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子曰】跟孩子们说说中国历史(2)

 徐子曰 2020-10-20
第二章:文明的黎明(1)
时间就像长了大长腿,跑得飞快。
转眼之间,100多万年就过去了。人类在地球上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不停地成长,不仅是数量,还包括智商——他们变得越来越聪明。不仅会生火会制造工具捕猎还会做衣服造房子……尤其是到了近六、七千年开始。
我一直有个疑问,你说按照进化论的说法,人类在地球上有200多万年了,可是为什么到了2000多年前人类的各种水平突然之间就提高了呢?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的技术水平更是突飞猛进,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之前的200万年人类都没有发明现在的这些东西呢?这些问题都值得去研究,值得你们去探索。也许在漫长的时间里曾经有过高度的文明后来消失了?


这些问题先不去管,咱们先说说时间到了七八千年前,中国是个什么样子的。
按照上次咱们说的,七八千年前,人类属于新石器时代。这时候在咱们中国的大地上,生活着很多部族,从考古发掘的角度来看,著名的有现在内蒙古地区的红山遗址,有山东的大汶口遗址,有陕西的半坡遗址,有浙江的良渚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等。
                           
1973年,人们在浙江省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镇,发现了一处人类生活的遗址,把它命名为河姆渡遗址,称生活在这里的人为河姆渡人。
河姆渡人生活的年代大约是7000年前,这时候的人,跟北京人相比,跟山顶洞人相比,已经先进了很多。


他们已经不再住在山洞里了,而是已经会建造房子了。河姆渡人建造的房子非常有特点,人们称它为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就是先把木桩插入地下,然后在木桩上再用木板等拼接成房屋。这样,地面和房屋的地板之间就存在一个空间。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当时的江南地区比现在更加温暖湿润,雨水很多,地面上潮气很重,如果人直接睡在地上,会对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干栏式建筑的地板远离地面,就可以防潮。据说,还可以防止一些野兽的侵袭,这真是聪明的做法。
说到这种建筑,咱们插播一则神话,跟这种建筑形式有关。

《庄子·盗跖》这篇文章中说:“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这里提到的有巢氏,是传说中的部落首领,这人可牛啦,他的儿子是燧人氏,就是钻木取火的那个。他的孙子是伏羲,做八卦的那个,也是三皇之一。他还有个孙女,是女娲,造人的那个。神奇吧?
当然了,有巢氏自己也很厉害,据说他通过观察鸟类在树上筑巢,发明了在树上建造房屋的方法,这样一来,百姓既能够不怕风雨,又能够躲避野兽的侵害。因此他被称为巢皇。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是不是从有巢氏这里学来的呢,值得咱们畅想一下。
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人们在河姆渡遗址里,还发现了最早的木结构水井。既然有水井,就应该有装水的器具啊!那时候的人们,用什么来装水呢?

他们已经会制造陶器了。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虽然它不如瓷器精美,但到现在人们还在使用。河姆渡人使用的陶器,主要是黑陶。而且在这些陶器上,人们还刻绘上了精美的花纹,这说明当时的人不仅考虑到工具的实用性,还考虑到了工具的美观性。比如在出土的一件陶钵上,就画着一头猪。从这点上看,他们当时已经开始饲养家畜了,据考古学家研究,他们饲养的家畜有猪有狗还有水牛。
能制造陶器,说明他们已经熟练掌握了火的运用,陶器又是用来喝水吃饭等的生活用具,那么,他们吃什么呢?

在他们的食物里,也许还有打猎得来的肉或者鱼,还有采摘来的野果,但有一点咱们一定要注意,就是他们已经开始人工栽培水稻了。在河姆渡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稻谷、谷壳等,这些东西堆积在一起,最厚的地方有一米。这就是说,在他们的食物里,已经有米饭了。要是遇到天气不好不能去打猎不能去采摘,靠家里积存的粮食和家畜,也会让他们不会挨饿。
要种植水稻,就要有农具啊。这时候的河姆渡人,主要使用什么农具呢?

最早的农具主要是耒耜lěi sì。据说,这是神农氏发明的。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然后翻出。改进的耒有两个尖头或有省力曲柄。耜类似耒,但尖头成了扁头(耜冠),类似锹、铲。材料从早期的木制发展出石质、骨质或陶质。河姆渡人的农具主要就是骨耜。
通过以上的分析,看起来河姆渡人好像小日子过得很舒服嘛!既然舒服了,追求也就更高了。这时候的他们,还学会了制作玉器、制作骨哨、还用象牙雕刻作为装饰的艺术品。你可以想象,在一个月朗风清的晚上,快乐的河姆渡人吃饱喝足之后唱歌跳舞,是多么快乐啊!

【徐子曰】跟孩子们说说中国历史(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