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留在二十年记忆深处的师范

 书韵闲话 2020-10-20

倚叠如山的桌椅、床铺,一架架没开封的钢琴,一箱一箱的书籍,都装上了卡车;一班一班朝气蓬勃的学生,都登上了一张张大巴:操场上满是人,全是物,一切都整装待发。

李叔同的《送别》刚合唱过,我站在操场上,依依挥别我的最后一届中师生(47班),留下满地心伤,带走滚滚烟尘,那是1999年6月的一个上午。

漫卷诗书,打包行李,清点家具,携上妻儿,挥手留守的同事们,奔赴一个新的岗位,那是1999年7月的一个清晨。

春天里,我和我的第一届中师生(14班)重返母校。教学楼,寝室,食堂,教师宿舍,一切依旧。最后一届中师生办的黑板报还留在教室后头,时间仿佛已经停滞在十多年前了,让人睹物思情,可物是人非,这里已经成了一家化工厂,我只能站在我的旧居前留影了,那是2012年4月的一个晴朗日子。

时至今日,津市师范已然撤销20年了,20年前的烟云难以寻觅,20年前的各种档案资料也烟消云散,湖南幼专的学校简介里也找不出“津市师范”这四个字。我在想:“津市师范”都去哪儿了?她应该还活在每一个津师人的心里!

多年来,我一直想给津师留下纪念的文字,又怕笔力有限,记忆不确,有损于津师这片神圣的土地,但魂牵梦绕的情绪,又割不断我的八年津师情结,终于忍不住敲起键盘,来记忆我心灵深处的津市师范!

1

津市师范筹建于1986年,当时中师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王向天副省长主政湖南省教育,按200万人口建一所师范的要求,决定在湘北明珠——津市建一所师范学校。

筚路蓝缕者,大都心怀鸿鹄之志。那时,津市已经拥有一所学生包分配的中专——湖南食品包装学校(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新办的津市师范发展前景就应该不止于普通中专了。

文化人的事业,需要文化人来帮衬。也不知道是谁的主意,有人找到湖南省著名作家、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莫应丰,讨来“今日津市师范,明日湘北大学”墨宝,镶嵌在校门墙的背面,以示津市师范的愿景。

1988年,津市师范正式开锣招生,1、2班为普师,3、4班为民师。普师学制三年,招收优秀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民师学制两年,招收优秀的民办教师,一年在校就读,一年回校实习。(1997年,湖南省民办教师按相关规定直接转正,民师班停止招生)

普师、民师错杂编班招生,5、6班普师,7、8班民师,9、10班普师,11、12班民师,13、14班普师,15、16、17班民师,18、19、20 普师……如此类推,最后一班定格在1998年招生的60班。

因为有民师班在,那时候,父子同校,父女同校,母女同校,母子同校,师生同校,兄弟同校……大有人在。我二哥吴红卫是33班(民师)班长,我却为30班(普师)班主任,在津师同度一年时光。

津市师范的招生范围主要在常德市各区县。1986年,为了加强张家界景区的管理,成立大庸地级市,将以前隶属常德地区的慈利县和湘西的桑植县划归大庸市,大庸市后改成张家界市。张家界来不及建立专门的师范学校,省厅协调,张家界的师范学生委托常德培养。故而津市师范的学生又扩招到张家界,我们在张家界的中师学生也有不少。

11年间,津市师范为常德地区和张家界地区培养了3000多名中小学主力军,当然更有许多优秀学子,从津师出发,到各高校、各机关、各企业、各文化部门施展才华,或自主创业开创一片天地。

2

津市师范地处澧水之滨,皇姑山下,官名地属津市市窑坡乡卢家村。津市市委、古大同、电子管厂、湘澧盐矿、机电学校、车桥厂等在不近不远处,呵护着这新生的婴儿。

1991年7月,我拿着派遣单,过了澧水大桥,路过机电学校,津市一中,津市市委,向右拐,便是一段幽僻的水泥路,过不多久,水泥路又转成煤渣路,真心不敢相信,这里还掩藏着一所师范学校!

