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秋海棠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秋海棠学术研讨会”10月17日活动,随拍

 魔都行者 2020-10-20

2020年10月17日,魔都,晴。

8:13 上海辰山植物园,2号门。

上次来辰山植物园是10月8日拍摄 “寒露,辰山植物园赏兰花,听刘夙博士讲兰花”,当时三个展览温室中间的共享空间展示的是精品兰花,这才刚过了几天,济济一“棠”——2020辰山秋海棠展已经接棒在此开展了。

本想好好拍拍秋海棠展来着,奈何时间有限只能匆匆赶路。

8:40 辰山植物园科研中心,到了。自从今年3月22日魔都行者成为辰山植物园科普志愿者以后,因为拍摄活动来过几次科研中心。第一次来科研中心是拍摄“探秘,2020辰山奇妙夜(下)”,第二次来是来拍摄“走进辰山 · 走近夏日女神 ——2020科普公众开放日,随拍”,这次是要跟拍“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秋海棠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秋海棠学术研讨会”10月17 日和10月18日这两天的部分会务活动。

9:14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和业内同行在辰山植物园田代科老师(前排右二)的带领下来到了辰山植物园科研中心的秋海棠保育温室。田老师之前有见过面,可惜不是在辰山,而是在自然博物馆。2019年6月22日,作为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摄影志愿者的魔都行者有幸在“【绿螺讲堂第142期】从荷而来:荷花文化与植物学” 为田老师拍过工作照。本以为荷花是田老师的研究对象,没想到田老师对于秋海棠也是深有研究的。

秋海棠属是全球野生资源种类最多、多样性最丰富的属级观赏植物类群,也是世界植物学家和园艺学家研究和开发的重要类群之一,目前该属已知并正式发表近 2000 种。

中国的秋海棠属资源十分丰富,已有 220 余种发表,预计总数近300 种(含自然杂种),种类数量及其多样性均居全球前列,在植物学、园艺学和中药保健等相关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中国的野生秋海棠属资源,整合全国相关单位和爱好者的力量,普及秋海棠知识、促进科学研究、推动产业发展、加强合作交流,经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批准于2020 年 6 月成立了秋海棠专业委员会。

2020年10月16-18日在上海辰山植物园召开了 “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秋海棠专业委员会” 成立大会暨首届 “秋海棠学术研讨会” 和 “秋海棠展”。

本次研讨会邀请九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作大会报告,交流最新学术和产业成果。

在辰山植物园科研中心的秋海棠保育温室,田老师认真地为大家介绍了许多有代表性的秋海棠种类和品种,并对大家的提问一一作了详细的回答。

10:00 结束了辰山植物园科研中心秋海棠保育温室的参观后,与会人员移步展览温室参观秋海棠展。魔都行者却意外邂逅了一群 “绿马甲”。

询问了带队的辰山植物园从事科普教育的王凤英老师后得知,这是辰山植物园特色科普活动 “小植物学家” 的教学活动现场。

※友情提示

“小植物学家“ 培训班共招募20个3-4年级学生,开设4次植物科学探究课程,让学生走出教室融入大自然,亲身体验探究自然中的乐趣,亲历科学探索之旅,走进植物园,感受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了解植物与人类的亲密关系。

忙里偷闲拍摄的一些照片和视频素材编辑了一个短片,请欣赏一下辰山植物园的科普活动现场吧。

告别了“小小植物学家”,赶紧去找寻大部队。

10:30 在济济一“棠”展板前,田老师正在给大家讲述这个名字的含义——“棠,当然是秋海棠的棠,表示丰富多彩的秋海棠种类和品种汇集在展厅和展览温室中。同时,济济一‘棠’的谐音,也寓意着喜爱秋海棠的专家、学者和业内同行们在辰山植物园齐聚一堂,也是知识和智慧的汇聚.......

