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金庸迷去看鹅厂展出王羲之

 铁马冰河风雨斋 2020-10-18
文/六神磊磊

这是一件非常吊诡的事,鹅厂展示王羲之,一个金庸迷跑去看。

看完了还有不少感慨。如果你身边有鹅厂朋友可以转给他们,表示我也在努力说他们好话。下次罚我的时候手轻点。

从头说起。最近一个月看了两个展,一个是关于《三体》体验展,另一个是“文物的时空漫游”。

展览都是有来头的。前者的来头小,后者的来头很大。

前一个展是“三体宇宙”做的,这是一家专门开发三体IP的公司。说实话我对这个展没什么太多期待,因为我喜欢《三体》,无论它展成什么样,我去了都会开心地看,就当是又和三体近距离接触了一回。

结果还是小有惊喜的。看完展去纪念品商店,我痛下巨资,买了一幅扑克牌走人。

后一个展就不一样,来头很大。

你看规格,“文物的时空漫游”,是腾讯和国家文物局合作的。大意是两家合作三年,说好一起传播文化,这个展也是重头之一。

一查展出的信息,光是合作单位就密密麻麻共十一家,敦煌研究院、上海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如果不是可以复制粘贴我肯定不打这么多。

虽然规格高、来头大,但这个展却反而让人觉得打鼓。它主题很大,叫“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体验展,换句话说,这个展展的是什么?回答是展的中华文明。

开玩笑说有人如果找我策这么个展,我死也不接。中华文明几千年,浩如烟海,光是一个历史尾巴上的尖尖《红楼梦》就多大分量,一家互联网公司一把就把给它展了?

那么浩瀚的中华文明,怎么去切入破题呢?如何划分板块呢?

各个板块之间又用什么逻辑去串联?总不能直接搞十几个厅,战国展、两汉展、三国展、唐展、宋展,一路串烧弄完对不对?

就不说是“中华文明”了,哪怕让我策划一个“金庸展”,我都觉得头疼,因为金庸作品内容宏大,金庸的一生也很丰富精彩,不花时间仔细琢磨清楚你根本不知道怎么下手。

到底是按照小说来分板块?比如“三部曲展”、“三杰作展”?还是按照金庸的生平来分板块?都不尽如人意。一个金庸都让人感觉无从下手,何况中华文明?

可是,注意有可是,看了展之后,有一点我是很服气的,说出来看看你有无同感。一家之言,欢迎反驳。

它是怎么破题的呢?是把“中华文明”梳理出了五个板块,用展出的话说叫五个时空舱。我第一眼就服气这个。

第一舱,叫“天人合一:神话与祭祀”;第二舱,“制度典章:理性与秩序”;第三舱,“仪式生活:巧思与日常”;第四舱,“斯文斯道:风骨与意境”;第五舱:“文之化之:交流与融合”。

这是高手下刀,是傅红雪、胡一刀级别的高手。一刀出鞘,风起电闪,就把“中华文化”这么宏大的题目,还有成百上千的林林总总的文物,给你切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比如青铜器。我们有那么悠远的青铜文化,那么多宏伟精绝的上古器皿,放在哪个板块里?毫无疑问,一舱,神话与祭祀。

比如书法,钟王张褚,苏黄米蔡,一张张传世名贴,放在哪里?当然是四舱,风骨与意境。

那么,丝绸纺织、瓷器漆器呢?当然是三舱,仪式生活:巧思与日常。

是不是高手落刀,瞬息之间一切都干净利落,各就各位。

注意,这个划分还暗合了时间的顺序,从古到近,从宏观到微观。

一舱的神话与祭祀,正代表了我们文明的开源时期,商周的先民们刚从蒙昧中走来,一边谦卑地祭祀神明,一边又奋勇地开天辟地。

相片拍得不好,凑合看。


二舱的理性和秩序,暗喻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秦并六国。儒道法墨,孔孟庄周,孙武吴起,一代代哲人涌现,让我们文明的理性之光熠熠生辉。


三舱、四舱的生活日常,让你联想到汉唐两宋,物质不断丰富起来了,生活日益喧嚣和多彩了,文艺发展了,文人和工匠们体物入微,追寻风骨和意境。


五舱的对外交流,单独成篇,让你想到丝路和驼铃,我们金庸迷估计都会一秒想到达摩祖师传法、明教中土流传,还有小昭去波斯的大船。


这么一说,你是不是理解为什么我说这是高手,是用了心的。如果不扎扎实实思考,把“中华文化”这个词儿多琢磨琢磨,那是绝对不行的,你做不到。

这个脉络一有了,接下来的事反而“容易”了,鹅厂可以轻车熟路去考虑怎么呈现、怎么抓眼球。当然了这也需要很多创意,花很多心血,但对鹅厂来说,这是只要重视就一定能做好的事。最难难在之前先想明白。

