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零基础学六爻排盘断卦

 事事平心 2020-10-20

六爻是中国传统占卜方法之大宗,相对于其它如紫微命盘、八字四柱、奇门遁甲等,六爻断卦简洁明了,断事奇准,深为广大易学爱好者所喜欢。许多六爻爱好者或尚未入门,或只是好奇,也想试着用六爻为自己断卦,只是不知如何下手。今天就为大家讲述一下如何自己起卦,排盘及简单断卦的过程。当然会了这些,不代表你就已经了解了整个解卦过程或者能够准确无误的断准一个卦,这只是六爻爱好者入门学习的一个起步,希望可以引起六爻爱好者更浓厚的兴趣,藉此更深入的了解学习这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先说起卦:最经典的起卦方式为铜钱起卦法。其它诸如报数起卦、时间起卦等那是梅花易数的范围,断卦方法也不一样,这里不涉及。订阅号:红阳遁甲法术。
一:六爻起卦方法
铜钱起卦法
首先准备三个古铜钱,以乾隆通宝为最好,灵气最足。有人说找不到古铜钱怎么办?简单,跳过这一段,看下一节的硬币起卦法。
标有乾隆通宝的一面叫字面,另一面叫背面,写了满文符号。

起卦前须静心、敛神。将三个铜钱合于掌心十数秒左右,心中默念想要求测的事情,比如我这段感情(婚姻)会如何发展?我这次生意能不能做成?我今年考得上大学不?
注意:意念中不要预设结局,比如保佑我一定成功之类,以免人为扰乱信息的注入。
然后将三个铜钱在手心晃动,不要卡在指缝里,让铜钱摇动起来,再撒在桌面上,铜钱停顿下来以后,根据三个铜钱的排列组合记录下来。一次记录为一爻,一共要丢六次铜钱,这才能形成一个卦所需要的六个爻。
注意:铜钱撒出去之后,不要人为干涉铜钱的滚动,即使铜钱从桌面上滚落也不要阻挡,等铜钱滚落静止下来之后再看是哪一面即可。
三个铜钱的排列方式一共有四种:少阳、少阴、老阳、老阴。
其中少阳,少阴是静爻。在卦中不变。老阳,老阴是动爻。

起卦记录方式:第一次记成初爻,记在最底下。依此类推,最后一次摇卦记成第六爻,排在一个卦的最上面。
注意:千万不要把顺序搞反,这是初学者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这样一个六爻卦就起好了。
接下来说说硬币起卦法。
铜钱不好钱,硬币到处都是,别说你找不到。找三个五毛或一块的硬币就可以用来起卦。大量实践证明,硬币起卦法一样很灵,信息也很准确。
借用网上的五毛图(一元硬币以此类推):

按铜钱起卦法进行摇卦记录。
二:六爻排盘方法
现在的手机排盘软件很多,使用非常方便,选择一个六爻排盘软件,起卦方式里的“手工指定”,然后根据你记录的六次结果,从最下面的第一爻开始,依次输入电脑。第1次的在初爻最下面,最后一次第六次在在最上面叫六爻。这样就能软件排盘了。订阅号:红阳遁甲法术。
排好的六爻卦盘大致如下:

三:简单六爻断卦方法
1.周易爻辞断卦法
每个卦都有一句断语,叫做“卦辞”,每个爻也都有一句,叫做“爻辞”。比如“潜龙勿用”、“飞龙在天”、“亢龙有悔”是乾卦初爻、五爻和上爻的爻辞。后人对这些卦辞爻辞还有诸多解释。比如耳熟能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解释乾坤两卦的卦辞。这些断语会告诉你你问的事情应该怎么决断。
其断卦方法为:
如果没有爻变的卦,查看本卦卦辞及卦象判断;
如果有一个爻变的卦,先看本卦变爻爻辞,接着综合看本卦与变卦的变化之象,参看本卦卦辞和卦象。
如果两爻动的卦,看本卦的两个爻辞,但以在上者为主,当然还应综合看本卦变卦卦辞。
如果多爻动的卦,主要是综合本卦卦辞和变卦卦辞,并详细分析本卦和变卦之卦象,再综合卦象、卦辞来判断。
这种断卦方法相当考验你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2.《易林》断卦法
《易林》是汉代焦延寿所作,他是京房的老师,《易林》断卦的主要方法是,起卦得到“某卦之某卦”,然后就查《易林》相应的卦,可以得到一首四句签诗,再根据签诗来解释、预测所求之事。《易林》将64卦及其64变卦共4096种预测结果,都用一首诗表述。所以比较简单。

3.梅花易数断卦法
宋代邵雍在《梅花易数》中提出了一种简便的断卦方法,要点是:成卦后,先看周易爻辞,以断吉凶;次看卦之“体”“用”,以论五行生克;判断吉凶外,进一步预测应验时间。具体比较方法灵活,占断灵活,并且可以借用外应。
因梅花易数占断法与六爻纳甲占断法路数不同,原则上以梅花易数方式起的卦按梅花易数断法断,以金钱摇卦起的卦按纳甲之法占断。所以不建议用此种断卦法。
前面已经说了,以上三种简单断卦方法,,不代表能够准确无误的断准一个卦,只能作为最基本的一个参考而已。作为六爻爱好者入门学习的一个起步,希望可以引起六爻爱好者更浓厚的兴趣,藉此更深入的了解学习这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