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寿木”

 zqbxi 2020-10-20

“灵寿木”考

灵寿以灵寿木得名,所以对灵寿木的好奇由来已久。但是灵寿木到底是哪一种树木?有人说是六道木;也有人说是另有其树,并且附上了一张照片;还有一说已经绝迹。因以前从未实地去考察鉴别,所以徒增疑惑,不得其解。

今年清明前后,两次登临五岳寨和驼梁,在向导的指引下,采得六道木数根。回来拿实物与文献相比较。确认六道木就是灵寿木无疑。理由有三:

一、六道木,俗称六道木。属于木本植物落叶灌木类忍冬科。落叶灌木,高达3m,其杆有结,每结自成纹路,纹路竖行,均为六道,具六道木棱,故名。木材坚硬,抗弯强度大,弹性好,木质坚韧,木面光滑细密,且不易折。强力折之,斜茬似刀,锋利如刃。木材色黄褐,手感光滑,握之不冷不热,提之不轻不重,坚韧如铁,弹力如藤,为众多人所喜爱。中国产六道木(A.biflora)和南方六道木(A.dielsii)均为制手杖的知名木。

灵寿木也是做手杖的名木。《汉书·孔光传》:“赐太师灵寿杖。” 颜师古注:“木似竹,有枝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治也。” “木似竹,有枝节”说明灵寿木和竹子相似,是丛生的,而且枝杆上有“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说明灵寿木长度不会超过八、九尺,直径不超过三、四寸。这证明灵寿木不是一般的树,而是一种丛生灌木,只有灌木才不会长成大树。“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治也”证明灵寿木做拐杖不需要太多的削治加工,稍做处理就可以做成拐杖并且符合当时的礼制。

一根六道木9至13节就能正好做成一根长短合适,粗细应手的拐杖,与中国传统吉利数字“9”和“13”相符。

2, 灵寿木记载看有以下解释:

椐jū 1.木名。即灵寿木。椐,樻也。从木,居声。――《说文》其柽其椐。――《诗·大雅·皇矣》

虢山,其下多桐椐。――《山海经·北山经》。注:“樻木肿节,中杖。”椐,木名。肿节,可为杖。――《集韵》

这些文献记载表明:灵寿木树杆有有肿节,可以做拐杖。可能古人就因为其上有节,符合某种意义,并且做拐杖手感好,美观且坚韧耐用。所以成为古代皇帝赏赐王公勋略一种珍贵物品。

3,六道木横切面年轮因树干周身有六道凹漕而呈梅花状,也与传统中的灵寿木特征吻合。六道木枝叶婉垂,树姿婆娑,花美丽,萼裂片特异,叶、花可入药。可丛植于草地边、建筑物旁,或列植于路旁作为花篱。

灵寿木也能种植,如:

唐柳宗元的《植灵寿木》诗

白华照寒水,怡我适野情。前趋问长老,重复欣嘉名。

蹇连易衰朽,方刚谢经营。敢期齿杖赐,聊且移孤茎。

丛萼中竞秀,分房外舒英。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

循玩足忘疲,稍觉步武轻。安能事翦伐,持用资徒行。

五岳寨六道木

六道木做成的拐杖:

加工特别容易,只需要根据长度和弯度截取合适的一截。稍微火沤纠正一下下,再褪去树皮就做成了。


图中的“灵寿木”无一处与传统记载相符:既无节,树高也远远超过八九尺。要做成拐杖需要大费周折,不是记载中所说的: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治也。

灵寿到底还有没有灵寿木

“灵寿”之名,春秋时就已经出现,初有灵寿木,再有灵寿邑,后有灵寿县。灵寿县,始置于西汉初。战国之前的灵寿邑,只有记载,但不知所在,也不知是哪家的邑。后来中山复国,迁都于灵寿,通过考古让我们看到了中山国时期的灵寿邑。唯有灵寿木让历代灵寿人牵肠挂肚:作为县名来源的灵寿木到底什么样?灵寿县到底还有没有灵寿木?

