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2)迅哥儿家的“科场案”竟然惊动了天朝!

 书韵闲话 2020-10-20

 

周福清生性耿介,孤高自傲,说话尖刻,行为无所顾忌,处处一副“愤青”的模样,如果像他孙子鲁迅一样写杂文应该不错,当官真不是一块料。
周福清为官清廉,漠视官场潜规则,好不容易,捞了个“七品芝麻官”,又被以“办事颟顸”名义参掉,宦海沉浮了近十年,1888年才被实授为内阁中书。
1893年,戴氏去世,周福清从京城归家“丁忧”。赋闲期间,家族的颓象使他忧心忡忡。满堂的儿孙将来命运如何呢?自己50多岁了,三年后,未必能复职,虽有祖产可依靠,但儿孙们仅靠祖产为生吗?
周福清是读书人,更希望周家世世代代是读书人,时时告诫长子周伯宜(鲁迅父亲)认真读书,以博取功名。周福清热心功名,迷恋科举,但并非主张只读八股文。

鲁迅祖父祖母画像

周福清曾从杭州狱中将一部木板印的《唐宋诗醇》寄回家,书中夹有一张字条,是写给樟寿(鲁迅)诸孙的。全文如下:

初学先诵白居易诗,取其明白易晓,味淡而永。再诵陆游诗,志高词壮,且多越事。再诵苏诗,笔力雄健,词足达意。再诵李白诗,思致肖逸。如杜之艰深,韩之奇崛,不能学亦不必学也。示樟寿诸孙。
 

周福清雕像不按时间顺序读古典诗词,这就是周福清的教育个性。
那年,恰逢浙江乡试,周伯宜在乡试之列,家族的几位考生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撺掇周福清托情于主考官(与周福清为同科进士)殷如璋,周福清正在为儿子屡试不中而苦恼,勉勉强强中,答应了这桩贿赂事。
也算周福清倒霉。一说主考官的官船停在苏州码头,周福清的家丁陶阿顺求见投书,不料弄巧成拙,自投罗网,殷如璋连人带信一并扣留,然后押交苏州府处理。一说陶阿顺投书后,殷如璋正与副主考聊天,似已会意,收下信,未打开,就打发陶阿顺走,而这阿顺啊,傻逼得没法说,看着考官不打开,急了,竟嚷着信里有银票,于是,事情败露。
不管是哪种说法,周福清涉嫌科考舞弊是真,摊上大事,无解!
贿赂不成,反遭大祸,周家厄运开始。你们也许想象不到,清朝的“科场案”处罚有多严厉?想当今,我们的高考,几乎年年都有舞弊案,有的群体性事件,骇人听闻。但是,处理结果,行政处分的多,降职、撤职的少,坐牢的更少,我还从没听说过因高考舞弊被格杀勿论的。是法制不严,还是执法无力?我无从得知。
我只知道,清朝科考舞弊案,处理是极其严酷的,仅从周福清的案例来看,如果放在当今,周福清属于舞弊未遂性质,且是高官大员,来个降级处理,就算给他点果子吃了。
哪知,这事发生在大清帝国,就大相径庭了!光绪皇帝朱笔一挥,刷,刷,刷,给这位内阁中书判了个“秋后处决”的死缓,关进大牢等死。这一年,周树人13岁,周作人9岁。用鲁迅的话说,就是从小康而坠入困顿。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右)、母亲鲁瑞(左)

“周福清科场贿赂案”,在当时,影响极大,以至于《清史稿·德宗本纪》中还带了一笔:

十九年十二月癸酉,刑部奏革员周福清于考官途次函通关节,拟杖流,改斩监候。
案发不久,周福清投案自首,随后被关入杭州监狱。

周福清坐牢了,周家的重担落到了周伯宜身上。父亲的牢狱之灾,还不是替他受的?中国式家长,望子成龙,为孩子铤而走险,身陷囹圄,似乎并不是什么不光荣的事情,愧疚应该属于不成器的孩子。

周伯宜读书比父亲差远了,老大了,还只混个秀才,这下,可好,秀才名分被革掉,终身被打入科考黑名单。心情的郁闷可想而知,救父亲才是第一要着,为了营救父亲,他卖掉20多亩水田,水田卖了,打了水漂,无济于事,家境更困,心境愈糟。

 

周伯宜心里不好受,在家的脾气变坏,对老婆孩子恶语相向,烦躁时,把气撒在家什上,摔杯子,砸桌子,家里人理解他的难处,不与计较。作为长子长孙的迅哥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成了他一辈子的痛,以致影响他日后的性格心理。

周伯宜终受不住家庭的变故,病了起来,先是咯血,后是水肿。绍兴中医,偏方种种:蟋蟀原配一对,甘蔗经霜三年等等,不一而足。兄弟俩就为这些稀奇古怪的药引忙活,四处搜求,还不得不常常出入药铺与当铺,但终究治不了周伯宜的病,周伯宜因此染上鸦片瘾,脾气更坏。

鲁迅后来在《呐喊·自序》里,留下这样的文字: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周福清却走了狗屎运,没有秋后处决,在杭州监狱呆了9年后,遇到大赦。可这9年,折腾整个周家不得安宁,监狱外,周福清的姨太太,小儿子伯升,孙子周氏兄弟,住在杭州探监伺候。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话一点不假。再苦再穷的周大家族,比起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来,家底殷实多了。周氏兄弟在吃饱穿暖之余还有书可读。

鲁迅的《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描述了当时读私塾的情景,兄弟俩从小以读书为乐,祖父、父亲留下来的,外婆舅家的,私塾先生的,只要是书,能够拿来,就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奉行拿来主义,互相交流,分享读书之乐。

周伯宜去世后,周福清在狱中,竟然恨铁不成钢,送出一副挽联:“世界最苦孤儿,谁料你遽抛妻孥,顿成大觉;地下若逢尔母,为道我不能教养,深负遗言。”这下联,简直在骂人,老子骂儿子,是常有的事,但儿子死了,老子还在骂,这就过分了,你说呢?

身为长子长孙的鲁迅,看着这挽联,心里不痛快,甚至仇视祖父,老子再没用,在儿子眼里,总是伟大的,神圣的。

读周氏兄弟,我禁不住在想一个问题,祖父和父亲,谁给这三兄弟的影响大?我以为,应该是祖父,父亲几乎可有可无。

父亲周伯宜病弱弱的,瘾君子,脾气大,一事无成,去世得早,在兄弟们的文字里,父亲只是一种抹不去的怀念。而祖父周福清呢?则不同,大起大落,敢作敢当,整个家庭由他掌控,始终是整个家庭的主心骨,即使身在监狱,狱外的世界亦玩转自如。

一母生九子,九子九个样。周氏三兄弟,各有建树,性情迥异,命运不同,是与对家人的理解和所处的排行有关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