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人顾彬:100年后我们还会看鲁迅,但是不一定还会看金庸

 置身于宁静 2020-10-19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大致对于每一位作家而言,笔下所诞生的波澜壮阔的世界、栩栩如生的角色、令人为之触动灵魂的故事情节,这些都是他们的心血,如同不可分割的血肉一般。

因此,当两名作家的作品与人相较之时,若非其间差距令人心服口服,任谁都不情愿甘拜下风,就像是两个伯仲之间的孩子较量,谁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落败。因此文人相轻乃是必然。

当然,就像绝大多数理智的父母并不会将自己的孩子作为攀比的工具,因而对于部分作家而言,他们亦没有一较高下的夙愿。

德国人顾彬:100年后我们还会看鲁迅,但是不一定还会看金庸

一、100年后我们还会看鲁迅,但是不一定还会看金庸

然而世人往往乐于对别人的功过“指指点点”,做一番非生即死的对比,其间甚至跨越不同层面、时代、如若驴唇相较于马嘴。

而即使作为近代抑或现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与金庸先生亦是毫不意外的被人搬上了“擂台”,似乎一定要让两人之间产生一个高下之分。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作为武侠小说界的泰斗级人物,金庸先生可谓独揽半壁江山。在他的武侠小说之中,给予了当代人一个个令人心神往之的大侠形象,描绘出一幅幅锦绣壮丽的武侠世界。

纵观当代年轻人抑或是父辈那一代,受金庸小说影响而心怀武侠之梦者不计其数。

德国人顾彬:100年后我们还会看鲁迅,但是不一定还会看金庸

至于鲁迅先生若论知名度亦是不相上下,他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在近代文坛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透过他笔下的人物俨然是对于一个时代的强烈反映与批判,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甚至伟人亦曾称誉鲁迅先生,“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其中自可见得鲁迅先生的影响力。

而鲁迅先生笔下衍生的是与金庸先生笔下截然相反的两个世界。

在充满代入感的同时,一个令人心生向往,希望成为其中的主角人物,而另一个则是在悄然不觉间便成为了其中的配角,一个是餐前饭后的娱乐文章,而另一个则是惹人深思的时代结晶。

德国人顾彬:100年后我们还会看鲁迅,但是不一定还会看金庸

两者之间,本就有着传统文学与娱乐文学的天差地别。他们的出发点并不相同,自然得到的结果亦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将两人对比从初衷而言本就是不科学的。

然而对此,因两人在文坛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时常有人将两者用以对比,例如,德国人顾彬曾说,100年后我们还会看鲁迅,但是不一定还会看金庸。

撇过这句话容后再议,顾彬其人曾多次以会不会外语作为标准,贬低中国当代的小说家,因而其中成分不言而喻。

而他对于鲁迅文学倍为推崇,却依旧坚持中国当代学者多数人无法读懂鲁迅,因为他们外语不行,无法从德国文化以及日本文化之中读懂鲁迅。

德国人顾彬:100年后我们还会看鲁迅,但是不一定还会看金庸

二、鲁迅作品与金庸作品之间文字形式的差别

言归正传,他之所以认为,“100年后我们还会看鲁迅,但是不一定还会看金庸。”出发点在于,两者之间截然不同的文字形式之上,以及背后的深层意义。

首先通俗一点来讲,顾彬所言中国许多人读不懂鲁迅是正确的,但是绝非他口中不懂外语这一缘由。

相信大多数人曾有这样的感觉,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时会感觉非常的吃力,而在阅读金庸先生的文章之时却有种水到渠成,顺手拈来的顺畅感觉。究其原因便是在于,文字形式上的差别。

德国人顾彬:100年后我们还会看鲁迅,但是不一定还会看金庸

鲁迅先生的文章代表着传统文学,这种形式通俗点来说就是“美人在骨不在皮。”它的文字组合往往是晦涩的,有时同一句话就囊括着多重意思,亦有着不同的代指。在阅读的同时需要集中精力去体悟其中的道理以及深层含义。

