其漫长的周期中包含着艺匠们多少个日夜的艰辛付出!难怪乎从康熙晚期至乾隆晚期这70多年的时间里,遗 留至今的珐琅彩瓷只有四百多件,其成本之高,烧制难度之大,的确异乎寻常。对此,雍正皇帝也十分清楚,因此,他对有突出贡献的优 秀艺术匠师实行重金奖赏,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极大地刺激了画师们的创作热情和烧造积极性。

  珐琅彩瓷器是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品,它诞生于康熙朝。由于它始源于仿制铜胎珐琅器,故在清宫内被称为“瓷胎画珐琅”。身份地位尊崇的珐琅彩瓷器,制造过程非常的复杂,通常先在景德镇御厂烧成白瓷,然后送抵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绘彩、烧制成品。虽然它出身自景德镇,但是由于彩绘及烧成工艺均在宫内进行,故不属于景德镇窑的制品。早在康熙年间,开明的康熙大帝拓宽与外界的联系,积极地接受许多新兴事物,各国传教士们携着风尘应天命而来,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了艺术的异域灵感。红极一时的郎世宁等西方画家不仅在中国画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间接地影响了珐琅彩瓷器的成长。

  清三代珐琅彩造型多为盘、碗、碟、盉和瓶类造型,几无其它型制,如发现造型不符者应引起注意,但造型相同者,也未必是真品。从彩绘上看:康雍乾器通常以红蓝绿等色彩作器表釉面装饰,色底器表低温,施绘十分均匀。仿品色调浓淡不一,有涂抹的痕迹。

  珐琅是一种玻璃质,加入各种金属氧化物后烧制,会呈现不同颜色。珐琅在明初永乐时传入中国,当时用于铜器,以景泰时的宝石蓝色最 好,故称景泰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