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在耕读中学会格物知行

 01一线 2020-10-19

(散文)在耕读中学会格物知行

――全国第八场《相约耕读美文人生》大赛作品

文|01一线

据刘SP同学说,她父亲参加了永和五七中学筹建。当时,除了公社的领导,学校只有一官一兵,刘亨莹和她父亲。听早期入学的堂哥堂姐,姐姐哥哥他们讲,当初入校的几届学生也参加了学校建设,虽然条件很苦,但都很有追求。平场地,植校树,寒门不畏,穷仔逆袭。挖地基,找地砖,建校舍,迎风上课,顶雪夜读。

我是上世纪七六年九月一日小学毕业录取在永和中学读书。那年姐姐刚刚高中毕业离校。初中阶段,我们才体会到母校走“五七道路”建设的苦楚。入学第一天,我们在操作上铲草屯肥。经过一个星期的集训劳动,还没上两天课,突然传来毛主席逝世的噩耗,举国悲痛。合着全国的步调,学校在操场靠北的露出口举行了哀悼仪式。那时,学校已成规模,设初一至高二年级部。初中前两年,大家利用业余和上学路上检牛粪为学校积肥。母校九华里的山下有十多亩屯田,主要是耕种水稻。校园边际有几处旱地,靠东北角那块桃树已成林,树与树之间是一垄垄野葱地;西南角那块种植油菜、花生。校园里东面是操场、操场周围长有高大茂密的梧桐,中间也有零星几棵;东、南、北面垓下是乡村的稻田,操场正对西面是依次排列的是教室宿舍和公共厕所、公共厕所东头是游泳池,游泳池南岸有一条水溪,溪靠池边长一路美人蕉,学校教室正对南面是教职工宿舍,学生寄宿住在教室后面或隔壁教室,后来才有了办公小楼,学校教室正对北面是食堂和礼堂,礼堂后面有口水井和后来建造的配电间。教室与教室、与宿舍之间全是桃树和梨树林相映隔开。从教室到食堂和礼堂之间有一段路,路西是校园最大的梨树林,路西靠北临近食堂和礼堂有一口水塘,水塘靠礼堂侧是另一片美人蕉基地。水塘是学校主要用来屯肥的地方,南面是教职工宿舍,北面是礼堂,桃树、梨树林行间分配栽种的有大蒜、香葱和瓜果等蔬菜。校园道路纵横交错,大路两旁生长着一排排挺拔的白杨,我们仿佛就是校园里那一排排年轻的白杨。


校园四季花香,最迷人的是横竖齐整的一片片桃树、梨树林,春暖花开,桃梨芬芳;最难忘的是每天象军营那样清晨听冲锋号起床到操场集中跑步做操;最动听的是早读和午读后上课前校园响起的歌声;最感动的是教师非常敬业的备课、讲课和批改作业;最讲合作的地方是集体劳动,运动会和文艺汇演。


学校领导用活了先人的智慧,正如水,左右逢源。一边耕地,一边读书,俯仰之间,万物与我合一。学校遵循了1958年,毛泽东指出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和当时的教育方针,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学校实行半工半读,模仿军事化管理,班级轮流劳动和护校。由于办学理念先进,吸收到了很多优秀教师前来讲学;加上学校师生继承和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校风,母校取得了诸多骄人的成绩,被列入吉安地区重点中学。


我们前后几届学生虽然没有象学长那样经历创业,但也参加了建校改校劳动,诸如初中时代每日拾肥积肥,到几里路外的瓦窑村砖瓦厂担砖担瓦,到赣江挑河沙,参加公社开挖渠道田园化建设,校外屯田,校内作土施肥等等劳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保持了校园整洁、干净、亮丽、宁静、舒适的环境;保持了良好的学校风气,包括班级氛围、学校传统、学风、教风等等。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讲大局和合作,在相信事在人为中度过了我们的豆蔻年华!培养了我们耕读传家的习气:耕可以格物致知,体察万物;读可以明心;只耕不能通达,只读则不能明道之微妙。为此,良好的校风培植好了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产生的沃土,赢得了学校的社会声望。


在学校游学期间,我们见证到了母校接待公社其它中学、小学运动会,承办地区运动会,接国务院体育卫生先进单位奖旗。那时,教师不问学历,育才就行;生源不问出处,努力就行。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梁材,形成了当时吉安地区教育标杆!


那时,学校校舍和教学设施十分简陋,但环境却十分优美,堪比大学校园。我们就这样在半工半读中锻炼成长。直到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学校让我们全力以赴准备高考,劳动相对减轻了许多。五年的寒窗苦读,晚上从自备煤油灯、汽灯到后来高中时代才有了电灯。那时学校没有图书阅览室,初中部教室里只有几份报纸和流传的《少年文艺》、《辽宁青年》和手抄本,高中部除了油印的资料,就剩下一套高考复习资料。学习和生活艰苦,同学们但凭着“向雷锋同志学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过去的损失夺回来”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干劲,奋勇拼搏,纷纷考取了一所所向往的大学和中专,为学校争得了面光,没有辜负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辛勤培养。母校取得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吉安地区历年中考和高考的优异成绩。


