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映20天,票房7亿,《夺冠》背后有着你不知道的故事

 汤小小 2020-10-19

回复“写作”加入轻松高效写作

《夺冠》上映20天,票房7亿,影片叫好声一片,我却没忍住想吐吐槽。

泪点比较低的我,本来带了一包纸巾去看,以为会很好哭,结果一张都没用到,难免有点失望。

走出影院,脑海中充满了问号:

吴刚饰演的教练叫什么?

黄渤的原型又是谁?

仔细一想,整部影片更多的是没有名字的人,叫人百思不得其解。

感觉心中有个块垒堵得慌,叫人不吐不快。

1

没有名字的前女排,

心里有点憋屈

80年代初,女排连夺五连冠,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巾帼英雄们向世界宣誓,我们的体育运动不再落后,世界舞台可以拥有中国的面孔。这是中国女排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从那时起,女排精神便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位国人的心中。特别是80年代之前出生的几代人,对女排有着特殊的感情。 

然而,在这部表现女排精神的《夺冠》中,新生一代的女排有名字,三场比赛中我们的对手日本、美国、巴西选手有名字,然而前女排却没有。

《夺冠》里有一段煽情戏,有人说是最令人意外的泪点。

在1981年世界杯中日大战中,7号队员为了给郎平赢得宝贵的休息时间,带着腰伤坚持上场,最后经过女排姑娘的顽强死磕,终于赢得了比赛的胜利。

夺冠领奖时,7号队员因腰伤行动困难,队友们想要搀扶她,她倔强地自己爬上了楼梯。

镜头一转,转眼多年过去,前女排姑娘已到中年。刘敏涛饰演的7号队员虚弱地躺在病床上。

弥留之际的她,紧紧握住郎平的手,劝说她回国执教,“回来吧,回来吧......我们大家都支持你。”

说完,眼角滑落的一地泪,狠狠的砸中了观众的心。

有好多观众说:这场戏真的很感人,前面那么多铺垫我都没哭,她说了两句话我就哭了。

这是一个活生生带着感情的人,我们特别想知道这个7号是谁,而不希望她仅仅是个数字代码。

我拼命在脑海中搜索她的名字,无奈像失忆一样没有想起来。

像我这样从小写小作文向女排精神致敬的人,尚且叫不出她的名字,那些90后00后就更别提了。

还有一个镜头,是在她的葬礼上,她的家人捧着遗照,遗照底下的名字就这么“巧合”地被一根手指挡住了,看得人及其难受。

2

没有名字的男一号,

电影史上绝无仅有

《夺冠》中黄渤扮演的男一号,没有名字。

影片中每个人面对他的时候,都不能直呼其名,而是以“陪打教练” 替代。

叫他吃饭的时候,是“陪打教练”,跟他开玩笑的时候,是“陪打教练”,临别煽情的时候,还是“陪打教练”。

只有郎平对他显得更为亲切些,用“你”代称。

其实从彭昱畅懵懵懂懂的出场,第一次到训练场地,看女排姑娘们打球时,我就在想,他饰演的原型是谁?

不知那些年龄不大的观众,会不会也像我一样,从开头直到片尾,一直琢磨彭昱畅的青年、黄渤的中年饰演的原型到底是谁。这实在让人分心。

于是一种有话不说,有苦难言的情绪一直缠绕着我整个观影过程。

好奇害死猫,只好问度娘。原来黄渤扮演的原型是陈忠和。

从中国女排20世纪80年代横扫世界,到最近几年郎平率队重攀巅峰。在这两次辉煌期的中间,中国女排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低谷。

正是陈忠和,带领女排从最低谷爬起来。

尤其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带领中国女排对战俄罗斯女排成功逆袭,让中国女排在阔别20年之后,再次捧回奥运会奖杯。

其实《夺冠》最初叫《中国女排》,在刚开机的时候,陈忠和和郎平还特意去给陈可辛站台,一开始也是对电影充满了期待。

后来引发争议的,是一场“鸡腿”戏。

那是这样一个片段:“年轻时的陈忠和去食堂打饭时,由于食堂阿姨不给他鸡腿,于是大闹食堂,抢过鸡腿猛吃。”

