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书 | 钱锺书&杨绛(16):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书韵闲话 2020-10-20

作者/杨智慧    朗读者/孙玉华

点击上面音频,听书13分钟

相念:此情可待成追忆

复出后的杨绛,用功更勤。他们一家三口,常常各在各的房间,或阅读,或研究,或奋笔疾书,满屋荡漾着书生的诗意。难道还有比这更纯美的浪漫吗?

杨绛是美丽的,她用她那纤细之笔,写了许多美丽的散文,1988年,年近80岁的杨绛出版了长篇小说《洗澡》,被人称为《围城》的姐妹篇。

只剩下一个人的杨绛,写作成了她的第二生命,年逾90,也焕发青春的活力。活到90的人,口齿清晰,能正常思维就相当不错了,还能写作,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我们的杨绛先生,偏偏就是这样的奇人。

《我们仨》之外,2004年,杨绛又翻译出版了著作《柏拉图对话录》的《斐多篇》。《斐多》是苏格拉底就义当天,在雅典监狱与门徒关于生死问题的谈话,杨绛选定翻译这篇,或许就是在拷问生死。

从2005年开始,杨绛开始思辨生与死的哲学,96岁的时候终于完成一本《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的书稿,仿拟丈夫的书名,渴盼着与亲人重聚交流。

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方惠坚教授,曾来我校讲学,我陪他到诗墙,我借机问起,清华的名人轶事,当然,也问起钱锺书夫妇。他说,钱锺书夫妇永远是他们学校的宝贝,是学校的一笔精神财富。学校领导每年都要看望杨绛先生的,前几年,杨绛先生为躲避世人的打扰,还专门回母校住了一段时间。我想,这或许也是杨绛来清华寻找曾经浪漫的足迹。回忆本身就是一种美好,杨绛的晚年,就生活在回忆中,寻寻觅觅,念着一个个离她远去的亲人和朋友,难得的感伤中的幸福啊。

 

2010年7月17日,是杨绛的99岁生日,按照杨绛祖籍江苏无锡的传统“做九不做十”,当算杨绛100岁大寿,杨绛非常低调,不喜欢过生日,拒绝一切活动和仪式,悄然度过。

2011年,据传百岁杨绛写下《一百岁感言》,准备着“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读读这段文字吧,是真是假无需考证,百岁老人的胸怀和人生感悟,应该会让我们收获很多的: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什么感觉?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死亡可怕吗?功名重要吗?人与人之间如何才能和谐?杨绛先生历经的政治风雨和人世纷争,太多太多了,心都在发凉,但她淡定,平和,自得其乐,安守自己心灵的世界。短短几百字,跨越了时空,穿透了生死,轻淡了苦乐,慢慢读吧,欣赏,体悟!

过了百年的杨绛,还被病态的人们逼进维权的官司,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令人伤痛和不平,名人的悲苦应该比常人更甚。而我们的杨绛先生自有她的安静之所,能够赶走寂寞和伤痛,活出精彩。

杨绛临终时,曾遗言,等到自己尘埃落定,化为灰烬后,再对外发布讣告,但是,杨绛先生在病重之时,就有微信传出消息,引发普天下的大众为她祈福祈寿,等到大师离我们远去,有人实在忍不住悲痛,悄然在朋友圈里传播,稍不慎,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引爆了全国民众的眼泪。民国以来最后一个“最才的女,最贤的妻”走了,留给我们无尽的伤痛和遐思……

杨绛先生本身就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值得我们一辈子去阅读。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卢翎曾这样评价杨绛说:“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我常对学生们说,(杨)先生的作品有一种洞悉世事的深刻,有一种知识分子于乱世固持的良知与操守,还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这对于当下在浮躁而喧嚣的世界中前行的知识分子独具意义,起码可以使他们理解自己、理解他人,面对宿命更具一种从容、旷达的姿态”。


曾几何时,杨绛一面静悄悄地整理钱锺书的手稿、文物,期待有识之士发现,终于有商务印书馆出于对两位老人的敬重,愿意投资300万立专项扫描手稿影印出版;一面遵从钱锺书生前遗愿,将钱锺书和她2001年上半年所获稿酬现金72万元及其后他们的所有作品版权,全部捐给他们的母校清华大学,不以他们的名字命名,建立“好读书奖学金”,鼓励爱好读书的清寒子弟。这奖学金累积到千万元,而我们的杨绛先生逝世前,却一直在素粉墙、水泥地、老家具的三里河过着清寒的生活。

 

面对这两位可亲可敬的老人,我说了很多,但又似乎什么也没说,要说的话好像还有很多很多,但才力有限,总觉得言不尽意。我在读写有关他们的文字时,常常不由自主地沉浸在他们的书生世界里,甚至魂梦牵系,难以割舍……

朗读者为湖南省常德市东升小学教师

关注书韵闲话

分享悠悠书韵

文史|教育|时事|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