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你是要做霸王项羽,还是“王八”刘邦呢?

 书韵闲话 2020-10-20

编者按:

      我教阅读,崇尚“读出自我,读出问题,读出答案”,坚持阅读与写作结合,以我手写我心,追求“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这次作文,鼓励学生对《鸿门宴》《记念刘和珍君》发表评论,可以课内课外结合,写读书笔记,依然是“一半是海水(蓝字作文),一半是火焰(红字点评)”的“自由写作,合作欣赏”的讲评模式。现继续推出常德市一中476班(高一)学生的佳作,供学生、家长和同行教师的交流指正。

粗析刘项性格差异

常德市一中476班  王雅樊


    往往读《史记》时,会有一种在大寒里喝热汤的感觉,抑或淬寒的冷剑砭着骨,万丈冰面下的,是奔涌的岩浆。它太冷了,司马子长站在穹顶上写着字,透过天幕的缝观众生相,便显得客观疏离,不刻意丑化或美化,和司命谱命格一样冷静陈述,但难得的是,冰面下岩浆滚烫,于是这客观淡漠的字里行间就夹杂了司马迁其他灼热的情感,正是这冷热交替,《史记》就成为了剖析些掩在历史尘土下或时代坟墓里的事物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此文主要以《鸿门宴》为主要参考来延伸刘项性格问题。

    

    唐朝有一诗人,名章碣,少年时满心以为是金子总会发光,却不想这世道总是破铜烂铁光彩煜煜,他激愤了大半辈子,也因这多种怅惘思绪的影响,极喜吊古伤今,他曾诗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虽是对仇视知识分子的秦皇的讽刺,但以此我们也可以得知刘项皆武夫,可能某些甚至连武夫都算不上,只能充市井泼皮,但最起码起跑线是没多大差距的,但造成最后结局的因素,性格占据了绝大部分。

    先论项羽,在现今普遍认知中,他是一个正面人物,“义”是他的代名词,“勇”是他的个性签名,但大多课外教辅对其略有偏见,“妇人之仁”等字眼扣到了项羽的头上。拙见而论,“妇仁”是有的,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自古大勇英雄皆有些许“妇仁”,英雄打娘胎出,娘胎装羊水,温柔似水,而历史上任何英雄身后都会有那么一个女人,她或是慈母,或是玉面娇娥,这些女人的爱总会使万年老玉也温软,哪怕这温软微不足道。


    之于项羽,这总令人联想到虞姬,那个春花一样娇柔的女人,又有苦寒艳花的坚毅,霸王所驰骋的每一处修罗战场,总能看见那女人苍白的芙蓉面以及漉了微光的明月眼仁,甚至于在四面楚歌之时,她仍陪在项羽身边。

   

     项羽的《垓下歌》流传千古,但其实与之对唱的还有虞姬的一首哀叹,其最后一句为“贱妾何聊生”,便同时阐明了,之于虞姬,在项羽身上是菟丝花一样的依附,而从另一方面讲,上战杀敌,起义革命这类男人居多的事,项羽却时刻把虞姬带在身边,我不笃定乱世里女人是否为可有可无的战利品,也不敢用罗曼情怀来猜测一场旷世爱情,因为即使是被历史认同了的情感也是要以理性思维来看待的,我不苟同项羽是情种,但就此来看,虞姬在项羽心中肯定是有一定的分量的,这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与怜惜,夹杂了微末的悲悯情怀,如果一个英雄是连“妇仁”的情怀也没有的英雄,他将如何为一位好的领导者,从而造福百姓?所以哪怕这情绪是微末的,那也同样值得肯定,而不是一味的极端讽刺。项羽不把女人当完全的附属品,我且敬他是条真汉子。而正是因为他这样的胸怀,不说他无才愚昧,反过来讲,这是心思单纯的体现,更是孤傲至极的体现。

