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减隔震技术见闻

 新用户82819396 2020-10-20

作者:顾乐明

由于日本的地震很多,所以防灾在日本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小i去年在日本学习期间,去考察了一些日本减隔震技术。一些见闻和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东京工业大学铃悬台校区 J2 J3栋

建筑主立面

一般隔震建筑都比较扁平,比如高烈度地区机场类的建筑。这两栋建筑是高层的基础隔震建筑,共20层,高度91.35m。隔震层位于地下室顶板以上,包含了16个橡胶隔震支座、14个金属阻尼器和2个油阻尼器。

隔震层模型

因为是高层建筑,在倾覆力矩下角部将出现拉力。这栋建筑在角部使用了能承受一定拉力的隔震支座。角部隔震支座比普通橡胶支座多了底部的限位螺栓,至多可以向上变形20mm。

角部隔震支座

隔震层以上的结构,采用了巨型框架支撑体系。支撑外露在墙体立面,小i觉得很有力学的美感。两栋楼分别只有16个和12个钢管混凝土柱,以尽可能确保单根柱下的压重。 

隔震沟和活动盖板

两栋建筑之间用水平支撑连在一起。支撑的作用未有明确资料,但小i认为这些支撑是耗能的,在地震时两栋相邻建筑变形不一致,这些支撑可以起到耗能作用。

▲建筑背面

这样的减震方式有专门的名词为“联结制震”,日本有些挨得比较近的高层采用了这样的减震方式。

晴海某三栋高层建筑

在靠近海边的东京晴海,有三栋高层在接近顶部位置采用了该种减震方式。由于晴海地区风非常大,应该也起到提高风荷载下楼层舒适度的作用。

▲连接两栋高层的减震装置

具体的设计内容就不展开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相关文献。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时,正好有人在对面楼拍下了阻尼器的工作画面。

东京工业大学铃悬台校区G3栋

这栋建筑采用的“芯柱-框架”的结构体系,芯柱结构相比普通BRB结构,各层的变形更加均匀。

抵抗水平力的原理如下图所示,墙体下部与基础铰接,两边是框架,墙体与框架之间通过剪切耗能阻尼器连接。在水平力作用下,墙体与框架之间发生集中剪切变形,并通过设置的阻尼器进行耗能。

水平作用下耗能示意图

G3栋结构示意图

G3栋共设置了6片底部铰接的剪力墙,剪力墙沿纵向施加预应力,底部铰节点如下图所示。V形支撑底部与基础通过齿状卡槽连接,以传递剪力同时保证转动能力。

剪力墙底部节点

剪力墙与周边框架柱之间的通过钢板连接,但真正的阻尼器是每隔一定间距设置的。

剪切阻尼器

在首层的通道边上,放有做完实验后变形的阻尼器,分别是不同间距加劲肋情况下的剪切阻尼器。有机会到现场的读者可以去看看。

不同参数下剪切阻尼器试验后的变形

在剪力墙体的背面,每一层都有一个水平桁架连接剪力墙和楼层。桁架类似于大的抗剪键,起到在剪力墙和框架之间传递水平力的作用,同时确保剪力墙的平面外稳定。

水平桁架

对这个体系或建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曲哲博士的论文,见参考文献[3]。

与一位日本的结构工程师讨论为什么该种结构体系没有被推广,他觉得是因为比较占用空间,所以用的不多。小i觉得空间的占用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可能是立面的处理上。由于剪力墙与下部是铰接的,基本上就只能放在外侧,若干片墙体放在外侧,基本上立面就围绕着墙体来设计了。

比如G3栋在剪力墙上刻了名人的话,一下子感觉高级很多。小i作为理工直男觉得非常酷。但涩谷的商业街可能需要的是更精致的幕墙,来吸引处于消费力顶端的女性。

剪力墙上刻着的名人名句

东京工业大学大冈山校区 地球生命研究所

建筑三维模型

这是一栋三层建筑,矩形平面,面积比较大。首层布置有几片剪力墙,东、西各有两个楼梯间,形成半开放的筒体。楼梯间的剪力墙与楼板脱开,仅通过2、3层的平面内BRB和油阻尼器与框架相连。

