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十年语文,不如聊一月QQ

 书韵闲话 2020-10-20

“学十年语文,不如聊一月QQ ”

昨天,县教育局的来听课,自己做了个课件,上了一堂李白的《行路难》。

学生还是和以前一样,沉闷的吓人。最简单的介绍李白,都懒得理我。想想也是,年年讲,期期学的李白,没有吸引力。古人再能也是古人,编教材的觉得好,教课文的觉得好,这班零零后的年青小伙不一定认为好。

我还是和以前一样,自说自话,疯言疯语,独自表演,自娱自乐。

语文教学出路何在?语文教材该如何利用?不管通过何种介质,可读的美文如此之多,语文课本里,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我竟没有找到。想另编课本,一人精力有限,无法系统;考试无法应付,难逃责难。

学生课桌上贴了些东西,有一句震撼了我:“学十年语文,不如聊一月QQ。”

悲哀,语文老师的悲哀。中国教育的悲哀。

再能的老师,再多的视导,改变不了教育效益低下的事实,改变不了老师面临的尴尬。

无知者无畏

——对九年级课文《永远新生》的一点感想

很多东西我们不懂,因不懂而轻视。

比如吴冠中。

点线面黑白灰。重复的元素,重复的旋律。不如随手画的波浪线,不如信手涂抹的色块。质感色彩构图意境真实度,可以一观的东东拿放大境也找不到,谈不上美感。李可染徐悲鸿齐白石潘天寿,画风也重复(人们称其为风格),总算有作品让人悸动让人惊叹,独独他,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听说一幅拍到了几千万。

价值何在?

吴冠中的画

胖得不成形的人体,千篇一律的风景,单调的色彩。与其说是画家,不如说是毫无灵气的蹩脚的图案设计师。如果吴大师重生,也许他要讥我为“美盲”。但请原谅我的无知,也请宽容我所受的美育,我找不出它们的价值。

借我一双慧眼吧。

当《永远新生》向我媚笑,我祈祷。感情易传染,没感情往哪里传染?不爱“屋”则及不了“乌”,我的大脑永远对明星效应say"NO"。搔首也好,弄姿也罢,感染不了我,我该拿什么去感动学生!

一书一嘴一粉笔一黑板而已,够可怜的了,加上美盲”,“文盲”,更冠以“盲目崇拜”,岂不悲哉!请借我一双慧眼,发现所谓的“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借我一双慧眼,在单调的点线面中品味诗情画意;借我一双慧眼,于半抽象的形态里找到大自然的律动、东方的传统意趣和时代特征!

或许,无知者无畏。

我该勇敢地承认:

我不了解吴冠中,我尝试着了解过了,但我的欣赏水平达不到应有的高度。他的所有作品,对我来说“笔墨等于零”。

后记:备课时,对语文版教材的选文有很多感慨。作为编辑,可能试图让课文涉及的领域更宽广,渗透大语文的观念,可就害苦了我们这些不懂美学不识吴冠中的师生。用尽了方法,课堂上还是死气沉沉。学生的厌学,也与教材的毫无吸引力有关吧? 


   作者肖爱民,为湖南省汉寿县蒋家嘴中学语文教师,湖南省杨智慧语文工作室成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