举个例子,一个人若有抗鼎气压万夫的气概了,他的心胸是贮满裘马清狂的开阔的,因为他自身能力出众了,便也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了,这胸襟开阔是好,开阔到极致了,就成了孤傲,便是所谓披着胸襟表皮的狭隘。

人皆两面,以上哪怕我再多对项羽进行了夸耀,那也只是对诸多教辅观点的狭隘的不满,但总体来说,我是不喜项羽的。

从原文看,刘项宴席上打太极,不,应当说是刘邦单方面的打太极,沛公深情地言表着衷心,他可能本来还想着这一番衷心要诉到嘴皮子发燥,谁知道这才没说几句,项羽已然慷慨原谅,还附赠了一个告密者的姓名。

为曹无伤默哀,上帝爱他。

所以从这里开始,项羽的博大胸襟上升到了孤傲,又孤傲到了短见愚昧。

看到这里,我震惊了,可能刘邦也震惊了,西楚霸王的骄傲终是让他的义勇变成了匹夫之勇。

脱离原文,来到课外,从项羽火烧阿房宫一事来看,一座文化瑰宝在烈火中哀鸣,而遭此劫难的原因,仅只是项羽意欲泄私愤而已,不妨设想,若是项羽最终做了皇帝,只怕是和他“必可取而代之”的秦皇之残暴有过之而无不及。

个体之善与大局之恶的交集,莫过于项羽。

再说刘邦。

其人圆滑,从不在乎脸上那层薄皮子,他熟知尔虞我诈的权谋圈子里的生存法则,又善于利用情感做妖刀,且不说他善于用人,张良与樊哙等人是其登上帝位的踏石。

义愤者会骂他小人,我只能说,这是一种适应古今的生存方式。自古大义与江山不可兼得,如同文水与宦水不得同饮。你是要悲苦却孤傲到九重天上,还是要和美却媚俗至无间道里?古今中外,无人能解,不可中庸,即使得以融合了,那也是浑浊的混合物。因为哪怕单独的一片树叶想逆流而上了,也敌不过顺流而下的潮流。但不幸的是,媒体或门客的粉饰能力总是一把好刀,大部分中国人却因此被迷惑了百千年。

这当然不是说刘邦就全无不可取之处了,相反,他确是个腌臜泼皮出身,斗鸡走狗,薄情寡义,曾多次因逃命而把儿女推下马车。

作为一个“人”来讲,刘邦的确恶大于善,但站在大的角度来想,善于用人的泼皮刘邦虽无赖,但他的国家并没有延续秦皇的暴政统治,而这皇帝若换成“做人合格为帝凶暴”的项羽了,后果可想而知。

正因为刘邦是这样的人了,他轻松在权谋与人心的江湖里愉快戏水了,彼处庙堂自为他开,他是全场MVP。

所以结局总是惊人的相似,个体的大勇者因大勇而真真正正地到九重天上去了,而个体的“小人”还在欲界里和美清明着。

 

另嘴多忍不住再延伸几句,其实这样的结局,对于虞姬来说又不失为最圆满的,以前看张爱玲的散文时,她惯用了其“男权社会里男人多数都是大猪蹄子”的底色,悟出了这么一个道理:要是最后黄袍加身的是项羽了,她会得到什么呢?一座宫殿、数匹绫罗、秋锁寒室,春深啊苦雨啊,莫名其妙的终身监禁和衰颓的朱颜,以及死后虚伪的追封。

不若这般,就是先后赴死,黄泉相见,留给后人一个《霸王别姬》的凄美爱情的见证,以供美好的追思与寄托。

这么说来,通篇基调似乎很悲壮,原谅我的剑走偏锋,即使拙见略偏,但只要是独立的思想,就绝非歪门邪道,不过是澎湃江河里千万滴飞溅的清水罢了,它同样使得江河更具生命力。

 

做个总结,万物两面,并非绝对,好比刘项二人的双面性格,上升到思想亦是如此,从上文《霸王别姬》的故事来看,有人对此深受感动,有人对此不屑一顾,或许这取决于年龄与阅历。但最好的生活方式莫过于,在此两面的中央试探,即使略有偏向,也不足为道。

但其实我从刘项那里学到的,以及想表达的唯一的东西,浓缩过后,也只剩下这一句话:最逍遥不过,在浪漫与现实中徘徊。

如同你可以相信项羽是英雄,也可以相信他是暴徒;可以相信刘邦是泼皮,也可以相信他是明君。

由此深思,你是要做霸王项羽,还是“王八”刘邦呢?