结构布置三维示意图

二层以上,主要的结构是框架,整体刚度比较弱。核心筒剪力墙相对来说刚度很大。地震时核心筒和框架之间有位移差,从而压缩、拉伸BRB,使其耗能。

BRB布置示意图

BRB布置实景照片

通过框架间的支撑进行耗能比较有限,因为框架的变形是有限的。当框架变形很大时,支撑可以耗能较多,但同时框架也有一定的破坏了。

而以上这个例子人为创造了一个集中变形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布置耗能构件,可以避免耗能(或变形)对结构造成不利的影响。其实很多其他方式也是如此:比如隔震,也是人为创造了一个变形很大的层,在这个层里面进行耗能。比如芯柱-框架结构也是通过剪力墙和框架之间的变形差进行耗能。

对这个建筑再说两点其他的内容。一是它的剪力墙是没有上下对齐的。小i觉得日本工程师把剪力墙当支撑用,特别是层数不高时,剪力墙不对齐也不觉得有问题。

二是混凝土次梁并没有连到主梁上,而是在快到主梁的地方断开了。简支次梁根部剪力最大,但是弯矩最小。所以,只要保证根部剪力够就行了。对于比较长的次梁,设计师在其根部把板加厚了。

建筑次梁的布置

知粋馆

知粋馆照片

知粋馆由日本构造计划研究所设计,总共三层,质量有明显偏心。是一栋试验性的三维隔震建筑。一般隔震建筑竖向是不隔震的,这栋建筑可以竖向隔震。

隔震层由8组可竖向隔震的隔震支座组成,并配有一定数量的水平阻尼器。

知粋馆示隔震支座布置

小i跟着一个同济的考察团一起进入隔震层参观了一下,隔震支座是这样一个装置,如下图所示:最上面还是普通的橡胶隔震垫,负责水平变形。隔震垫搁置在钢转换架(红色)上,转换架下方有若干气枕(蓝色筒体)支撑,地震时竖向变形主要发生在在气枕上部的橡胶段(黑色)。显然气枕无法承担足够的水平力,因此,又设置了限位钢柱(银色),限位钢柱与转换架之间有微小间隙,仅限制转换架的水平变形,不限制竖向变形。

角部的隔震支座

除了以上这些,还需要解决竖向隔震情况下,各气枕出力一致性的问题。即需要保证房屋是整体竖向振动,而不会发生倾覆。

这是通过在角部的转换架下部增设油压装置(黄色)实现的。油压装置分为上下两仓,对角线上的两个油压装置,通过油管将自身的下缸与对角线的上缸相连,这样可以保证即使支座上部的荷载是不同的,但这些支座的变形是一样的。这样上面的房子也就不会倾斜了。

油压控制原理

这项技术的应用场景是针对竖向隔震要求特别高的建筑,比如博物馆、数据中心、核反应堆等。这个项目建成后经历了3.11东日本大地震,数据显示,竖向加速度可以减少1/3。

感谢构造计划研究所焦凝提供关于三维隔震技术的讲解。

更多内容,可以进入他们公司官网查看。https://struc./works/

清水建設技術研究所 安全安震館

这是一个试验性的顶部隔震结构,建在日本清水建设株式会社技术研究所的门口。

安震馆照片

建筑功能层的结构通过拉锁挂在一个钢转换架上,转换架通过一个隔震装置搁置在中心混凝土筒体上。

安震馆剖面示意图

隔震装置由一个两面内凹的钢构件组成,上下都放置有隔震垫。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核心筒接近地面运动,但转换架及其所吊挂的结构就像浮在水面上一样,基本不受影响。

安震馆顶部节点照片

小结

日本由于地震实在是频发,应该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经费进行防灾研究,减隔震的确很先进。这次介绍的几个案例都比较特殊,供大家参考,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阅相关文献深入学习。

参考资料:

1.    东京工业大学suzukakedai校区J2栋 入口展示厅展板

2.    連結型アクテイブ制振裝置の開発と高層3棟ヘの適用

3.  Pin-supported Walls for Enhancing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Building Structures.  Zhe Qu, Akira Wada, Shojiro Motoyui, Hiroyasu Sakata, and Shoichi Kishiki,2012.

4.    コア壁と柔架構を制振部材で連結した低層建物の構造設計 竹内徹 等 2016

5.    https:///sfs21/

6.    https:///engineer/mono/guide/001/011.html

服务与合作

我们很高兴与建筑师合作,提供结构咨询和设计服务。如有兴趣,请联系下方小i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