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苏记】徐州云龙山、黄茅冈:名山高士(上)

 真友书屋 2020-10-20
东坡在徐州任职时间将近两年,虽然任职时间不长,但他却为当地做了不少事,组织全城人抗洪当然是最著名的一件事,同时他在当地发现了煤炭也是重要的一个历史事件。

东坡写过一首名为《石炭》的诗,他在此诗的小叙中写道:“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壮观的石牌坊


东坡于此说得很明确,徐州原本不产煤炭,后来他派人到处寻找,终于在徐州西南的白土镇发现了煤矿。因为煤炭燃烧时温度高,以此来冶炼铁矿打造兵器,制作出的武器锋利异常。

当然用煤炭炼铁造兵器只是其用途之一,烧煤炭予以取暖更多的是普惠百姓,他在此诗中写道:

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
湿薪半束抱衾稠,日暮敲门无处换。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磬万车炭。
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
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
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
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题款在这里


因为雨雪不断,徐州城中百姓院中的柴草都湿透了,生火十分难用。百姓的寒冷让东坡心焦,他派人去山中寻找煤矿,终于觅得,缓解了当地百姓的冻馁。这个发现令东坡十分兴奋,他在诗的小叙中明确地表达了这与他的安排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他也写出了当地人得到煤炭时的兴奋。

在徐州首先发现煤矿之事,究竟是不是东坡派人所为,后世学者有不同看法,蔡世华在《光明的使者——苏轼徐州煤炭开发的历史价值再探析》一文中,首先提及:“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煤炭的国家之一。”因为早在新石器时代文明遗址中就有煤雕装饰品,先秦经典《山海经》中载:“风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蔡世华说所谓石涅其实京师煤炭。之后对煤炭的记载资料渐多。

喜雨亭


然而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煤炭则是北宋之后的事情,按照相关学者的研究,认为到北宋时期因为人口增加,当时供暖的主要原料是木柴、木炭,随着长期的砍伐,很多山林都被砍光了,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感叹说:“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

因为燃料的缺乏,使得人们开始寻找替代品,故煤炭成为了首选。如此说来,煤炭的燃烧作用不是东坡发现的,但东坡在《石炭》诗的小注中也没说自己是煤炭的发现人,他起手即称“彭城旧无石炭”。彭城乃是徐州的旧称,东坡只是称他是徐州煤矿的发现者,尽管不是他亲自所为,然却是他安排人前去办理的。故宋朱弁在《曲洧旧闻》中说:“石炭不知始何时,熙宁闻始到京师。东坡作《石炭行》一首,言以冶铁作兵器甚精,亦不云始于何时……今西北处处有之,其得甚博,而豫郡不复说也。”

出自东坡手笔


但也有人认为唐代诗人孟郊才是徐州煤炭的发现者,孟郊在唐德宗贞元年间在徐州生活过,此阶段他写过一首《答友人赠诗》,该诗有这样的诗句:

青山白屋有仁人,赠炭价重双乌银。
驱却坐上千重寒,烧出炉中一片春。
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

终于登顶


从此诗中可以看到,在那个时候徐州已经使用煤炭了。但蔡世华认为唐代徐州确实有人使用煤炭,但这些煤炭未必产自徐州:“因为煤炭作为一种商品很早就可以出售买卖,在徐州见到的物品未必就产自徐州。早在战国时期,李斯就说过,秦王所享用的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太阿之剑,‘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苏轼诗中写道:‘湿薪半束抱衾禂,日暮敲门无处换。’这说明徐州居民想用念禂换购一些湿薪都没有,更何况贵如金银的煤炭呢?因此也可以推测,在北宋以前,徐州人如果使用煤炭作为燃料,也主要是从外地流通进入的,发现徐州地区有煤炭并加以开发使用,则始于苏轼。迄今尚无证据能改变苏轼在任徐州知州时发现与开采徐州煤炭的开创之功。”

山顶院落的大门

这种说法确实有道理,如此推论起来,在当地发现煤炭,解决了徐州百姓冬季取暖问题,同时也锻造出了锋利的兵器,这乃是东坡在徐州任职期间的主要政绩之一。

东坡为什么要强调煤炭能锻造出锋利的兵器,显然他乃是从国防角度来着眼。对于他的军事思想,可由他所写《徐州上皇帝书》得以完整表达。他在这封奏章中写道:“及移守徐州,览观山川之形势,察其风俗之所上,而考之于载籍,然后又知徐州为南北之襟要,而京东诸郡安危所寄也。”

以为是放鹤亭


东坡任徐州太守时,详细查看了当地的地势,因此考虑到徐州乃兵家必争之地,它关涉到京东地区的安危,之后他写到了历史上的情形:“昔项羽入关,既烧咸阳而东归,则都彭城。夫以羽之雄略,舍咸阳而取彭城,则彭城之险固形便,足以得志于诸侯者可知矣。”

当年楚霸王项羽攻入了咸阳城,但他却在彭城建都,可见他对彭城是何等之重视。对于其观察的结果,东坡向皇帝报告说:“臣观其地,三面被山,独其西平川数百里,西走梁、宋,使楚人开关而延敌,材官驺发,突骑云纵,真若屋上建瓴水也。地宜粟麦,一熟而饱数岁。其城三面阻水,楼堞之下,以汴、泗为池,独其南可通车马,而戏马台在焉。其高十仞,广袤百步,若用武之世,屯千人其上,聚檑木炮石,凡战守之具,以与城相表里,而积三年粮于城中,虽用十万人不易取也。”