说到底,你做展也好,做文化传播也好,自己得先用心想明白了、先自己真的吃透了,才说得上其它。

这几年来他们比较成功的文化项目,包括新文创大赛上那些好的创意和小程序,《良渚来了》《绘晋》,农药团队做的《敦煌飞天》都有这个特点。自己不先想明白,就谈不上什么传播文化、教育青少年。

再看看身边,现在打着“文化传播”旗号的项目不知有多少。

各种节庆、展出、研讨、纪念活动也是遍地开花,今天华山论剑,明天铁掌峰论剑,后天白驼山论剑,再后天通吃岛论剑、丽春院论剑。

一切的历史名人、典故传说、诗歌辞赋都被拿来当标签、做文化,包括金庸也不能避免,连乔峰都有了跳崖处。

这当然很好,百花齐放,可是有多少展出、项目是根本没有把“文化”吃透,没有用心研究明白,就在领导的催促中、外行的指挥中上马的?

比如和刘备沾边的,二话不说先塑一个刘备的大雕像;和关公沾边的,就塑一个关羽的大雕像。实在是没有历史的就找虚构的,找找能不能和申公豹、田伯光、西门庆沾边,实在不行“章子怡出浴处”也行。

在史据上也不耐心推敲,美观上也不考究,雕像敢比山头还大,“珍珑棋局”敢弄成象棋,你能想象么。

还有展出,如果是单纯的文物少、展品不够那也罢了,但还有很多事对自己的展品没有好好梳理,没有吃透,就草率地展示的。

甚至知名高校、机构的展览也可以翻车,可以有大批假文物、问题文物,内行一看就要穿帮的,好比镇馆之宝是“乔峰用的屠龙刀”,乔峰那个年代有屠龙刀吗?

对比“文物的时空漫游”,差距在哪里?如果只是在花钱投入上、在传播技术上、在呈现的手段上、在玩吸睛和噱头上玩不过互联网公司,那不稀奇。那是人家的专业。

但如果我们在对文化的理解、领悟、梳理上也玩不过互联网公司,那就尴尬了。那不是一伙理科生吗?不是程序员吗?

鹅厂展了王羲之,这事还给我一些启发。

大家知道现在有一个最最大的现实问题是什么吗?就是文化在苦苦找受众,受众也在苦苦找文化,两头互相找不到。

听过这样的事例吧,游客去看兵马俑,辛辛苦苦,看了一个假的兵马俑。

这就是典型的受众找不到文化。人家明明是想去瞻仰文化的,是想去接受文化熏陶的,是带着满腔诚意去的,而且是带着钱去的,可是却没找到文化,看了个假的文化。

另一方面呢,文化找不到受众。许许多多的高校、博物馆、研究机构、专家学者,都是有好宝贝的,是有很好的研究成果的,是有真功夫的,却找不到受众。他们不知道怎么包装和开发,不知道怎么传播,不知道怎么去吸引人。

就说我现在家住重庆,重庆的奉节就是唐诗的一座重镇,可是有很多人知道吗?不知道。这就是文化找不到受众。

借一句晋江风格的话来说,文化传播的使命是什么?就是让文化和受众能够好好的找到彼此。

每一件文物穿越时空漫游到今天,都太不容易。

他们历经千年,风尘仆仆,经过了无数的兵火燹灾、人为破坏,才能到今天和我们见面。

这一路上,《兰亭序》走失了,传国玺走失了,珍贵文物百不存一,后世再也不能见不到。

金庸迷可能不了解,就连金庸先生的小说手稿,本该存世量不少的东西,也阴差阳错地绝大多数都没能保存下来。

传播文化,让文化和受众成为知己,功德无量。

一句最善意的祝福:多做文化好事,股票再涨涨。

最后贴下展会消息。地址首都博物馆,本来说只办到10月底,现在多延期了半月,开到11月15日,参观都是免费的,就是别忘了前一天预

逛完了“文物的时空漫游”,边上几个展馆也值得转转,都挺好。

报名等可以戳下方海报。注意是免费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