等到山重水复疑无路,问过路人,得到确认,才敢继续往前行走,翻过福利院,才换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一幢高大的教学楼矗立在山间,便是津市师范的地标建筑了!

走进校门,失落,失望,失意,一阵阵袭来。四面都是黄土地,教学楼外,一栋食堂平房,两栋学生宿舍楼,一 栋教职工宿舍楼,如是而已。我被安排在男生宿舍四楼,和我的首届弟子比邻而居。

运动场?还是有的!除了两个篮球场,一个排球场外,又是一片未开垦成功的黄土地,后来全校师生肩挑手扛才修成了400米跑道的煤渣田径场。

津师自有津师的浪漫,哪怕显得有点儿寒碜。那一座装饰性的风雨彩虹桥,踏在上面,不禁觉得是个闲散逍遥人;那清冷的月宫,嫦娥在舞袖,学子们在此休憩、读书、练武,月宫的那棵桂花树还留着孩子们踢腿的痕迹;那艘乘风破浪的石舫船,站在船头,迎风高歌,也便十分的惬意……

中师行政属于正处级单位,但创办之初的津师,我分配去的时候,全校只有8个班,三四百学生,教职工也就那么三四十来人,简简单单,薄弱得比不上一所农村初级中学!

最鼎盛的时候,津师又加盖了一栋综合楼,两栋教工宿舍楼,全校班级扩充到20个左右,不足当今县一中的一个年级。可惜,津师的撤销即在最鼎盛之时,我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人“哄”的一下全散了之人,起之艰难,散之迅疾,11年春秋,我惯看了8年!

当年想做“湘北大学”元老的得意,如梦幻泡影,如梦亦如幻,如露亦如电,“砰”的一声,没了!岂不悲哉?

3

津师11年,是奋进的11年,和谐的11年,快乐的11年,更是收获的11年。

津师小天地,远离津市闹区,朝朝暮暮,暮暮朝朝,师生吃于斯,玩于斯,学于斯,教于斯,脸看脸,面识面,你认识我,我知道你,彼此心照不宣。

历尽了人生风雨,在各种不同场合,多少回,我见到照片,看到名字,看到人影,不是我学生,但觉长得有”津师相“特征,同行皆不信,待我从蛛丝马迹中找到”津师“二字,他们便不得不服了。

那些年,我单身,我年轻,无牵无挂,和学生年龄相差无几,不论哪班哪级,总有许多学生邀请我野炊,郊游,摄影,打羽毛球,和机电学校文学社联谊……前不久,有津师校友在朋友圈晒旧照,我就发现在一张集体郊游照中有我。

因为是中师,没有升学压力,师生之间犹如朋友,茶余饭后 ,师生一起打篮球,侃大山,散步,看电影,其乐融融。

记得,那年师生经常一起看电影,往往是包场,在窑坡乡电影院,一辆大巴车载着老师,学生在大巴车后面或步行,或跑步,或骑单车,浩浩汤汤,甚为壮观。我上车的时候,被司机拦住,以为我是浑水摸鱼的学生,忙说学生不准上车,我说我不是学生,惹得车上人大笑。

更有三年级学生在教学楼楼梯口遇到我,因为面生,问我是不是新生,老生都是面熟的,待我说是老师时,她们忙道歉,洒下一片银铃般的笑声,跑了……

听说,在我进津师前,师生来过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包船游长江。师生吃住在船上,少长咸集,不亦说乎?