原来是谊亭

徐州一城三面环山,只有西面有几百里的平川,且当地土地肥沃,易守难攻,同时他认为当地人:“其民皆长大,胆力绝人,喜为剽掠,小不适意,则有飞扬跋扈之心,非止为盗而已。”

正因为以上的这些原因,所以苏轼向皇帝建议应当在此增加驻军,以此来保卫首都的安全。余外,按照徐州当地文史专家的研究,东坡在徐州时还做过不少的贡献。但因东坡在人们的心目中更多的是他在文学上的贡献,而忽略了他也是一位为国筹谋的能吏。再加上他境遇不佳,在离开徐州后,除了短暂的时间外,大多数时段他都是在被贬中,使他无法展现自己的理政才能。

放鹤亭文保牌


当然东坡毕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不能整天的案牍劳形,他在工作之余结交了不少文士,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在徐州期间,他结识了多位当地名人,其中最为后世所知者乃是云龙山人张天骥。

张天骥是一位隐士,在东坡认识他之前少有人知,后来东坡为他写了篇《放鹤亭记》,致使其成为后世文人歌咏的人物。东坡的所为可与李太白的《赠汪伦》一诗相比拟,如果李白没有写过这首诗,估计千年以来没人知道历史上还有个汪伦。

放鹤亭是个独立的院落

放鹤亭是一处仿古院落


关于张天骥的情况,苏轼在《跋张希甫墓志》后中称:“余为徐州,始识张希甫父子。元年冬,李夫人病殁,徐人多言其贤,至于死生之际,无所留难。而天骥出其手书数十纸,记浮屠、道家语,笔迹雅健,不类妇人,而所书皆有条理。是时希甫年七十,辟谷道引,饮水百余日,甚瘠而不衰,目瞳子炯然。”

匾额


张希甫乃张天骥之父,东坡说他到徐州后与张氏父子均相识。元丰元年的冬天,张天骥的母亲李夫人病逝了。徐州有不少的人夸赞李夫人之贤,张天骥拿出其母写的一些书法作品给东坡看,东坡认为李夫人的书法笔力雅健,绝不像是妇人所写,可见张天骥有很好的家学。张希甫在晚年修炼首家的辟谷导引之术,其仅喝水不进食百十余日,虽然人很清瘦,但精神极佳。

张山人画像


张希甫的观念同样影响到儿子张天骥,张天骥一直独自修行,年过38岁尚未婚配,为此东坡曾劝过他。东坡在《闻公择过云龙张山人辄往从之公择有诗戏用其韵》一诗中写道:“山人乐此耳,寂寞谁侍侧。何当求好人,聊使治要襋。”但是张天骥修道之志坚定,他认为“不如学养生,一气服千息。”

东坡在徐州时间与张天骥多有交往,他在徐州期间所创作的诗文,除了《放鹤亭记》外还有七八篇标明是为张山人作,可见两人交往之密切。

东坡简介

东坡画像


张天骥究竟有什么本领让东坡这样青睐他,邵博在《邵氏闻见后录》中有如下记载:

或问东坡:“云龙山人张天骥者,一无知村夫耳。公为作《放鹤亭记》,以比古隐者;又遗以诗,有‘脱身声利中,道德自濯澡’,过矣。”东坡笑曰:“装铺席耳。”

侧旁的碑廊


有人认为张天骥其实就是一村夫,东坡在《放鹤亭记》中却把他写的像是一位古代的高隐之士,同时还夸赞张道德高尚,这种夸赞方式太过了。东坡闻言后笑着说,这只是装门面而已。

这段对话是否实有其事,其实很值得推敲,比如苏轼到徐州任上不久就去拜访过张天骥,而后他写了篇《过云龙山人张天骥》一诗,此诗的下半段为:

君家本冠盖,丝竹闹邻保。
脱身声利中,道德自濯澡。
躬耕抱羸疾,奉养百岁老。
诗书膏吻颊,菽水媚翁媪。
饥寒天随子,杞菊自撷笔。
慈孝董邵南,鸡狗相乳抱。
吾生如寄耳,归计失不早。
故山岂敢忘,但恐迫华皓。
从君学种秫,斗酒时相劳。

碑廊全景


以此可见,张天骥绝非村野之夫。如前所引,张天骥的母亲李夫人也很有修养,这在古代绝非普通人家。也许是张天骥太过达观的人生态度,让他没有留下什么作品,以至于让人们误解为他没什么学问。张天骥达观的人生态度令东坡很羡慕,他说自己恨不得跟随张天骥一同去隐居。东坡在杭州任职期间,张天骥还专程到杭州去看望他,临别之时,东坡写了首《次韵送张山人归彭城》。既然是次韵,说明张山人也会作诗,并且其作诗水平能入东坡法眼,所以他才会予以“次韵”。东坡在此诗中写道:

羡君飘荡一虚舟,来作钱塘十日游。
水洗禅心都眼净,山供诗笔总眉愁。
雪中乘兴真聊尔,春尽思归却罢休。
何日五湖从范蠡,种鱼万尾橘千头。

充满仇恨的砸碑之举

伤痕累累

张天骥在杭州住了十天,东坡陪他游山玩水,两人交流了不少看法,以至于又让东坡产生了人生如寄之感,他真想脱离仕宦,返回家乡尽享天伦之乐。这首诗也说明了张天骥乃是东坡颇为喜爱的朋友,故《邵氏闻见后录》中所载的那段话不是失实就是另有所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