一段视频,带您一起回顾当天上午的活动情况。

13:00 首届“秋海棠学术研讨会”在辰山植物园二楼报告厅准时召开。

来自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的田代科老师首先登台为大家分享了名为《中国秋海棠的多样性及保育现状》的专题报告。

田代科老师,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上海辰山植物园研究员、观赏植物资源与种质创新利用课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和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国际荷花登录负责人。主要从事植物资源的分类与评价、多样性保护、栽培生理、遗传育种、观赏植物种质创新和园艺产业促进等方面研究工作。自 1993 年以来分别在湖南师范大学、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日本富山县中央植物园、上海四季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美国奥本大学、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等单位工作。组织及参加大量野外考察,采集标本 5000 余号,约 1.6 万份;引种栽培植物 4000 多种(品种);访问了国内外 100余家植物园、花卉企业。主持或参加 20 余项科研项目。培育园艺植物新品种 40个,实现我国荷花、虎耳草和秋海棠品种首次国际登录;创建了世界莲属资源圃、国家首批花卉种质资源库(荷花资源库)、国际荷花网和秋海棠在线等网站。

在报告中,田老师主要介绍了秋海棠属植物具有观赏、药用、食用和文化多方面用途,是多样性最丰富的类群之一,也是近年来种类增加最快的属,已发表近 2000 种。中国是秋海棠资源大国,已发表 220 余种,预测有近 300 种,多样性极高,主要体现在:生境和习性多样;植株大小差异大;叶形、叶色及叶斑式样丰富;花色多等,是基础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的良好材料。然而,中国秋海棠的很多种类分布狭窄、种群小,易受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少种类面临种群衰减甚至灭绝的危险境地。因此,加强就地、迁地保护野生秋海棠资源显得十分重要。国产秋海棠的迁地保育尽管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关注和解决。

接下来是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李景秀老师分享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秋海棠属植物专类保育及研究概况》。

李景秀老师,从1987 年云南耿马野外采集引种长翅秋海棠(Begonia longialata)开始,主要从事秋海棠属植物的引种驯化和育种利用研究。30 余年实践试验研究,已解决迁地保育栽培繁殖关键技术措施获得有效保育方法途径,并展开遗传育种和新品种培育应用。成功引种驯化秋海棠属植物 400 余种(品种)并进行大量的有性杂交育种等新品种选育。培育注册秋海棠属植物自主产权新品种 31 个,授权国家发明技术专利 12 项,“秋海棠属植物新品种培育”项目荣获 2002 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育成品种荣获第五届中国花卉博览会金奖,现正推进企业合作进行秋海棠属植物及其新品种的规模化繁殖栽培生产试验示范。

李老师的报告从秋海棠属(Begonia L.)植物种质资源分布生境,切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引种驯化历程,驯化栽培繁殖技术措施和保育途径,概括专类收集保育现状和结果。简要概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秋海棠属植物保育相关的系统分类简史新种记述,细胞学及染色体数目观察,叶片横切面比较解剖研究,叶片斑纹色彩及毛被色泽维持技术措施,遗传育种和新品种培育,以及产业化示范等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进展和成果。导出昆明植物研究所基础保育研究薄弱环节和方向,期待广泛的指导与合作交流。

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的李凌飞老师带来的报告是《秋海棠属基因组研究进展》。

李凌飞老师,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副研究员、博士,华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主持和参与秋海棠相关科研项目 2 项,已完成多个秋海棠属植物基因组测序和分析工作,并正在建立完善多个秋海棠属植物高效的转基因系统。后续研究兴趣一方面将聚焦基因组层面,借助多种手段解答秋海棠属多样性及适应性演化等关键科学问题;另一方面将利用功能基因组学和反向遗传学手段挖掘秋海棠花型、花色及叶斑等重要园艺性状基因,并运用分子育种手段对秋海棠属植物进行性状改良。

