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生无路可走,290万人勇挤「考研」独木桥

 昵称72020678 2020-10-20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的考研人数238万,录取人数为76.25万;2019年我国的考研人数290万,预计录取人数将达到80多万。2018年的报录比2.8,相当于考研的录取率为32%。2018年,高考人数975万,取录人数790.99万,高考录取率81.13%;2019年,教育部预计高考人数将超过千万。在本科与专科的录取比例上,2018年普通本科招生422.16万,普通专科招生368.83万,高考普通本科录取率为43.3%。考研的主体人群是本科毕业生,因此与当年的高考相比,考研的难度已经远远超越高考时考上本科的难度了。再加上考研是先选学校和专业,再进行考试,很多人即使总分考的很高,目标院校落选后,被其他学校录取的希望也十分渺茫,因此考研是一个风险极大的事情。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考研的新闻,请点击原文《今年的考研大军里,倒下了至少200万人》。想要了解看懂评论作家是如何解读的,请看下文。

开治中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看懂经济评论作家

在传统精神分析里有一个说法,人们追求功名利禄,追求社会地位,实际是在追求更高的交配权。当然,这里针对的是男性而言。因为人内在性驱力的推动下,努力学习,工作,不断往上爬。而参加考研仅仅是性驱力升华后外化的一种形式。

但是,在当今社会上,似乎这种说法已经不能很好的解释这类现象了。你仅能够看到一小部分人符合前面的理论假设。相反,一些大学生是在逃避社会竞争,享受安乐的象牙塔生活,甚至成为了“无欲无求”的佛系青年。

所以,又有心理学理论认为,这个反应了人对于困难、压力和焦虑的常见几种应对姿态:逃避机制、自骗机制、代替机制、建设机制和攻击机制。希望了解更多相关内容的朋友可以搜索这几种心理机制,并尝试将当下的考研人心理与之对号入座。

黄文伟

《一句话理解法律:学法律就这么简单》作者,看懂经济评论作家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柯林斯在《文凭社会》指出,人们不厌其烦地去考试获得文凭,最终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获得一份闲职工作。因为独生子太多,人们普遍希望下一代有一份安稳的工作,而不是那些具有挑战性的职业。于是,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研究生毕业后待遇不见得高但考研却异常热。虽然收益不高,但是,得益于经济快速成长积累了一些财富的父母一代有足够资金支持独生子女的下一代去追求一份闲职工作。

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先人智慧经常不能解决未来的事情,虚拟世界的智慧经常不能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尽管文凭有意义,但是,社会进步主要还是靠真实世界中的不断试错,靠那些能给他人带来实际财富的人。从这意义上看,当今的文凭过热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人们当然可以继续追求文凭,但从整个社会的制度设计看,不应该将社会的总时间过多地花在学校里,有必要压缩学制了,硕士三年博士再三年太浪费时间。中国历史上出现发展停滞与当时社会精英花太多时间读四书五经有很大关系,今天会不会又到了一个转折点?

严伟

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生导师、广西审计学会常任理事,看懂经济评论作家

2019年,考研尘埃落定,淘汰约200万人,很惨烈,更必然。

一是‘’二战‘’,‘’三战‘’的存量增加,名校情结及未来期望。

二是推免生新增量很大,研究的精力和能力相对好,高校倾向优质生源。三是高校各层次扩招,新建校不断加入,本科生更多。四是社会竞争激烈,高学历相对有比较优势。当然考生不断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这几条,曾经也有考生回落的几年,一是留学潮导致生源流失,2015年出国留学人数突破50万。二是教育部对研究生结构进行了调制,当时处于政策适应期。

三是第一批90年后的学生独立自主,不从众,部分选择不考研。四是国家政策驱动,大学生就业,创业屡刷新高。目前,中国高校不断扩招,但考研的需求增长更快,中国不是人才太多,而是人才太少。职业教育改革在即,职业大学也开始试点,如果没有合理通道,将会有更多生源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在未来虽没有本科生一样普及,但会出现普遍现象。

张纯厚

延安大学政治研究所所长,看懂经济评论作家

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是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进而向普及化迈进的必然现象。然而,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相联系的终身教育、实用教育和普及教育等观念和社会风气却迟迟未能形成。

取消大学入学年龄限制,却没有取消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年龄限制。社会上对于终身教育和回炉学习仍然持庸俗态度,人过三十不学艺的旧观念,现在实际上转变成了人过五十不学艺。老人上本科仍然是奇闻趣事,国外境外老人读博士的事情,在中国大陆仍然是不被允许的。

另一方面,将硕士生看作纯学术培养也是限制研究生教育适应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目前,虽然有所谓非学术型硕士生类型,但其学习内容仍然与学术型雷同。在西方,技能性硕士生就是技工,去工厂做技能性工作。适应产业急需,十分热门。研究生的培养,欢迎跨学科报名,但必须补修新的专业所要求的课程。这种实用性学习在技能性硕士培养方面,特别突出,体现热蒸现卖。

比如,学文科的、学力学的,都可以通过补习专业课,学习技能性硕士,不做论文,一年半毕业。然后,很快在企业找到工作。一些找不到工作的硕士、博士也改学热门技能性硕士,在工厂,不仅可以很快找到工作,而且,还会因经历和学习背景得到比没有双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得到更高工资,并以其跨学科背景得到重用。

