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边读边发呆:一纸烟云起 悠悠不了情

 书韵闲话 2020-10-20

我常觉得阅读应是一件平常事,当和吃饭睡觉一样,每日不可缺少。可令人唏嘘的是,其实并不如此。

阅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呼声越大,读书人却越少,渐渐竟成为每况愈下的事。晴耕雨读的阅读者,除了学生外,大抵还存些读书人,不过,竟像是给那些明眼人贴了迂腐的标签,仿佛是些不通世事的奇葩。

我总想为阅读纷争些什么,但一则总觉自己也是南郭先生,所学不过敷衍了事,欠缺资本;二则环视身边阅读人确实越来越少,又觉得自己不用费什么口舌了。

于是安了心,不过自己偶尔拣些时候,读些文章,聊以自娱。若或遇得一两个读书人,正巧有共同读过的书,滔滔不绝一番,便心满意足。

然而这样的美事并不多见,又常遇到一些并不怎么读书,或是囫囵读书未曾得道却自以为是的人,起初引为一路,待他慷慨地发出“真知灼见”时,便生生觉得心里堵塞,开始悔恨自己眼睛无光,辨不出真伪来,好一段时间心里不快。

这样的事经过一两次,与人谈书的兴趣大减,即便有时看得忘乎所以,恨不得有个人在一旁,可以高谈阔论一番,但举目难寻,一怕打扰人家,更怕遇到不着调的,只得自个儿由着那心头的欢喜自生自灭。

恰在这时节,昕孺兄的《边读边发呆》不期而至。这是我首次看到毛边书,竟有这样的书!像手工做的一样,因那连边的纸张、绒绒的纸絮,竟有些莫名的欢喜,像是做书人将她未尽的工作交付于你,便信任你是那个有心人、读书人、会心人,会来与他共同完成这本书的最后一道裁剪工序。

而这完成,须得一页页读完本书,读完一页才有资格裁开第二页,看第二页藏着些什么巧言妙语。就这样一页页读来,一页页裁开,直到最后一页,读完的同时也将这本书“完成”了,这实在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像是心领神会的延续,又像是做书的最高秘籍。

尚未读书,便有了这些悄悄儿的欢喜。待到读书,翻开第一篇,就被吸引住了。

前些年,从朋友家发现《金瓶梅》,斗胆借回来,一看就入了迷,像是走进了清明上河图,但又远远没有那么清明,而是一幅幅活生生的市井画面,登徒浪子的酒肉生活,让人惊讶之极,也觉得暗地里是藏有利剑或大锤的,确有警醒规劝世人之心。体悟到此,便一翻而过,认为自己大抵已懂,遂还了书。

不曾想,昕孺兄读书,竟是如此仔细,比对琢磨,且总是保持着自己的思考,所言所谈所指,无不是道理。对照自己看书潦草的习性,竟不免惭愧。只暗地里感谢昕孺兄,如此读书之法,也是为我指了一条路,书竟是可以这样读的,有些书也应该如此去读。

言及《红楼梦》,更觉佩服。正是去年,也买了《脂砚斋批红楼梦》,像是掘宝一样,脂砚斋的一字一句都很认真地看过,并不觉这神秘的面纱打开之后有什么动人之处,也确实感觉其大不如金圣叹批西厢记。

可历来红学家总是将脂砚斋所评摆在文字里,言必称脂,像是红学中的一把无上宝剑。因而,我虽觉没有多大收获,却一点也不敢质疑。

待看到昕孺兄所言,才深深呼了一口气,原来并非我陋见,而是我不够相信自己。脂砚斋所评作为红学考据十分重要,可单作为批语来看,便显得有些散乱无彩。原来,看书,也是自己和书的博弈:是你更相信自己,还是更盲从于名声呢?

《边读边发呆》就这样一页一页大幕开启,每读必有对照与思考。

读到一些有趣的句子,不免会心一笑;读到一些有才情的句子,不由生出羡慕与敬佩;读到那些让人茅塞顿开的句子,便会反复咀嚼,认真揣摩与思考,不求十分明白,但希望有个八九分的理解。

偶尔兴致来了,读上一段或抄下一些句子,起初还舍不得在书里写字,后来顾不得那么多,心里想起什么,便在文章旁边写下几笔。这样读书,便更是有趣了,像是和昕孺兄聊天,也像是和书中那些高明聪慧的人对话。