史书最早记载灵寿和灵寿木是战国至汉初的《山海经.海内经》:“灵寿实华,草木所聚”。注曰:“灵寿,木命也,似竹,有枝节”。《汉书》颜师古注:“木似竹,有枝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制也”。金元刘志渊《踏莎行·灵寿杖》:“灵寿一枝,瘦同鹤胫。肌轻体赤幽人称。”这三段注解和诗赞基本说明了灵寿木的特征:(1)灵寿木像竹子,有枝节。(2)灵寿木长不过八九尺,粗围三四寸。(3)灵寿木质地坚硬但很轻巧,皮为红色。(4)灵寿木一端呈弯曲状,不削不烤自然就是拐杖样。

关于对灵寿木的记载,多以皇帝赐年老勋戚大臣灵寿杖,以示尊崇。《汉书·孔光传》记载:汉平帝的太师,孔子十四世孙孔光,对王莽“愈恐,固称疾辞位。太后诏准,赐太师灵寿杖。”《东观汉记·卷十七》云:“黄香为尚书郎,以香父尚在,赐卧几、灵寿杖。”《旧唐书·李靖列传》载,唐贞观九年,李靖“以足疾上表乞骸骨”,唐太宗不允,“赐靖灵寿杖,助足疾也。”历代诗人对灵寿杖多有吟咏,东汉李尤有《灵寿杖铭》:“亭亭奇干,实曰寿灵。甘泉润根,清露流茎。乃制为杖,扶危定倾。既凭其实,亦贵其名。”曹魏“建安七子”杰出代表王粲《灵寿杖颂》:“兹杖灵木,以介眉寿。奇干贞正,不待矫揉。据贞斯直,杖之爰茂。”唐姚合《竹里径》诗亦记:“纱巾灵寿杖,行乐复相知。”从灵寿杖与皇帝赏赐有关和历史名人的称赞看,灵寿杖是手杖的极品,拥有者自然非富即贵。

关于灵寿木的产地,史载除灵寿县外,还有多个版本。宋末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灵寿杖》记载:“灵寿杖出西域,自黄河随流而出,不知为何木?其轻如竹,而性极坚韧。”这是西域说。明李东阳著有《灵寿杖歌》,其歌云:“吾闻武当之山,四万二千丈,半在云根半天上。不知三十六宫,何处称绝奇?产出灵株非一状……见之羡者不容口,锡以嘉名曰灵寿。”这是武当说。柳宗元贬永州时曾作五言古诗《植灵寿木》,诗云:“白华照寒水,怡我适野情……敢期齿杖赐,聊且移孤茎……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安能事翦伐,持用资徒行。”宋朱翌《以灵寿杖寄汪内翰》“一枝灵木坚多节,千里逢人寄永州”。这是永州说。宋黄庭坚《以天坛灵寿杖送莘老》:“王屋千霜老紫藤,扶公休沐对亲朋。异时驷马安车去,拄到天坛愿力能。”这是王屋山说。最多的还是郴县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耒水篇》记载:郴县“西南万岁山,山有石室,室中有钟乳,山上悉生灵寿木,溪下即千秋水也。水侧民居,号万岁村。”《郡国志》:“万岁山,有灵寿木可为杖,汉平帝尝以赐孔光。唐天宝六年改为灵寿山,因所产也。”《万历郴州志》记“万岁山”后附有《练亨父记略》:“灵寿峰距郴城南十有五里,其土丰肉带砂石。灵木丛薄茂密,其材干条枝坚韧,其节目参差磊砢,故幽人道家斧其髦而杖焉。间收其良则宝藏之,百金之不易也。”这说明,灵寿木并不是灵寿县所独有,也说明了灵寿木的金贵。

