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俊国 :苗民的吊脚楼

 老鄧子 2020-10-19

在湘西或黔东南,吊脚楼比比皆是。苗族、土家族、侗族、布依族等都有吊脚楼,形制大同小异。旧时,对于普通山民而言,建一栋吊脚楼绝非易事,往往需要几代人的积累才能完成。

那是极具风情的民居,依山而建,后半边靠岩着地,前半边悬空以木柱支撑,屋墙皆用木板,旧时以杉树皮或石板盖顶,现大都是青瓦。吊脚楼的“脚”,就是许多根支撑楼房的粗大木柱。

建在水边的吊脚楼,一排长脚,插在河水里;山腰上吊脚楼,或直或斜插在山岩上,与后边的墙基共同支撑起楼房。倘若地势稍开阔些,屋后便有一条极窄的街,临河的走廊,便成为吊脚楼的阳台。

大山里面,凡有村落,山下必有一条河流。大的河流,能行船,河湾开阔,就有一个大的村镇甚至县城,譬如镇远古城。小河小溪旁,则是小村庄,河床里滚满光溜溜的大石头。多年前,我从襄阳乘火车去怀化,看到车窗外这样的小村庄,心里总不免泛起一个词:“地老天荒”。听当地人说,生活在这里老一辈的山民,终其一生都没去过省城,更不用说山外的大千世界了。

在苗民的集聚地,山高崖陡,想找块平地几无可能。高山地区,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因此造房时往往选在山腰,背山临水。吊脚楼并非为了美观而建,而是一种无奈。这种创造自然有很多好处,通风,干爽,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堆放杂物,或喂养家畜。多年前,我曾亲历过山民的厕所(当地人叫“茅厕si”):在院子的崖边,底下也是木头斜插在石缝里,上面钉两块木板,两边有木棒扶手,也可称为“吊脚茅厕”。蹲在上面,冷风刮在屁股上,飕飕地凉。不由得想起韩少功的名作《爸爸爸》:“点点滴滴一泡热尿,落入白云中去了。”

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建筑的?说不清。史籍记载:“苗族初迁湘西,多居山洞,结草为庐,以蔽风雨。事起即建造岩墙木屋,耸以吊楼。”吊脚楼,属于古代干栏式建筑。所谓干栏式建筑,就是在木柱底架上搭建的悬空房屋。河姆渡文化中的“南人巢居”,就是干栏式建筑。吊脚楼,被称为“悬崖上的鸟巢”,也许,这种建筑真是跟鸟儿学的。苗民的图腾来源虽是多源的,但皆崇拜鸟,唱歌,居住,妇女绚丽的服饰,无不如鸟。

吊脚楼,是从沈从文的小说里走出大山的。是文学,让吊脚楼有了表情,有了温度,成为最具符号性的人文景致。沈从文20岁就走出沅水。当他在冷漠的城市四处碰壁的时候,当他被嘲讽被鄙夷的时候,当他冬天连个火炉都生不起的时候,五溪苗蛮的基因便在血液里激荡,吊脚楼突然回到他的心中。那里的生命要哭就哭,要歌就歌,自然,热情,豪放,张扬,有着勃勃的原始生命力。然而,一旦回到“过去”的时间里,牧歌便有了哀歌的凄婉。沈先生对水边“船上和岸上”的悲苦人生太熟悉了。他的吊脚楼里的故事,都使人有掩卷无言的哀戚。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寨。白水河穿寨而过,千百栋吊脚楼顺着山势而蔓延,有一种流动的视觉效果,层层叠叠,蔚为大观。老房大都是桦木建造,外刷桐油。吊脚楼二楼大都有悬空的走廊,装有曲栏靠椅,民间叫“美人靠”,因为姑娘们常在此挑花刺绣而得名。中国的民间建筑各具特色,如北京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陕北的窑洞,陕南的石板房等等,苗民的吊脚楼最具自然灵气,依山傍水,朝雾夕烟,讲述着古老族群的故事。

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说:“我想让建筑与自然更暧昧、更亲近。”他想把他的作品融入周围自然环境,成为“相看两不厌”的处所,譬如长城脚下的“竹屋”。然而,在我看来,他的作品总有一种孤芳自赏,远不及烟火气缭绕的苗寨。苗民与生俱来就活在自然中,在那里,“天人合一”并非什么哲学而就是他们的生存经验。这种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不是焚香沐浴坐在书斋里就能脑洞大开的事。

山野工匠都是一流的自然主义建筑师,尽管他们永远也不能获得普利兹克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