希望中国的教育决策者大胆借鉴西方经验,大力推进学术和实用并举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适应企业和社会对于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在培养方式上,可以尝试取消入学考试,实行宽进严出,特别是,高级技工的培养,通过补习专业课程,鼓励长线专业学生向短线方向转学,找不到适合原来专业工作岗位的硕士、博士,可以学习技能性硕士课程,从事企业紧缺的技能性工作。取消研究生入学考试,可以大力推进终身学习、回炉学习,特别是大力推进企业、社会急需的技能性人才的短平快培养。

欧阳国仁

文化教育专家,研学旅行专家,看懂经济评论作家

从考生来讲,考研究竟是为了从事科研工作,还是为了更好地就业?从高校来讲,选拔和培养研究生,到底是为国家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还是为了考生更好的就业?现实中,考生的报考动机和高校的招生目的,存在很大的差异。

科学研究实际上是个苦差事。虽然没有经过深入调研,但可以估计,愿意从事科学研究或研究生毕业后有能力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是极少数,绝大多数考生只是想凭此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从高校来讲,主要想选拔一些具有科研能力的人才,从专业角度来讲,具有专业基础和研究基础的学生更容易培养,也更有利于成果,所以很多高校“就近选拔”也更为一种必须。

从用人单位来讲,虽然从理论上讲,研究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其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更强一些,结果却不尽人意,让很多用人单位很失望。如今本科生太多了,无奈之下,只能提高学历层次,可是提高学历层次后,招来的人却没有想象的那样好用,于是又强调第一学历非211、985院校不要,甚至有的用人单位开始强调高考的分数。

2019年考研人数和落榜人数创新高,表面上是应届生、往届生逐年积累而成的,实际上是选拔培养机制和用人机制不合理带来的一种累加效应,我们教育部门、高等院校和人事单位应该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潘先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看懂经济评论作家

相对前些年,考研虽然一直在持续“升温”,但似乎除了正常报道,并没有出现过多的“不正常”新闻,今年则比较“火”,陆续有各种负面新闻被曝出,从考试命题出错、发错试卷到考生分数被改动等等,宛若连续剧不断刷新人们对考研的认知,直到近期官方公布了考录数据,2019考研“大片”才终于落下帷幕。

官方数据显示,今年考研人数达到290万,录取80余万,大约有200万人出局,真是“小家欢乐大家愁”。作为高层次人才选拔的考试,有人考上,有人落榜其实都很正常,但如此高的考录比和曝出那么多的“事故”都说明考研多少有些“走火入魔”了,其中的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数据显示,考研人数在2016年经过大幅下滑后,五年内又大幅上升,增加了125万人,招生量也在不断扩大,这种现象折射出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窘境,其实很多考生是因为就业不理想而加入了考研大军。这些学生选择继续考研,在很大程度上是回避就业的尴尬,考研不过是就业的“避风港”。一个很有意味的现象是,每年在国家线公布后,很多上线考生一志愿不能录取,有的连复试的机会都没有,这时他们通过调剂系统蜂拥到各个接受调剂的学校,希望捞取最后的救命稻草,甚至并非所考专业都可以接受,在同情之余也不禁想问:他们真是为了深造吗?这样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能培养出高水平人才吗?

戴显天

看懂经济评论作家

作为考过研的人,我说一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感受吧。从我了解的学生考研动机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通过考研,提高学历,从而找到更好的工作可能是第一位的,真正致力于学术研究的,我当年身边的大学同学和研究生同学其实都不多。

其次,认为自己本科学校太差,想通过考研翻身的人,也不在少数。有许多人高考考砸了,或者没有考到理想的学校,他们就会通过考研进入一所自己的目标院校。

再次,真的想做研究而去考研的人,当然也有一些,这类学生通常表现为会去报考硕博连读,或者硕士毕业再去考博士。但是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我身边的研究生同学最后去读博的,真的是屈指可数。大多数研究生同学读研时都在考证书、实习或者赚钱,即便有帮老师做课题的,很大程度是为了赚取生活费,或者简历好看点。

第四,家里条件比较好,为了逃避工作,或者想多玩几年去考研的人,也是相当一部分人的想法。但是我从了解的情况来看,抱着这种心态去考研的人,最后基本上都没有考上。

第五,为了自己对象去考研。现在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随着考研人数的增加,有对象的人,TA的对象也跟着去考研的情况,也是一部分去去考研的重要原因。

原因很多,凡此种种,不再一一列举。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可能是好事,但也未必是好事。如果是为了提升自己,那么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肯定是好的。但是花了两年、三年时间去读研,结果不仅在研究能力上没有提高,只是多读了个“大五、大六、大七”,那么不仅对国家教育资源是种浪费,对个人时间也是极大的浪费。

从我个人的看法来说,即便你考上研以后也没有去做研究,但是至少在研究生阶段,能对一些问题有所钻研,能掌握一定的研究能力,这对于以后的工作也是有一定的帮助的。本科阶段的学习更多是给你系统性的讲授一门学科的知识,而不是对这个学科没有成型的研究领域就行探索。在研究生阶段,至少你不能在停留在简单学习知识的那种水平,而要学会思辨,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学会解决一个问题,那么这个研究生的学习就是相对有意义的。


欢迎加入顶级学习研究资源群/工作与实习信息分享群/硕士博士交流群

扫描二维码,根据自己的需求加入相应社群

<  end  >

如果您对本文有好的想法,就留下您的宝贵建议吧!

看懂经济热文   点击即可查看

1、过了35就要被辞退?大龄职场人该如何保护自己?

2、做好小微金融服务要破解七大迷思

3、目前人民币汇率破“7”弊大于利

4、今天,我们都是华为人!

5、阿里腾讯谁更强,最新财报见分晓

你的每一个“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