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程:此心安处是吾乡

 书韵闲话 2020-10-20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的好友王定国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而被贬谪到岭南,柔美聪慧、蕙质兰心的寓娘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二人从岭南归来后,苏轼与寓娘交谈,苏轼因他们受牵连、在他乡受苦而深感愧疚,不料寓娘却道出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人生感悟,此时苏轼与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而写下了这首诗,既赞扬了寓娘随遇而安的豁达与洒脱,也抒发了自己在逆境中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

“此心安处是吾乡”,做到随遇而安,悦纳人与事,悦纳世界,有“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的心态,随处便可安心,随处便是吾乡。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在他去世前不久,第三次被贬获赦后,北上途经江苏镇江金山寺时,面对好友为他画的像,回顾自己的一生,感慨万千,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一诗,对自己一生作出了“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总结,他没有将自己一生的功业总结在也曾让他辉煌的官场,而是在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他被贬时居住的地方,他接受贬谪与逆境,安心于这三个地方,就像是在自己的家乡!在这里,他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文学创作巅峰,实现了自己别样的人生辉煌,也实现了自己人生的超越。

  “此心安处是吾乡”,寻找到原本属于自己的一颗善良之心、清净无染之心,便不会为外物所累,随处便是吾乡。“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善恶之于人心,其心善为善、恶为恶,善恶乃一念之间”,我们这颗心怎么样,这个世界就怎么样。《论语·述而》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完美的圣贤,世上难觅,但能恒常拥有一颗善心和良好品德,就可以了,也就接近君子了。《论语·述而》又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开阔、正大光明、包容万物;小人则争长论短、患得患失、无所适从。

我常常提醒自己,作为教师,要做一个心地善良、心中清净、心胸开阔的人,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育不能“应景”而为,要用心坚守教育常态,按规律办事;教育要摆脱功利的羁绊,心底无私,教育才能天地宽……于是便可达到内心的安然与教育的本真。心善则无处不善,“心净则国土净”,于是便会无所住,便会心安,便是回归故里。

“此心安处是吾乡”,若“无心”可安,万法了不可得,便是“性空”,随处便是吾乡。传说南朝时,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达摩从天竺国来中国传法,到南京后,由于他与笃信佛教的梁武帝萧衍对佛教的观点不同,心不相契,便一苇渡江,来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修行。一个名叫神光的僧人为求法来到这里,他为表心迹,几番周折,立雪断臂,终于得以与达摩见面,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曰:“将心来,与汝安。”神光沉思良久后说道:“觅心了,不可得。”达摩则说:“我与汝安心竟。”神光大悟,后来成为了中国禅宗二祖——慧可大师,达摩祖师便是中国禅宗初祖,少林寺也成为中国禅宗祖庭。

慧可大师觅心不可得,便是“无心”,便是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与诸法实相。“无心”,便是妄心、分别心已灭,人不被外物所转;即使“有心”,也是一颗纯净无染的心,心能转境,又还需要安什么呢?苏轼也是一位参禅悟道之人,他禅悟透彻,诗性灵动,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禅诗,如他的《观潮》一诗:“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参禅的感悟与达到的境界,原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啊,庐山烟雨浙江潮也就如此而已!“他认为从感官解脱出来之后,真正体会到真理,或上帝,或世界的灵魂,不是在于看到什么,而是在于一无所见。”(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苏东坡传》)我想“一无所见”,便有“万法皆空”之意,这是历代禅宗大师所追求的境界,若能证悟到这一境界,便获得无上般若智慧,便会明心见性,获得究竟解脱,“此心安处是吾乡”就是诗人对人生处境的深刻体悟!

作为教育人,我还时常提醒自己要努力用一颗纯然的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人生难得,生命可贵,如何珍爱生命、呵护生命,当学学苏东坡! 

作者成程,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物理教师,正高级教师,湖南省特级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