你写我评

晚自习时,当我正徜徉在茫茫题海之时,头脑有些眩晕,抬头便望见了雅樊同学,她笑着朝我走来,如沐春风。我瞧见她手中的作文本,便晓得,定是她的大作完成了。

翻开作文本,先是浅浅的扫过,便被她犀利的语言所逗笑,而再次细读,了解文章细节,理清文章脉络后,面对雅樊同学很是佩服,简洁的语句,很有力道,辛辣语言背后,尽显思想所至之处

开篇形容巜史记》的话语,便是吸引人的,“站在穹顶上写文字,又透了些天幕的缝,便显得客观疏离",文采斐然,而后的“英雄打娘胎出,娘胎装羊水,温柔似水",很可爱,仔细一想,倒也确实是那么回事,至于结尾一句"你是要做霸王还是王八呢?”俏皮而又回味无穷。纵观雅樊同学的文字,虽不是极""的,却的确是至简的,言简而意赅,恰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感,寥寥几笔,而语意全出。

从论文的角度出发,美中不足的是题目给定的是刘项二人的性格,但似乎笔墨重点落在了项羽的性格上,显得有稍许的失衡,可适当微微调整篇幅,且在论述两人性格时不妨可以比较而论。总体而言论文的思路很通畅,先言项羽再言刘邦,每段的句子明了,论点明确有理有据,有说服力。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读雅樊同学的文章亦是如此。这是我第二次品析她的文章,每次欣赏她的文章,总有不同的新收获,新惊喜,受教了。我须勤加努力奋力追赶才行。

另外,即是读了雅樊的论文,见其对项羽之看法,感受颇深,所以也想谈谈吾对项羽性格的些许拙见。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也曾统领千军,驰骋沙场,百二秦关尽在麾下,最后却惨淡的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结束人生。

细读巜鸿门宴》,再想想,却惊人的发现,原来一切早已注定,实力悬殊的刘项二人却在鸿门宴之后发生了局势性的大逆转,在项羽的性格上已初见端倪。

关于一代枭雄的陨落,有多少文人墨客皆驻足叹惋。杜牧曾题有七言绝句,表达了他对项羽的看法: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我对其尤为赞同,"包羞忍耻是男儿",胜败乃兵家之常事,这么浅显的道理,项羽不懂得,亦或是他根本不想懂。荣耀缚身的他,眼里已容不得失败,遭到挫折便含羞自刎。项羽太骄傲了。

对于实力相对弱的刘邦,他根本不放在眼里,听到"沛公欲王关中",便丝毫忍不得,立刻"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而在鸿门宴上,见刘邦便毫不遮掩,把曹无伤供了出来,这怕并不全是直率使然,就其根本在于,项羽太自大了,对刘邦无忌惮之心。

"江东子弟多才俊"确实如此,韩信是才俊项羽错过了,"亚父"范增也是才俊,可他依然还是错过。

听信项伯的说词,刘邦的几句甜言蜜语就把项羽迷的团团转。范增作为谋士,可谓鞠躬尽瘁,尽进忠言,先是劝项羽"急击勿失",尔后又“玉珏以示之者三",实在不行又弄了个“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无所不用其极。可项羽似乎并不领情,铸成大错。"天亡我,非战之罪",死时亦是执迷不悟。项羽错在了他的刚愎自用。

    历史不容假设,但我们仍可从前人的印记中,觅得处事的原则,前世不忘后事之师。

——常德市一中476班 王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