津师虽小,成绩却不小。中师就是中师,走遍全国都是中师的教育模式,绝不同于其他中专或同等高中的教育。

”三字一话“(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普通话)是基本功,”简笔画“、”边弹边唱“的风琴功夫、舞蹈、体育等等,绝不只是喊在嘴上,要一个一个地过关,打等级,不管你是来自偏僻的农村,还是繁华闹市,不管是你男生还是女生,该过的一定得过,容不得半点人情。

津师也有文学社,名曰:“新月”,大约取自徐志摩、闻一多的新月文学社之名。我曾经和吴建军老师,带过新月文学社,在学校的支持下,编印过一本《杏雨》文学社成员作品集,学生也在《中师报》等报刊发表文章。

多年后,《杏雨》杂志和新月文学社的公章还跟着我搬了几次家,这次写文章的时候,家里的书和杂志堆积如山,一时难以找出,不然,可以作为文物展示的。

多少次津师校友聚会,都在回味师范素质苦练成钢的故事,流露出来的自豪,表现出来的敢试敢闯敢干精神,是值得让人歆羡的。

这是因为学校班级少,学生人数少,学生的锻炼机会比同类师范多得多,津师给每个学生搭建的平台多,都是赶鸭子上架,人人参与,个个上台。每年的校运会、”五项全能“(听、说、读、写、书)比赛、毕业晚会、春节晚会都是高规格、高标准举行,层层淘汰,层层选拔,但班班有代表,要评奖,要比拼,日里夜里,人人都在奋斗!

为了培养学生的师范素质,我曾组织30班举行了一场综合晚会,把全班学生按个性能力特征均衡分成四组,要求学生人人参加,要求每组派出三到四个不同类别的节目,演出时邀请其他师生观摩,并评奖。

同时,为了锻炼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通过竞聘,我曾轮流让班上每一个学生至少担任过一个学期的班干部。中师的班干部比高中的班干部发挥的威力似乎更大,活动多,比赛多,组织不易,锻炼多多。

你说,人人都被逼上梁山了,孰能无获?

我是集舞盲、乐盲于一身的迂夫子,没有丁点艺术细胞,学生文艺上的发展,我一窍不通,只当一个督促者。但在我带的三届班级中,都有可圈可点的语言节目,让津师人刮目相看,我也因此在教职工大会上多次受到领导表扬。

一是14班话剧《雷雨》表演。在上千人的大礼堂,家长,兄弟学校领导、老师,教职工以及家属,济济一堂。学生演员台上流泪,台下观众席啜泣声一片,整个礼堂静下来了,连小孩的打闹声也没有了,氤氲着的只有悲伤的情绪。

会后,学校副校长王联松(从机电学校调过来的,后在职去世)对我说,他在省话剧团看《雷雨》,没哭过,这次却流泪了,学生天生的表演才能超过专业演员了,太不简单了!民师班老师则说,《雷雨》把她惹哭了,一晚上都在《雷雨》梦中。第二天,学生科长陈克满老师,专门找到我,要我把《雷雨》整部话剧搬上舞台,组织一次专场话剧,请来更多朋友观摩。

其实,功劳真不在我,14班学生综合素质太高,都归功于刘云、孙玉华、刘辉、李亚男、袁庭杰、李玉清、黄连秀等几位优秀演员。多年后聚会,周朴园、鲁侍萍、繁漪、四凤、周萍、鲁大海、周冲都成了他们的代称。

二是30班课本剧《金色的鱼钩》表演。班长谭鹏亲自挂帅,自编自演自导,唐甜、周亚敏、马格丽、陆晓玲等是核心演员。又一个惹眼泪的作品,在津师再一次轰动。

1997年七一前夕,为迎接香港回归,常德市大中专院校组织了一次大型文艺晚会,每个学校选派一个节目参赛(预赛和决赛)。津师就选中了《金色的鱼钩》课本剧,由郑正良、彭筱屏等老师加强排练。结果,这节目又打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一举夺魁,获得本届比赛特等奖(本来组织者没预设特等奖的,临时决定授予特等奖)。

班长谭鹏中师毕业后,自考、考研、考博,博士后研究,一路奋斗不止,现在已是湖南省委党校一名非常优秀的教师。他曾经担任过挂职副县长,最后毅然选择从教。

三是47班小品《抗洪》表演。1998年,正值全国多地特大洪水,抗洪的故事可歌可泣。我发动学生原创小品剧,由班长杨振领衔排练。几丈的红布在舞台跳跃,是洪水,学生在红布间舞蹈,是抗争,煞是壮观和震撼,也是津师晚会中的精品。班长杨振也是桃源某中学校长了。