既然不是灵寿独有,那么其他地方的灵寿木现在是否还有?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宋末周密《癸辛杂识》所提到的新疆(西域),明李东阳所提到的武当山,宋柳宗元和朱翌提到的湖南永州,都已没有灵寿木的后续记载。明万历《郴州志》载,“今灵寿木已绝产矣”,说明郴县的灵寿木在明朝已经绝迹。难得的是在网上竟看到了一篇《王屋山紫藤灵寿杖》的文章,但手杖用材却是龙赤木、雀梅、六道木等,没有注明是灵寿木。倒是在网上真真看到了一张清灵寿木拐杖的图片,是香港苏富比拍卖有限公司在2010年拍卖的清代产品,估价为30-40万港币,杖上刻有“灵寿杖”十六字题诗,记述木杖制作,并署《八十六翁如云》款(见下图)。这是目前所见的唯一一张刻有“灵寿杖”的拐杖,但从图片上的样式看,杖杆上没有明显的枝节痕迹,并不符合古时传说中的灵寿木。还有一篇号称灵寿木的明清藏品的文章,但所说的灵寿木却是椐木,而古代的椐木同榉木,产于南方,也没有枝节的痕迹。因此,真正的灵寿木到底什么样,还真没有确切的答案。

按照清代《正定府志》灵寿篇,“按县今无此木,意战国时有之,因以地名”。说明在清代的时候,灵寿县就已经没有灵寿木了。但1992年的县志作者却怀疑南营油盆的一种灌木可能就是灵寿木,近年来一些灵寿学者却认为六道木就是灵寿木。那么六道木到底是不是灵寿木呢?

根据本人搜集的以上资料,愚以为,六道木绝对不是传说中的灵寿木。从形状上看,六道木虽有枝节,但却没有天然弯曲的头根,与“自然合杖”有差异。特别是六道木有明显的六道沟,而各种史书和诗文却没有六道沟的描述。从木质来看,六道木质地坚硬,但质量也沉重,外表也不是红色,不符合“肌轻体赤”的特征。从记载来看,除了王屋山那篇文章提到了六道木外,其他几个史载原产地现在都没有把六道木当做灵寿木。特别是作为以此木为名的灵寿县,在战国以后的各个时期,县志上均没有灵寿木的记载,这不是灵寿历代官员的疏忽,反而却说明灵寿木在千年之前就已经绝迹了。而六道木在灵寿一直存在,如果真是灵寿木的话,清代的《正定府志》就不会说“按县今无此木”了。从价值上来说,传说中的灵寿杖大部分都是皇帝赐给老臣的,也有达官贵人送给友人的,谁人得到灵寿木都是无尚荣光,灵寿木应该是一种比金丝楠木、海南黄花梨更加珍贵稀少的木材。而六道木是辽宁、河北、北京、内蒙、山西、河南等省海拔1000米以上的深山区普遍生长的一种灌木,根本不存在珍贵稀少的问题。

也正因为灵寿木的珍稀,官家平民人人争相采之用之,才铸就了它像现代海南黄花梨一样的命运,人类认识它不久就销声匿迹了,只留下“灵寿木”一个珍贵而又虚幻的名字。正所谓:“千古难觅灵寿木,只剩灵寿空悠悠。珍奇富贵何处去,灵寿百姓心中留。”

“灵寿木”永远是灵寿人的骄傲!

河北省灵寿县

因古代产灵寿木得名,中山国曾在此建都。


灵寿县隶属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位于河北省中西部,西依太行山,东临大平原。土地面积为1069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3万。

一、历史沿革

战国时的中山国国都灵寿

1、春秋、战国时灵寿为中山国都城。西汉置县,属常山郡,治今灵寿西北故城。

2、西晋徙今治。北周于县置蒲吾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恒州,义宁元年(617年)置燕州治此。

3、唐武德四年(621年)废燕州后历属井州、恒州、常山郡、镇州、真定府。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省入行唐县,八年复置,仍属真定府。

4、元属真定路。明属真定府。清属正定府。

5、1914年属保定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1938年属晋察冀边区。

6、1949年属石家庄专区。1958年并入正定县,1962年复置。1968年属石家庄地区。1993年划归石家庄市。

二、县名来历

古代因县内产灵寿木而得其名。

灵寿木是做手杖的名木。《汉书·孔光传》:“赐太师灵寿杖。” 颜师古注:“木似竹,有枝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治也。”

