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乎变现咋这么难?

 昵称72020678 2020-10-20

来源:PingWest品玩  

知乎终于上线了视频直播功能,毫无疑问,这依旧是知乎探索商业化的一次尝试。在2010年成立,马上就要迈进10周年的知乎,依旧缺乏自行造血的能力,找不准可规模化且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这几年它上线了不少新功能,推出了几款新产品,在商业化道路上不断做尝试,但周而复始,它开始新项目,又关闭,开始新计划,又沉寂,最后只能靠接受外部融资来给自己争取继续尝试的时间。(更多原文点击知乎也没什么办法阅读)

对此,「看懂经济」邀请几名看懂经济评论作家对此文进行了深度解读。(评论内容精选自看懂App的解读)

王鹏

人民大学智能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看懂App评论作家

知乎近日上线视频直播功能作为又一次商业化探索。在知乎即将迈入10周年的今日,仍未找到适合自己的持续性商业化模式,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从知乎本身来说,从成立之初就主打专业化,规范化。直到现在,其标榜的标签也并未有多大改变。如今,知乎加入直播模块,但相关内容仍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业化人士,专注于知识汇聚与权威解读,从这方面来看,直播的加入无可厚非。作为知识领域的独角兽企业,一直未找到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通过融资来维持发展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多次尝试的求新求变的态度,也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的表现。

但是,知乎,作为知识付费的平台,应该具有较强的中立性与客观性。在接受巨头投资后,它的权威性势必会使得全社会有所担忧。知乎需要对此进行权衡与评估。从知乎长远的未来来看,除了关注商业模式的变革之外,当务之急还是要加强相关的监管。知乎作为社会认可度较高的企业平台,其中的很多问答,尤其是所谓的大V回答,就不仅仅再是企业行为。

当一个企业有了社会属性,其影响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对微观企业与个人产生影响。据网友统计,知乎用户年均收入100万到1000万美元的占比49.23%,人们也笑称知乎“走来CEO,遍地985”。

看似可笑的背后,应该是知乎深深的反思。若原本答案中的真知灼见变成了网友之间的抖机灵与信口雌黄,知乎的初衷将被违背。当然,随之而来的企业估值与商业模式的探索也将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平台方与监管部门,有义务也有权利进行及时的监管与核实。尽管成本与工作量将会增加,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审核环节的加入将是大势所趋。 

邵信芳

《极简GDP史》译者,看懂App评论作家

电影评分看豆瓣,问答功夫看知乎,这多少已经成为某种民间认知共识,“严肃、认真、优质的内容”也一直是知乎最重要的平台标签和品牌资产。 这种资产怎么变现?是不是一定要变现? 无数的商业案例显示,知识变现也是大浪淘沙、适者生存,知乎自身一而再再而三的商业化失利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某类平台变现的进退维谷:因为优质所以难以苟且,即便苟且也难保盆满钵满。 资本输血是生存所需,但在资本的铁蹄下,能不能保证问答内容的客观专业高质量就是个问题了,而没有了高质量,知乎何在? 也许真正的问题在于,如果变现始终不成功,能不能在广告收入等渠道之外增开收入源,从而在维持内容水准的同时保证商业可持续。 

欧阳国仁

文化教育、舆情分析专家,看懂App评论作家

互联网时代的虚拟性和可复制性,可以瞬间让一个互联网公司陷入“死胡同”。互联网本来就一个烧钱的行业,市场的撕杀也会更加激烈。好在知乎有持续融资的能力,无论谁投至少让其生存下去。互相借力也好,抱团取暖也罢,都是一种生存方式。但愿多家科技产品的融合,能够衍生出一种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有一个情况值得关注。知识付费的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没有多少人会真正为知识付费,能靠知识付费生存的人也少之又少。怎么让互联网产品变成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必需品”,才是关键所在。 

罗非

看懂App评论作家

一定程度上,这种公开的问答平台本来就和商业盈利相悖的,如果一个回答或者一种信息的传播是以资本为基础的,那么必定是以资本为导向的。而往往资本导向的价值观不会考虑到用户的实际需求,结果就是用户看到的其实并不是他真正想看到的,这种模式长远来看难以为继。这个悖论暂时是无解的就像百度广告的模式是一样的。所以可能这也是百度投资知乎的一个原因。就像腾讯能够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一样,不过路有些艰涩。 


看懂小程序上线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