14、30、47只是我在津师任班主任的三个班级,以此可以窥斑见豹。我任教过的班级更多,多年后,师生彼此认识,交流不存障碍。20班也是我毕业第二年开始专心教了两年的班级,师生如兄如弟,如姐如妹,他们都以为是我的第一届学生,而我是他们的专利老师,常常为我的文字提及他们少而心生埋怨。津师的学生,走出去在教育界、政界、学术界、商界等崭露头角、大有作为的人太多太多,实在无法列数。

4

津师的同事,是我这辈子最难得的贵人,是我值得终生交往的朋友。

1991年,我分配到津师,身处异乡,孤身一人,关心我的人太多太多。

第一个便是时任校长的马训岩,他专门来我房间看我,和我聊天,问家庭情况,特别关心女朋友问题。当得知我为可怜的"单身狗"时,豪爽地送了我八个大字:“抓而不紧,等于不抓”,并当即表示可以给我开绿灯,你懂的。大约马校长见我农村来,人又老实,怕找不到老婆。可惜,天不假年,马校长在任职期间就因病去世了,痛哉!

1994年,我在津师成家,没什么准备,也没请假,十分简单,老婆没有嫌弃我。新娘装还是30班的学生们送给师娘的礼物,苏鹏老师见喜庆味不浓,马上拿来新买的红色衣服给老婆穿上,黄丽华老师热情替老婆化妆,食堂的师傅给我们积极筹备桌席,方家亭帮我招呼为数不多的客人,李子牙、吴建军、李晓慧、闫学武等几个未婚青年老师跟着高兴和闹腾。

1996年女儿出生后,我抱着女儿看军训,看晚自习,看节目排练,看各种文艺比赛,领导和老师们都不以为意,还亲切地转手过来抱抱,逗笑这“津师宝宝”,也热心给我介绍保姆。

1999年学校撤销,学生散了,我不知何去何从,心情暗淡,老师们都在互相鼓励。我麻着胆子向常德市一中递交了一份求职申请,不几天,常德市一中副校长陈运国带队考察我等几个,简单交流几句后,当场给我开了offer,算是免试通过。

时隔多年,常德市一中张国雄老校长告诉我,我当年来一中,并且免试,全靠时任津师校长游进初的极力推荐。游校长在张校长面前,为我说了一箩筐好话,并信心十足地打了包票,话说得相当绝对。张校长说,如此这般,他还敢面试吗?

更有去年去世的郑正良校长(后任常德市一中校长,我们又续了津师同事缘),我去津师报到时,他是津师教务科长,更是优秀的语文教师。他生得俊朗飘逸,又博学多才,课上得激情澎湃,并且在篮球、钢琴、朗诵、声乐等方面光芒四射,可谓津师人崇拜的偶像。

他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成长,开展教学比武,组织论文交流会,送我们出去学习观摩,也多次亲自来听课指导,和我们交心谈心。如果说,今天我还有点教育教学教研方面的小成绩,是永远与他的鼓励分不开的……

感恩的人,感恩的事,无法说尽,言止情长,铭记于心,感恩不已。

津师撤销之时,有10多位教职工被迫留守下来,接受遥遥无期的看校护校任务,等待上级人事安排。这段日子,想来让人感伤,后听他们谈起,更令人伤怀。

化学教师周名桂,是文革前武汉大学高材生,曾留武汉大学任教五年,后因家庭关系,被迫调回广西任教,最终还是与妻子离异后,孤身前往湖南任教,是津市师范元老级人物,在津师曾组合新家庭,甜美日子似乎刚刚开头,就随津师的消失而烟消云散了,他带着新伤回了广西故地养老。

几年后,他在广西写成一本书《水云居诗稿》,以诗歌为主线,兼以散文叙事的形式,深情回忆自己的大半生。他从广西给津师同事每人赠送了一本。

捧着这本书,和泪读完,且哭且读,且读且哭,特别是津师那段艰难的留守时光:家,散了,人,走了,心,落了,唯有凄凉地!垂老之时,伤归故里,情何以堪?!

