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行长刚提到的创新货币工具可能是什么样子?

 昵称72020678 2020-10-20

新冠肺炎影响下,2020年必然是不寻常的一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

为应对这一局面,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各个部门出台了8个方面90项政策措施,及时有效的促进了保供稳价和复工复产。

在全球肺炎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的背景下,今年我国经济仍将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因素,需要加大逆周期调控和政策对冲。

在货币政策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的总体要求,并创新性的提出了“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同时,在今天5月26日央行网站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两会’期间就重点问题接受《金融时报》《中国金融》记者采访》文章中,易纲行长也特别就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做了一定的论述。

那何谓“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一政策工具可能的实现方式如何?在工具使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那些方面?我们试着分析一下。

货币政策工具如何直达实体经济?

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各类不同期限的借贷便利、央行票据、抵押补充贷款等。

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信贷渠道,即通过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由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发放贷款;一个是利率渠道,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价格,进而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变动,目前我国大力推动的LPR定价即是通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的变动,影响金融机构LPR报价行报价,进而实现LPR变动,再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融资利率变化。

中央银行不能对实体企业直接放款,这是《人民银行法》为中央银行划定的红线。

那如何使货币政策工具直达实体经济?

从目前各方的解读看,主要的推测是采取同美联储类似的政策,由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购买各类信贷资产,进而支持企业融资,或向SPV提供资金支持,实现特定目的的政策效果。

但笔者认为,从人民银行今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工具创设及使用看,人民银行直接购买各类信贷资产的可能性不大,向SPV注资提供支持的可能性有,但其具体效果如何有待检验。

人民银行创设的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更大可能是类似3000亿元防控疫情专项再贷款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为何这样说,我们分析一下《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提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这句话有三个部分,“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手段,要实现的目的是“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以及“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也就是说,新创设的货币政策工具,要能使企业获得贷款,而且要推动利率逐步下行。

这样的逻辑下,央行购买各类信贷资产达不到这个目的,各类信贷资产是已经投放的资金,是企业已经获得了贷款,谈何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并推动利率下行呢?

此外,我们还应关注,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提法首次出现是在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此次会议提出“强化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措施。对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适当延长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支持其多渠道融资,并创设政策工具支持银行更多发放信用贷款。”

在国常会的表述中,创设政策工具目的是支持银行更多发放信用贷款,重点要稳企业,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

从这两次前后略有差异,但核心内容一致的针对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的提法看,“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更大可能是以专项的再贷款工具的形式出现。

更印证笔者观点的是,5月26日,央行官网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两会”期间就重点问题接受<金融时报><中国金融>记者采访》的文章显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实施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方案,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信用贷款占比。”

这一提法显示,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更大可能是再贷款工具,同时定向支持银行业机构发放信用贷款。

当前专项再贷款工具,如何设计?

自疫情发生以来,人民银行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先后推出了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 1万亿元的再贷款再贴现新增额度,6000亿元新增政策性银行贷款额度,预计为商业银行提供超过万亿元的资金支持。同时对于使用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银行,要求其重点支持防控疫情、小微企业、涉农领域,并且利率不得高于人民银行划定的最高限。

这一批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并降低了融资成本。人民银行信息显示,截至5月23日,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已支持银行向7000多家重点企业累计发放优惠贷款近2800亿元,财政贴息后企业实际融资利率约为1.25%。截至5月21日,运用再贷款再贴现专项额度支持金融机构累计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含贴现)共4720亿元,共支持企业(含农户)57万户。

在上述专访中,易行长提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创新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货币信贷政策的结构化、精准化,缩短货币政策的传导链条,提高企业融资的‘直达性’。”

这一观点表明,人民银行推动“货币政策工具直达实体经济”主要是通过“货币信贷政策的结构化、精准化,缩短货币政策的传导链条”实现。

因此,笔者推测,后续推出的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以下特点:

在工具性质上,仍然是再贷款工具,不排除有新的命名形式,但性质上应该与现有的再贷款工具一致。

在使用主体上,重点投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但不排除将大型银行在各地的分支机构纳入工具使用范围的可能。

在资金投向上,重点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特别是支持小微企业保持就业岗位稳定,要求金融机构发放信用贷款,或对信用贷款占比有具体要求。还可能对银行使用再贷款资金投放的贷款的单笔金额有具体要求。

在利率水平上,鉴于主要支持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使用该工具投放的贷款利率可能比现有使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发放的贷款利率偏高,预计应高大约100-200BP,小概率情况下,也可能与现有使用再贷款发放贷款利率上浮区间相同。

在规模上,一种可能是挂在当前1万亿再贷款再贴现新增额度下,专门拿出一块用于支持信用贷款;一种可能是另增专用额度。在具体额度上,按目前普惠小微贷款12.4万亿的余额计算,如其中有20%为信用贷款,按今年普惠小微实现30%的增速测算,假定新增贷款中有三分之一有新型工具支持,则该新型工具总额度应在3000亿元左右。当然这3000亿元额度可能会分批下放。

在使用方式上,可能仍会延续当前再贷款款使用方式,既可“先贷后借”,即发放符合央行再贷款使用条件的贷款后,向央行报销,也可“先借后贷”,即先借用央行再贷款,然后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贷款方式向实体经济投放贷款。

在精准性上,可能采用3000亿元防控疫情专项再贷款的方式,由地方政府部门或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采集、汇总名单,并向银行推送,名单内的企业,需要实现一定数量的信用贷款投放,同时鼓励银行自行营销发放信用贷款。

如何用好创新工具?

鉴于小微企业经营不确定性较大,小微贷款风险相对较高,特别是为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风险更高。

为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并防范信贷风险,在创新工具使用过程中,应会推出如下配套措施:

一是加强对金融机构使用创新工具的约束性。可能采用额度分配或纳入MPA考核的形式,要求金融机构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符合条件的信用贷款投放。同时加强对金融机构信用贷款投放和占比的考核,以提升金融机构内在主动性。

二是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多风险缓释措施。一方面监管部门提升对小微信用贷款的不良容忍度,如比小微贷款不良容忍度再高1-2个百分点;并加快不良贷款核销和处置力度。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政府融资担保机构,特别是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为该工具发放的小微信用贷款提供担保,甚至做到“见贷即保”。

极端情况下,人民银行甚至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买金融机构使用再贷款发放的小微信用贷款资产;还可将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作为SPV,使用该创新工具为其注资,为银行提供定向担保支持。

三是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可能要求金融机构建立资金使用台账,并加强对信贷资金用途的监测,严令不得流入房地产及股票市场。同时加大审计跟踪,防范道德风险和内控风险。

总之,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无论对央行还是商业银行来讲,都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和挑战,这一工具能否用好,一方面要看金融机构自身的风控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一方面要看央行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一定程度上,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地方政府在支持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投放方面,拿出哪些真金白银的措施,切实打消银行的鼓励。

看懂小程序上线啦!

看懂小程序APP

文章转载请加微信号:A130509


看懂经济热文 点击即可查看

1、 政府工作报告为什么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2、如何看待“财政赤字货币化”之争?

3、央行岂是“国中之国”?与财政专家商榷

“在看”我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