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教阅读,崇尚“读出自我,读出问题,读出答案”,坚持阅读与写作结合,以我手写我心,追求“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这次作文,鼓励学生对《鸿门宴》《记念刘和珍君》发表评论,可以课内课外结合,写读书笔记,依然是“一半是海水(蓝字作文),一半是火焰(红字点评)”的“自由写作,合作欣赏”的讲评模式。现继续推出常德市一中476班(高一)学生的佳作,供学生、家长和同行教师的交流指正。 抹不去的血痕 常德市一中476班 刘艺孜 北京,市政府门前。 大雨如注,市政府门前早已无卫兵看守,张静淑站在门前,恕视着这个朋友死去的地方,咬牙切齿,表情甚至有些狰狞。忽然,她眼前又浮现出刘和珍那阳光纯粹的笑脸,神情又伤感起来,泪,如雨,她弃了伞,俯身蹲下,跪在雨地里,跪在战友倒下的地方。 她悲愤地捶打地面,像失了控的野兽,大雨洗透了她,她,她看着地面上的块块暗红,多希望雨可以带走一切,可是,雨是带不走的!那血痕,抹不去,也不能抹去! 怎么可能那么轻易就抹掉! 中国的这群青年,他们清楚地明白什么是死亡,可是她们在政客狠狠砸下的棍棒前选择直面,她们有自己的亲人,有自己的青春与激荡的理想,但她们也深知,如果没有了祖国,一切便为空淡,那是她们甘愿牺牲,甘愿付出一切的理由!可她们这样可爱、沉勇的人却惨遭虐杀、遭受流言,她们怎得安息! 血痕不能抹去,要留着、刻着。 留给那些所谓的执政府看,留给开枪持棒的反动派看,留给拿着善良的笔却写下晦暗的词句的人看。“暴徒”呵,这不正是写的他们自己么! 还有,这血痕,去给那些忘了一切的人看,要深深刻在他们心里!如果可以,真希望用鲜血来洗去他们眼上、耳上、心上的污垢!可惜,从那时起,也鲜有人可以做到。 现在的“我们”,这样一群同样被称为“中国青年”人,是否也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庸人”一样:有眼,看不见,有耳,听不到;有心,却可以忘记历史?! 刘和珍女士喋血府门,血,浸染了她们游行时所举的“反对八国最后通碟的国民大会”的横幅,也浸染了像闻一多,傅斯年、林语堂、鲁迅这样的中国文人,透过他们的文字,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滚烫的血液,那热浪灼烧所留,便是历史的血痕啊…… 那些在惨害中遇害的人,他们的请愿真的有用吗?也许正如先生所言,只不过是“徒手的请愿”而已。但,她们所留下的,是抹不去血痕,是抹不去的历史。时至今日,仍至未来,都是不可以被忘掉的,连同中国屈辱的历史一起。 雨停了,血痕还在,她,却早已不在了。 抹去的血痕 夜晚,刘和珍君墓前。 小雨丝丝,和珍墓前空无一人,有的,不过是偶被风雨吹动的杂草与零星几块模糊不清的红色印迹罢了,我想,这便是那抹不去也不能抹去的血痕吧。 我站在时间这端,去看历史那端。 血痕确实还在,但它真的还在吗?时间这端所谓的中国青年,又有几人真正将这血痕刻在,深深地刻在心里?更有几人觉得悲哀,出离愤怒?还有几人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我不知道,也无法知道。 而历史那端,张静淑半蹲在珍君墓前,双手下垂、神情漠然,在珍君墓前,张静淑无法抬起头来。和珍啊!没有你,历史的血痕上虽多了重重一笔,但这非人间的黑暗便多了一分! 瞧这社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外国人成了中国人,中国人又倒是变成外国人。某政府为镇压请愿,竟命令卫兵开枪打杀,横尸遍野,惨不忍赌!这仅仅是血痕吗?这,这是血块,是血海! 可就是这血块,血海,对于无恶意的闲人来说不过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对于有恶意的闲人来讲,这是胜利,这是战利品? 血痕还在,确实还在,但对于绝大部分的中国人来讲,血痕却不在了,它隐藏起来,藏在眼上,眼上,耳上,心上。 刘和珍女士在府门喋血,血,浸染了天,湿透了地,覆盖一切。刘和珍君以生命为代价为这血痕增添一掬自己的血液,可她万万不会想到,这血痕竞这么快被抹去,了无声息,无影无踪,它只滑过他们心,那一刹那。 对于有恶意的闲人来说,血痕不在,对于无恶意的闲人,血痕依旧不在。 评者小注: 此文章独树一帜,虽不似平常论文之风,但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故评者鄙人也另辟溪径,小拙一文,请多捐教。 文章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思想情感,有行云流水之感,令读者一气呵成,好不快意,另文章细节方面以小称大,相得益彰(省略赞美文字N个字)但还有些许“小毛病”,此文章为历史小论文,讲究严谨求实,但本人在此方面略有欠缺,肺腑之言,望君悉之。 ——评者樊欣怡 常德市一中476班 ——本文来源于湖南省网络名师工作室杨智慧语文工作室 关注书韵闲话 无 ![]() 分享悠悠书韵 文史|教育|时事|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