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程:我们要什么样的课堂

 书韵闲话 2020-10-20

——灵动课堂“五性”

灵动课堂,顾名思义,就是彰显师生灵性而富于变化的课堂,是一种关注师生交往、契合教学实际、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的课堂,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互动性和生成性的特点。

1.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教学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借助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这个由人、物和精神组成的文化环境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学记》曰:“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孟子曰:‘教亦多术矣。’”(《孟子·告子下》)还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都蕴含了教育在教学时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应具有开放性的教育思想。教学环境只有开放,课堂才会灵动、才会有活力,教学才富有个性。

课堂的开放性主要包括:一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为教学服务。二是教学方法的开放性。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教学实际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三是教学时间的开放性。教中有学,学中有教,不能简单地规定教与学的时间比例,教师要综合考虑教学的实际和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合理调节教学节奏和教与学的时间,以促进教与学的共振。四是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教学的重点,教学过程要克服思维单一的倾向,要体现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直觉思维和辩证思维的有机融合,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辩证统一。五是学生作业的开放性。学生作业不能“一刀切”,要体现层次性与选择性,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实现最大发展。

2.互动性

互动性是指教学的形式。《学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独自学习,而不与人切磋,就会孤陋寡闻,可见教学互动、同学间相互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一种平等交往与对话,是“师”与“生”、“生”与“生”、“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创设这种互动过程之目的在于既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性,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是设置认知冲突,催生师生互动。师生间的互动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种互动中,教师可设置认知冲突,并将认知冲突转化为某些问题,让师生间的互动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在设置认知冲突时,设置的问题不要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把思考的时间交给学生,不能用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思考。

二是创设教学情境,诱发生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学生间的自主交流与合作探究,是彼此间的信息交流、思想碰撞、相互启发和帮助。在这种互动中,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融“生活性、形象性、问题性、情感性”于一体,诱发并推进这种生生互动。教师在生生互动过程中要把握好指导、点拔和评价的度,要少给暗示,要延迟结论性知识的显现时间,要让学生等待,要在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之后进行针对性的归纳总结。

三是巧用媒体手段,促进教学互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使用和组合多种媒体尤其是电脑多媒体,并利用课件和网络的交互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从而促进“师”与“生”、“生”与“生”、“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电脑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能取代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将实验教学手段与电脑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整合在一起,用多媒体弥补实验教学的不足。

3.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教学的主体。“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阐述了学贵自得而非在外的自主学习思想。学生在学习上自觉主动,知识掌握就会牢固,积累就会深厚,应用就会左右逢源。可见,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手,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他们的学习常态。学生的这种自主性主要包括:一是自我定向。能根据学习要求、学习目标和自己的学习现状等制订学习计划或方案。二是自主选择。能根据学习目标、学习计划等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三是自我反思。能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表现和学习过程;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能不断地进行知识的优化组合,并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四是自我管理。能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监控,能自己控制学习时间,掌握学习进度,能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并采取补救性措施;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并保持旺盛的学习激情与斗志。

4.探究性

探究性是指教学的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应“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学记》)意思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仔细观察学生,而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以便让他们用心思考和探究。

这种探究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包含三个要素:问题、情境和过程,即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实际确定学习内容后将学习内容问题化,再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创设与问题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但探究决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也不是对问题的简单判断,探究的问题要具有探究性,要具有恰当的“思维长度”和“解答距”,太难或太易的问题都是不合适的。那么应在哪些方面进行探究呢?一是在知识疑难处探究;二是在知识深化处探究;三是在知识拓展处探究。

5.生成性

生成性是指教学的目的。教学过程是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统一,《中庸》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好的教学预设,就没有好的教学。“教育即生长”,教育不是灌输,不是嫁接,而是引导学生自己体悟与发现,自己发展各种能力与品格,即具有生成性。预设是为了生成,生成既是预设的目的,更是教学的目的。

任何机械、消极和被动的“浅层”学习或“填鸭”式的教学是谈不上生成的,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的自然“生长”,是学生认知体系的建构、良好习惯的养成、思想情感的体验、价值观念的形成、能力品质的发展和生命个性的张扬。生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设内容的生成。这种“生成”是有准备的生成,是预设的生成,这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的实际、教材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实际合理处理教材并对教学内容和过程作出合理预设;二是预设内容之外的生成。教师不要拘泥于预设,而要在预设之外探寻生成的可能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会有教师未曾预设、但有重要教学价值的观点、知识和方法产生,教师要机智地开发和利用这种自然生成的教育资源,更好地促进教学生成。

从上述灵动课堂的五个主要特征可以看出,灵动课堂是师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通过师生互动,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从而实现教学生成的课堂!

——本文原发表于《教师报》,被推送时,作者作了修改。

作者成程,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物理教师,正高级教师,湖南省特级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