这种文字形式它的好处便在于那种似欲挣脱书本扑面而来的文学气息,往往是经过一番精雕细琢的,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字里行间皆是透着一个作者的性格、偏好、与理念等。站在不同的角度之时,其中能够透出截然不同的味道。

因此,这一种文字形式重在其骨不在其形。例如,在儿时我们尚且稚嫩,读鲁迅先生之文会觉得就是文中的“迅哥儿”,直到后来再读之时不少人觉得只是“闰土”罢了,其间不同的味道,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亦有着不同的风景。

而这种传统文学的形式,往往有种春秋笔法的味道,其次则是在于那些文人的通病,他们往往喜欢将自己的意思深埋在文字之下,继而任由世人从中挖掘,若是为太多人知晓,他们觉得庸俗,若是无人知晓,又觉“此处无人空寂寥”。因此,多数传统文学大家都颇为“傲娇”。

德国人顾彬:100年后我们还会看鲁迅,但是不一定还会看金庸

反观金庸先生的文章,它所代表的是辟如当代盛行的网络文学一般,重在娱乐。

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因此这种文字形式往往是浅显易懂的,放眼望去平平无奇,但往往其间有着某些“特殊词汇”能够引人注目,例如平常人难以接触到的“刀与剑”之类。

往往如同高山流水、顺水行舟,它的存在就像是当代的电视剧一般,重在情节上的流畅,亦需要看客顺着作者的思维而行,否则稍有停顿,如一个错别字的存在,便会打断读者是对于其中的剧情的代入感,继而酝酿许久的感染悉数付之东流。

这一类的文字形式即便是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人亦是能够轻易体悟到其中的乐趣,而鲁迅先生为代表的的传统文学,对于这一类人而言往往是“高门槛”的。

德国人顾彬:100年后我们还会看鲁迅,但是不一定还会看金庸

因此,从文字形式上来看,“一者侧重其意,一者侧重其形”其目的亦是大相径庭。

前者在于揭发社会现象、披露社会本质。而后者的目的在于可以让更广泛的人能够感受到阅读的娱乐,同时前者亦不在乎多少人阅读,重在几人能懂,而后者则是“讲故事”,一如古时说书人,只求看客众多。

两者之间全无好坏之别,因而冒然的评价“100年后我们还会看鲁迅,但是不一定还会看金庸。”是不合理的。就像是将不同项目的运动员成绩对比一般。

德国人顾彬:100年后我们还会看鲁迅,但是不一定还会看金庸

三、试看百年之后

鲁迅先生的文字可以流传百年此话不假,毕竟其中的深意注定对于百年后的人,一番拜读过后依旧能够体悟到其中的道理。毕竟美人在骨不在皮,传统文学除非时代的彻底变化,为人们完全摒弃,否则是注定流芳百世的,一如唐诗宋词。

而金庸先生的文字能够持续流传,历经百载光阴而不腐亦是难以预料的。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无论是在发表最初亦或是当下都是广为人所模仿的,纵观当代武侠小说或多或少都可以从中看出些许金庸时代的遗留气息。

因而,从成就上来看,金庸即便再过百年亦不会为人所忘怀,而他的文字亦不会就此淹没。毕竟,争相模仿的是金庸小说的外在形式,而金庸先生千篇一律的文字背后,亦是有着一定深层次含义的。

德国人顾彬:100年后我们还会看鲁迅,但是不一定还会看金庸

不同于如今多数网络小说,他的故事背后亦有着一定令人经久难忘的,例如“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此一句,便足以代表他作品的内在。这一精神注定是金庸先生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因此注定了他的文字是亦有其骨的。

而它的局限性亦是在于其娱乐文学的本质,百年之后又如何终难评说,毕竟娱乐的方式随着时代不断日新月异,就像现如今武侠小说的没落一般。

不过但凡人们提及武侠小说,必然会想到金庸先生以及他笔下的那些角色,以及其间的侠义精神,是终归不会为时代所淹没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