为此,我深受感动,全然没想到我们的周老师,竟然如此多情而又如此高才!我按着书里留的电话号码打过去,他很高兴,也很激动,说他在家乡过得很好,毕竟亲人们就在身边,读书,写诗,练太极……这就是他的晚年生活。

一切恍然若梦,这电话也打了十多年,更不知千里之外的周老师可否安好如初?真希望他能在远方读到我这拙字!

想来,我还是要感谢周老师的。1997年,我参评讲师职称,有评委怀疑我的师大文凭有假,因为不知哪位朋友填毕业证把我的毕业时间定格在5月6日,是周老师出来作证,说我是应届毕业分配来的大学生,哪能有假?有了他这句话,我才没被一票否决!否则,我真有冤无处伸了!

津师有才的老师多。物理老师李中才自学计算机,成为津师第一位计算机专业教师,开办计算机班,现已成澧县一中名师。财务室傅祖平老师,转教常德市五中语文,尤爱古诗词,开博客,结文友,凝成一本《鸿雁声声》。其实,出书最早的应该要数劳基老师戴述美,他编著的书被列为湖南省中师选修教材,还有论文高手李晓渊、彭世金等,经常有文章在专业杂志发表,李晓渊终成湖南幼专首批正教授。

限于篇幅,津师的优秀老师无法一一列举,我想借这次推文之机,留下他们的名字,给津师留下一份永久的记忆,让更多的人去抒写。更基于众多原因,恕我全部以姓名音序为序记之,不当之处,还望海涵。

在津市师范(含筹建时期)工作过的编制内教职工名录如下(如有疏漏,望留言补之):

蔡华   陈本金   陈建文  陈华军  陈金凤  陈静  陈克满  陈玉珍  褚开基 戴述美  邓春轩  邓新好  方家亭   傅祖平   高波   关宏树  郭存友 郭云清   姜联   何志飞  洪佳萍  胡振球 黄继军  黄丽华  罗丽霞  罗先凤  雷江南  雷志元  李传金  李德方  李辉  李立章  李玲   李晓慧  李晓渊  李云  李中才 李子牙  梁德运  刘辉  刘琳  刘卫东 马训岩  马继红  马霞  彭世金  彭筱屏  彭瑛  皮绍绒  钱绪和  秦乃珏  覃业集  卿赛梅  史歌湘  石子林  苏鹏  孙云  汤恒惕   唐熙娥  庹连进 王金玉  王联松  王文华  王仪芳  王志安  吴波  吴传林 吴建军  夏大国   向才登  向佐键  熊新春 徐丙然   徐东海  徐国平  严淑华  阎学武  杨连军  杨智慧  姚玲玲  易媛华 游本祥  游进初  张家元  张晓梅  张欣  赵轶斌  郑正良  周名桂  周道福  周秋菊  周文舫  周怡兵  周用国  邹小龙

劳动服务公司聘用教职工:蒋祖珍  郝诗金  黄新菊  刘仪芳  等

学校聘用教职工:陈亚萍  马继龙  唐承章  汤世军  夏小祥  朱慧 等

20年一晃而过,中师消失之后,留下的教育空白,有目共睹。今天,我们怀想中师,是在回忆中国基础教育昨天的辉煌。

目前,中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师资实在堪忧。不容置疑,20年前的中师生,是优秀的群体,大多是如今985、211高校的材质,可如今,有谁拿着985、211大学的文凭在山区去任教呢?

我多年担任各类教师资格证或各级各类教师招聘评委,现今教师的资质今非昔比,有着天上人间之别。唉,还是少说点不好听的话,你我都懂的!总之,中小学师资每况愈下倒是真真切切的了!

于是,我又不禁怀念起20年前的中师了!


关注书韵闲话

分享悠悠书韵

文史|教育|时事|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