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叶嘉莹先生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上映

 Xunhzh 2020-10-19

'

我已经九十多岁了,回顾我平生走过的道路,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伴随了我的一生,我也为它投注了我大部分的生命。我有两个最大的心愿,一个是把自己对于诗歌中之生命的体会,告诉下一代的年轻人,一个是把真正的诗歌吟诵传给后世。
——叶嘉莹

'


《掬水月在手》预告片,席慕蓉、白先勇…出镜

10月16日,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上映,该片记录了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的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的传奇人生。

该片是叶嘉莹唯一一部传记电影,也是第一部搬上全国大屏幕的4K文学纪录片电影,更是中国第一部古典诗词主题电影。

《掬水月在手》电影海报

《掬水月在手》是陈传兴导演所执导纪录片“诗词三部曲”的最终章,前两部分别为《如雾起时》《化城再来人》,他也是文学纪录片系列《他们在岛屿写作》的总监制。

影片交织了叶嘉莹个人生命和千年中国古典诗词,表现她在诗词长河中寻求存在的意义轨迹。

如何展示叶先生的一生最合适?导演巧妙地选择了她成长的四合院。漂泊零落的一生,如同四合院一般层次错落,令人感怀。

影片把叶先生的生命历程拆分成了六个章节,从门外、脉房,到内院、庭院,层层往里直至厢房,最后到达“空”。但空不是空无,空是自在。

《掬水月在手》剧照-叶嘉莹先生

这既是对叶先生的回顾,也是对“诗”与“存在”的追寻。正是这个过程让我们看到,诗词从来不是外在于她的,诗词就是她的生命。

影片中,大量极其珍贵的亲笔书信、老照片,记录了叶先生一生。大量富有中国元素的石刻、壁画、山水,伴随着叶先生的讲述,缓缓呈现。

那些意象,与内化于心的诗词意境一起,构成了叶先生的独特品格。


作为中国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唯一授权的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主创团队辗转十个地区、采访43位受访者、采访稿近百万字、历时近两年才完成拍摄制作。

主创团队采访了叶嘉莹本人和她的学生白先勇、席慕蓉、汉学泰斗宇文所安等名家,众人关于叶先生的所有记忆,在如诗如歌的影像里将这位诗词大家苦难而又精彩的一生娓娓道来。


《掬水月在手》颇具文艺范儿的片名曾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好奇心。叶嘉莹先生对片名“掬水月在手”也作出了自己的解释,“掬水月在手”表达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美,也蕴含了古典诗词的美感。

叶嘉莹先生

叶先生还讲述了她提出的“弱德之美”的由来,清代词人朱彝尊和年幼小女孩有一段不被社会伦理接纳的爱恋故事,朱彝尊写道:“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这份对感情的节制和约束,就是弱德之美。

“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德才是弱德。”


有人说:“叶先生一生不容易,她所说的‘弱德之美’,即是无望中的希望,放在当下的语境有着许多共鸣。”更有人赞叹叶嘉莹先生磅礴传奇的一生,她的精神犹如蓝鲸隔洋传音,笔耕不辍,诲人不倦。

叶嘉莹一生以弘扬中华诗词为己任,历经烽火硝烟、家道变迁,坎坷坚韧仍不渝追寻初心,活出了如诗一般的铿锵人生。

《掬水月在手》电影海报

她一生与古典诗词绵密交会,是研究者,更是创作者。她不仅以研究教授古典诗词为业,更是把平生境遇与真挚情感都打磨成一首首诗词记录下来。

她的作品不仅是她个人经历的写照,还反映了20世纪以来家国的兴衰、文化的变迁,更是一位处于新旧时代冲突下女性不断成长于反思的生命史。


在诗词感发力量的支撑下,生于战争年代的叶嘉莹度过了种种忧患与磨难,却“历尽风霜便未死”,始终从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并把这种力量不断传递给下一代。


如今,接近百岁的她仿佛化鹏之鲲,精神遨游于天地之间,亦达到了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可以说,诗词拯救她于乱世,她亦背负起复兴诗词的使命,延续着中华千年的文脉。

如果你爱好文学、喜欢诗词,一定不要错过这部电影啊!

综合整理自:迦陵学舍、活字文化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