从现在乐观的角度看,学校培养锻炼了我们的意志,训练了体能,培养了坚定不移的成功信念与学习信心,激发了强烈的成功欲望与学习动力,初步学会了设立目标和制订计划,找准方向马上行动,培养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从小训练了集体合作荣誉及领导能力。真是那样,几年的困境锻炼了我们,我们什么都经受过了,最冷的天气、最苦的学习生活、最脏最累的劳动都承受过了。以后,我们还怕什么?学校培养了我们极强的适应能力,对困难不犯愁的承受能力,应对各种难题的能力。应该说,母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个个都是好样的,大家都在“老君炉”里炼过,虽说不能神通广大,但也挑起了国家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担子,虽说不是完全货真价实的国家栋梁,但是光荣同样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红花簇簇,硕果累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曾是一棵教学明珠,闪耀在吉安、乃至江西的教育论坛上。多年来,全校师生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奖励表彰若干余次。创办人刘亨荣校长和曾昭煊教师曾荣获国家劳动模范。


时至今日,母校昔日的情景离我们渐行渐远,心中的母校依然难以割舍。这里曾经栉风沐雨二十载桃李芬芳满园春。有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是,创业不易守业难。曾经的一纸文,大厦轰然倒塌,师无尊严,学无去处!这不仅毁灭了一个学校,更是伤害了永和几多学子的心!我们深切怀念刘亨莹校长,深切怀念我们的老师!他们毫无私利,夙夜为童,做出了惊人的成绩!


现在已无法回去了!因为没有了记忆:校舍没了,树木没了,连校名也没了!我们的母校在哪?没有传承,哪来的文化?没有保护,哪来的文明?我们只能泣血而祭!现在,网络、手机成了联络感情,回味过去不可或缺的纽带。但在母校这块土地上,想找回童年的印象,却找不回童年的感觉,曾经的永和五七中学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里,像一首永不衰老的歌,传唱一辈子。


现在师生们相见,席间问得最多的就是,“你父母还好吗,你兄弟姐妹现在如何?”然而,人们的两鬓开始斑白,当提起母校,怎不令人感慨万千!如今这短暂的相聚,又如何能解这四十年离别之念?唯有时常相聚,回首以往,以弥补曾经的离别之念!让更多的同学相聚,畅谈曾经,畅谈未来!


随着网络通讯事业的发达,手机和网络成了联络感情不可或缺的纽带。1997年,我渐渐从大学所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管理逐渐转向电子信息化专业管理工作。因为,互联网在改变世界。我于1999年开始徜徉在信息的海洋,在网易、腾讯、新浪、搜狐、红袖添香、凤凰、人民网等官网扎根,并开始了我的网络博客生涯。随着微博、微信平台的发展壮大,感觉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方便了。最难忘这段青春时光。今年春节期间,大家在中学微信群里流行一个特别感动的段子记载着:吉安市永和镇,曾经有个永和五七中学,我们曾经在那读过书。那些年我们都是好孩子,也是穷孩子。那时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脑。吃的是萝卜干加香干子,辣醬加辣子,盐菜加盐汁。那时没有踩过自行车,只有走路上学。那时我们感觉世界很小,我们除了劳动、上课,就是到操场上玩耍。后来,大家各奔东西后才知道,也许母校一别就是一世。对于不常见面的同学们,我想说,你们都还好吗?在外照顾好自己,祝你们身体健康,希望老同学互相问候一下。希望校友们让能长期保持联络,保持和传递过往的那份纯真吧!


2015年的3月6日,终于有学长曾YH建立了永和中学微信群,今年年前的一次同学会面又催生了我们初(三)1班的微信群。为了今后美好的生活,为了曾经美好的回忆!那份纯真从来不用想起,只因为不曾忘记。在自己十几年的读书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始终是初三〈1〉班这个团结奋进和吃苦耐劳的集体。当然,我们更是不会忘记当年的班主任李亨谋、校领导任课龙承奇、陈一杰、匡萃璧、康良圻、曾生姑、李庆云以及前后年级担任过班主任和任课的钟昌藻、钟明煊、曾昭顺、梁桂姬、蒋贵意、曾昭宣、赵秋明、熊树光、戴明开等各位恩师!但愿大家日子越过越好,有时间常常联系。


曾记否?那年,我们告别了母校,再见吧故乡,还有那金色的学生时代,只要青春进入了史册,一切就不再返回;当年,我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三十余年,虽说弹指一挥间,可毕竟是个漫长的过程。来日再相见,曾经的以往,儿时的种种都成为了一道慢功熬制的浓汤,其中百味,回味绵长。现在唯有时常相聚,回首以往,以弥补曾经的离别之念!今后的目标就是让更多的同学相聚,畅谈曾经,畅谈未来!同学们:让我们保持联络,保持那份当年学生时代的纯真吧!

 

注:本人作品《在耕读中学会格物知行》20200918日应邀参加北大荒文学馆、耕读书会举办的第八场《相约耕读美文人生》最具人气散文作者全国网络大奖赛。活动从2020918日中午12点开赛,到926日中午12点结束!最终荣获大赛四等奖。



作者声明: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另外,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若作品中的文字、美术、摄影等有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取得联系,我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或作品!

作者简介:罗余作,男,汉族,196511月出生,江西吉安永和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网络与信息管理师,2019年中国优秀CIO获得者,高峰论坛特邀嘉宾,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著名科技工作者。长期从事设备技术、企业管理、网络与信息技术。个人辞条列入大型文献《走进大家》、《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百度百科》、《世界名人录》等大型文献。2018年进入吉安县诗词学会理事会,担任学会理事和期刊《文山艺苑》编委,吉安市庐陵诗词学会会员,吉安市吉州区诗词楹联学会会员;2019年4月13日当选吉安县文学协会副主席,担任协会期刊《庐陵文苑》编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