《山海经》载,灵寿木为远古一种奇树,似木类竹,长有枝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顶端自曲,自然合杖制,不用加工即可做杖之用。老者以此杖助步,竟能敏思捷行(灵)、祛病延寿(寿),因名“灵寿木”。

既然灵寿杖往往与皇帝赏赐有关,拥有者自然非富即贵,是手杖的极品。历代诗人对灵寿杖多有吟咏,东汉李尤有《灵寿杖铭》:“亭亭奇干,实曰寿灵。甘泉润根,清露流茎。乃制为杖,扶危定倾。既凭其实,亦贵其名。”曹魏“建安七子”杰出代表王粲《灵寿杖颂》云:“兹杖灵木,以介眉寿。奇干贞正,不待矫揉。据贞斯直,杖之爰茂。”唐姚合《竹里径》诗亦记:“纱巾灵寿杖,行乐复相知。”金元刘志渊《踏莎行·灵寿杖》:“灵寿一枝,瘦同鹤胫。肌轻体赤幽人称。住行坐卧不相离,穿云过水常随定。 豁散迷津,指回斜径。扶危助险通神圣。依时搅拨虎龙争,尖挑日月乾坤莹。”

湖南郴州古时也产灵寿木,但唐朝时已绝产。《万历郴州志·卷六·山》记:万岁山,有灵寿木可为杖,唐天宝六年改为灵寿山,因所产也。今灵寿木已绝产矣。”清代《正定府志》灵寿篇,“按县今无此木,意战国时有之,因以地名”。

《尔雅·释木》:“椐,樻”。晋郭璞《尔雅注》:“肿节可以为杖。”晋陆机注云:“节中肿,似扶老,即灵寿是也。今人以为马鞭及杖。”清郝懿行《尔雅义疏》:“《汉书·孔光传》云:‘赐太师灵寿杖。’孟康注:‘扶老杖也’”显然,将椐木认定为灵寿木的主流说法都是后人的注疏,而今人对灵寿木的解释更是五花八门,难于叫人信服。

灵寿木到底为何木?原产于何地?从古至今都是一个谜团。

三、风景名胜

1、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太行山东麓,位于河北省灵寿县西北部深山区,因五座山峰并列耸立,且有各岳之特点而得名。

2、横山湖景区。横山湖位于河北省灵寿县西北部山区边缘,是国家大二型水库,库容量2.43亿立方米,常年水面1.6万亩,是我省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又一大型山水自然风景区。

3、灵寿傅氏牌坊,又名透雕石牌楼,建于公元1641年(明崇祯14年),为明思宗朱由检为了表彰当朝兵部左侍郎傅永淳的功绩,赐封其祖孙三代“三世如其官”而敕建的,故牌坊中间书刻“三世中枢”四字,1954年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4、幽居寺遗址。幽居寺遗址位于灵寿县寨头乡沙子洞村,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北齐天保七年,是北齐赵郡王高睿为其亡父、母、兄、妻及自身功德所修。

5、秋山原生态自然风景区。秋山原生态自然风景区位于河北省灵寿县境内,秋山原生态自然风景区资源优势鲜明,山青、林绿、石奇、水碧、夏凉、秋花、冬雪、冰瀑,以森林生态和地址形态为依托,呈现奇、险、凉、野、幽的原始生态环境。

6、三梦山风景区。位于石家庄灵寿县岔头镇瓦房台村,景区面积达3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0%,三梦山主峰海拔1248米,树种以人造油松为主,也是河北省境内一处保存较完好的人造油松林。除此之外,核心景区还有奇寨飞雨寨、112米高大石佛等。

四、著名人物

1、乐毅,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2、曹彬(931—999),北宋开国名将,字国华,真定灵寿人,以败契丹、北汉功,任任枢密使。

3、傅永淳:(1586-1667年),字惺涵,号熙宇,明朝官员。历任山西芮城县知县、太仆寺少卿、太常寺卿、兵部左侍郎、吏部尚书等职。

4、傅维鳞:原名维桢,字掌雷,号歉斋。傅永淳之长子。清朝官员。历任左春坊左中允、山东东昌兵备道、大理寺少卿、太仆寺卿、通政使、都察院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等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