陈忠和在看到预告片后,表示对这种丑化自己形象的行为无法接受。

他向导演陈可辛提出抗议,但是被拒绝。于是陈忠和忍无可忍,一封信写给了体育总局,要求删除电影中关于自己的片段,也不允许电影中提到自己的名字。

事情发酵后,中国女排黄金一代的姑娘们也纷纷出来为恩师站台。

之后连人民网也发表了评论:争议让《中国女排》失焦,偏离了它本身想要传达的精神内核和正面价值。

要说这个锅真该编剧来背。

既然想要表现女排精神,却为了话题度来故意丑化角色,这就是编剧不自信的表现了。

3

那些烧脑的违和感难掩突兀

这部电影的拍摄时间只有3个多月,本来时间就比较仓促;再加上经历改名风波,删名风波,替换台词,从4个小时最后删到2个多小时,影片存在违和感就在所难免了。

故事叙述割裂感太重。五连冠之后,就直接字幕说郎平去美国当教练了,下一幕就08年奥运会了。

至于中间郎平退伍,为什么去美国当教练,关于老一代女排的介绍,郎平去美国之前的送别,全部没有交代。

进度条直接快进到一闪而过的2004年女排雅典奥运夺金。而这一片段也是极其惜墨。那么精彩的赛事场景,仅用录像和字幕的形式阐述,不失为一个缺憾。

郎平和陈忠和再次出现时已分别是美国女排和中国女排的主教练。从曾经的队友变成了对手,也显得有些突兀和跳跃。

在北京奥运会女排决赛这场,陈忠和和郎平分别担任中美女排教练。而在大赛前一晚,两位顶流教练居然能一起出来夜游北京,外加谈心。

这样的事情真的会被允许发生吗?这两名主教自己不知道避嫌吗?“纪律”这两个字怎么写?

由于影片的大量删减,而衍生出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台词与口型严重不符。台词也有着大量修改的痕迹。

拍摄时主要人物还有名有姓,后来不得不隐去姓名。只能以“陪打教练”来称呼陈忠和,用“5号、7号、8号”等数字来指称女排姑娘,这就是台词与口型对不上的原因了。

4

爱之愈深,期望愈多

女排的题材一出来,借着话题、主题、演员阵容和档期热度,无疑是个爆款坯子。就因为心里太希望它好,所以怀抱了更高的希望和期许。

影片也确实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巩俐的演技自不必说,把郎平真正演的惟妙惟肖,连郎平自己都大呼“太像了!”

还有白浪饰演青年郎平那股不服输的劲儿是演到位了,朱婷这一波新生代女排的本色出演,也演的真实不造作。

还有三场看得让观众血脉偾张的比赛,要么在比赛落后的情况下反败为胜,要么比分胶着,赛点频出,单看这三场比赛,还是相当过瘾的。

这也是为什么90后、00后的年轻人看到这部电影很亢奋。因为他们不了解女排的历史,没有经历大力弘扬女排精神的年代。而三场赛事大获全胜的代入,已足以让他们入戏。

当然,影片中那句点睛之笔的台词,就是郎平对新女排队员们说的:

为什么那么在乎输赢,是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这句台词写得极好

包括郎平重回国家队的改革会议上,那句“排球不只是我们的工作,还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也很不错。

电影自始至终在营造的都是艰苦训练,为国争光,不掉队,不流泪的场景,因此当这两句台词冒出来时,就显得相当亮眼。

它引人反思,完美地升华了主题。

就像郎平所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会竭尽全力”

所谓勇者,就是要面对各种困难”。

所以,无论《夺冠》有多少瑕疵,然而瑕不掩瑜,也不能阻挡我们走进影院,不睹不快的步伐。

作者简介:梧桐雨,汤小小写作班学员,职场前浪,热爱读书,喜欢码字,愿用文字书写人生,用文字感悟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