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临渊草堂 2020-10-20

作为一名教师,从参加工作到退休,几十年得时间蹉跎,很多老师经历了青葱岁月的激情之后,便在专业上止步不前,周而复始的重复自己的工作,伟大却又有极大的无奈与不甘。

同样于我,工作17个年头,回顾以往,一样的迷茫,一样的彷徨,难不成再重复个20多年,想想都有点不可思议。

偶读俞正强老师的《低头找幸福》,俞老师说老师的专业成长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基本功阶段,教学设计阶段,互动交流阶段,师德浸润阶段(当然这四个阶段的划分只是说在某一个阶段的主要体现,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互相交融的情况)。

对于俞老师说的四个阶段,起初挺认同,但是细想又不知道俞老师为什么这么分,反正也就先这么着吧,不求甚解,自我安慰一下。

今日读王阳明的心学,思考之余,似乎又感通透,用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一下俞老师的四个阶段吧,或许已经偏离了俞老师的本意,只是结合自己认知的个人理解。

1、基本功阶段

这个阶段我想每位老师都会经历,新教师入职,开始上课,毫无经验可谈,此时上课凭的就是老师的基本功,教学设计基本靠参考,教学方法基本靠询问,教学常规靠慢慢理解。

这一阶段的老师,激情飞扬,青春,兴致勃勃。几年之后,有些老师激情消退,止步不前(甚至有部分老师就是停留在此,周而复始直至退休),有些老师通过自身努力反思或是师傅引领,开始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开始精进,尝试向教学设计阶段挺进。

支招:夯实基本功的同时,坚持反思自己的教学,坚持看一些有关教育类的书籍,补充理论知识,用自己的反思和理论向教学设计挺进。

教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2、教学设计阶段

到了这一阶段的老师会重新进入到非常迷茫的感觉,想要自己设计教学设计,但又不知道怎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教学设计,也就是想法很多,但是受到的打击也很大,总感觉怎么设计都是有问题的,而且每个给你指导的“专家”,他们的观点也往往不一样,甚至出现“冲突”的情况。于是除了沮丧就是迷茫,总感觉自己不适合干这个事情,若是放弃了,就回到第一阶段了,若是能够自己冲出牢笼,就会破茧成蝶,也是你想高一层次行进的关键。

这一阶段老师迷茫于到底什么叫做好课,好课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但是往往好课的标准千变万化,让人捉摸不透。这一点确实是困扰大众的一个难点,因为课的好坏是一种主观性的判断,与每个人的自我认知有关,这个专家说好,那个专家不一定就认可。

支招:用王阳明的办法就是致良知,在没有特定标准的前提下,你的唯一标准就是“良知”,在理论武装自身的前提下,你跟着良知走,只要是能帮助孩子们更好掌握知识的方式方法都是值得肯定的,只要是能让孩子们开心放松又能喜欢上课的方式都是优秀的,只要能为学生长远发展着想的设计理念都是正确的。持之以恒,一定有所,并且能让那个自己往高的层级挺进,初步拥有自己教育思想。

3、互动交流阶段

进入到整个阶段的老师,我想已经非常地了得了,已经能够做到教学设计自由,也有了自己的初步教育思想和理念,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慢慢地脱离教学设计的桎梏,可以把更多地经历放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开始有更多地时间关注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

4、师德浸润阶段

这一阶段我想都是一代教育家了,我原本一直无法理解俞老师在书中所说的这个阶段,他说有些老师一步一步走到这个阶段,有些老师甚至可以从第一阶段或者第二阶段直接跨越到这个阶段,对此我百思不得其解。

在最近的反思中,我在突然想到,自己的思维局限了,我们的老师分为两种:人师和经师,我们一直着眼于“经师”的角度,所以一直无法理解。但是从古至今,经师重要,人师更上一层楼,人师才是能够真正引领你的精神支柱,当然经师道达这一高度之后,也不单单是经师这么简单,已经是人师和经师的双重身份了。因此此阶段应该是已经成长为一代道德高尚的“圣人”(用王阳明的话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圣人并不是高不可攀)。

以上便是自身的理解结合俞正强老师的教师成长四个阶段的个人理解,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以期共同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