兴之所至,再端上一杯茶,如书名发会儿呆,脑海里就浮现出字里行间中,那些漂浮沉落、绵绵不绝的人物,他们一个个若隐若现地走近了我……

宋懋澄先生的“深院凉月,偏亭微波”,那是怎样的一幅明清小画,简洁中,几分疏淡与开朗,墨色中,几分惆怅与安然。阅微草堂笔记,那是鼎鼎有名的纪先生的小说,昕孺兄推崇备至,言及小说的白描与写意,便觉这草堂竟是不一般的风范。草堂这本书,自然被亟不可待地纳入了我的阅读书单。

越是懂得,越是包容。昕孺兄的文字,白描朴素为一美,繁复满色也不失为另一种美。画家黄永玉的笔下,便不讲究给人留空的地方,非得自己一一填满,像小孩子,手痒得很,眼见不得空隙之处,却也不失为另一种可爱踏实。昕孺兄一画像,黄大画家便立即在我眼里有了一副老顽童的模样,不再遥远陌生,而是有几分亲切可爱之感。

再读昕孺兄在《谈艺录》上写的的眉批,忍不住拍案叫好,先有钟书先生的神品,再加上昕孺兄的神补刀,那品诗言词的字字句句,无不让人回味无穷。倘若弄通了那些意思,是要大涨心力眼力的,只唯恐自己一时半会儿还消化不了。于是乎,也寻来些笨法,工工整整地抄在笔记本上,一则抄时印象深刻些,二则也为不时翻看方便。

印象颇深的,是昕孺兄眼里的萧红,虽是时乖命蹇,却不负天性才华。我也十分喜欢她的文字里那些率直悠然的天性流露,总像一双清冽而明净的双眼看着这世间,原是寻求温暖的,却不期总有些剪不断的悲凉。读到昕孺兄与某才女的争论,亦觉生趣,我好像是看了电影《黄金时代》后,有过一些议论,后来也就忘了,都不记得说些什么,只是萧红的命运,常萦绕在心头。

追求生命的自由,追求爱情的丰满,却总是大与愿违。她始终像个大大咧咧的孩子,不愿意缚住自己的心性,于是跌跌撞撞地走着,终究被命运与世道无情吞没。与昕孺兄辩论的才女说得也不错,如果萧红多一点精明与生存之道,应不至于那么悲惨。可是,那怎么会是萧红呢?若是那样的萧红,便生发不出那样的情性,那样的文字,那样不一般的焰火,便不会有今天的萧红,让人们在岁月的长河里怀念她,惦记她,一百遍一千遍地读她,从而更加爱惜她,敬佩她。虽是生命短暂,但亦像是夜空的一颗流星吧,让人难忘的、惊艳的。

我亦爱徽因。如果说萧红是一颗流星,徽因则是广袤夜色里一颗明亮的星星,一直在,一直那么皎洁明亮,像静夜里的女神,有着月亮般的清辉与光华,一身诗意与才情,又兼具不可多得的聪慧与理性。对学识,她有着忘乎所以的执着,对情感,她又有着聪慧明了的思考。她是那般美丽。那魅力啊,让那些一睹她风采的人怎么可挡?怎么能忘?怎舍得离开?于是,那些动人的爱情啊、友情啊,纷纷扬扬如雪花,一直下着,下着,从民国直到今天。

让人生敬的还有史铁生。我认真地看着书中那副图,是那样平静平和,像是没有什么痛苦似的,脸上全然看不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平静啊,经历过悲苦,才更知晓豁达、自足与感恩。

大快人心的自然是金庸,他演绎了一个江湖,用昕孺兄的话说,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运气,在历史的肚腹里“搅得周天寒彻”,透过“武”的一面,领会“文”的深意。那些形形色色的英雄好汉,那些或是痴情或是狡黠的侠义女子,那些荡气回肠的家国情怀,何等快意!


再看昕孺兄说木心,说庄子,说叔本华,说彭燕郊,说余光中,说谢宗玉,说胡兰成,说沈从文,说白梅和尚,说贾谊,说韩少功……像是他一个人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和相识的朋友一块儿说话,有聊有思,读来娓娓生境,见地分明。不但是迷上那人事,连同那书院、梓园、边城等都抹上了一层迷人的风采,恨不得立即趁着这余晖未落,驱车而去。

好书自然是还要读的,草草一遍,仍觉得不过瘾,但又须得一吐为快,想必他日再看,再对照自己先前的所获,必又有另外一番所得吧。

感谢昕孺兄的文字,昕孺兄的书。感谢此生与书遇见。

作者为常德市教师进修学校教师。



关注书韵闲话

分享悠悠书韵

文史|教育|时事|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