李老师在报告中指出,生物多样性一直是进化生物学关注的焦点。秋海棠属作为被子植物排名前十的大属之一,多样性极为丰富,且大多数为阴生植物,因此可作为研究植物多样化形成和适应性进化的理想材料。本报告将尝试从基因组层面对秋海棠属多样性演化及耐阴适应性形成机理进行解答。我们测序并组装完成了 4 个染色体水平的秋海棠属植物全基因组序列,同时从现有秋海棠属系统分支中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种类进行基因组浅层测序。通过比较基因组研究,我们发现,出现在秋海棠属物种爆发之前的一次特有的全基因组加倍事件和转座子多样化插入以及杂交渐渗可能对该属的多样性形成和适应性进化具有重要的贡献;同时发现,美洲与亚洲的类群在多样性格局形成的机理上可能存在差异。

北京花乡花木集团有限公司董文珂老师的报告题目是《国外秋海棠协会概况及对专委会建设的思考》。

董文珂老师,北京花乡花木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国际秋海棠属栽培品种登录负责人(国际园艺学会/美国秋海棠协会)。2007 年获硕士学位(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后就职于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在《秋海棠:栽培、鉴定和自然历史》的激发下于 2012 年开始专注于秋海棠的植物学研究和园艺开发。2013 年起组织或参与了 10 余次国内外秋海棠野外考察或主要秋海棠研究机构参访,并与美、英、法、澳、日等秋海棠协会建立了多渠道联系;2015 年起联合筹备中国秋海棠社团组织;2016 年创建微信公众号“爱棠 iBegonia ® ”并原创近 70 篇图文介绍秋海棠资讯和科普秋海棠知识。2017 年在第 19 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期间共同策划和组织了“国际秋海棠学术研讨会”。2018 和 2019 年 2 次应美国秋海棠协会之邀作专题报告并全程参与该协会年会。此外,发表秋海棠植物学和园艺学文章 10 篇,专著 1 本。

董老师介绍说,在没有秋海棠分布的西方发达国家秋海棠协会却早已有之,他们以社团组织为平台,通过聚集人员(植物学家、园艺学家、行业从业者、爱好者等),筹集经费(会费、捐款、广告费、销售所得等),分享经验和知识(举办报告、创建社交媒体账号、出版专著、发行期刊、汇编资料等),组织活动(拍卖、评比、学术、考察等),采集、保存、分享、培育和销售秋海棠活体材料(包括野生种和栽培品种)等形式,传递人们对秋海棠的激情和奉献精神,使人们对秋海棠的认知更加专业化和平民化,进而推动秋海棠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最后,通过上述案例总结对秋海棠专业委员会的建设工作提出建议。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税玉民老师的报告题目是《世界秋海棠属分类与系统研究》。

税玉民老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92 年硕士毕业于云南大学;2000 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长期从事植物学的植物分类与区系地理学方向研究工作,对中国及其邻近东南亚的喀斯特地区物种和群落多样性开展长期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如秋海棠科、苦苣苔科、凤仙花科、茜草科以及蚬木林、董棕林、热带云雾林等,并在滇东南依托野外台站开展特色物种和群落的定点和长期监测研究工作。目前,主持国家基金 5 项,主持和参与 4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

税老师介绍说: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分析,并结合 Plana et al. (2004)和 Moonlight et al. (2018)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 14 个亚属的秋海棠属的新分类大纲。其中,裸果亚属Begonia subg. Exalabegonia 分布于非洲大陆与马达加斯加岛,马岛亚属 Begonia subg. Mezierea 特产马达加斯加岛及其邻近岛屿特有的,非洲盾叶亚属 Begonia subg. Loasibegonia 主产西非热带,桑寄生叶亚属 Begonia subg.Tetraphila 主产热带东非,非洲环毛亚属 Begonia subg. Sexalaria 广布非洲热带,巴西秋海棠亚属 Begonia subg. Pritzelia 主产巴西高原,开普敦秋海棠亚属Begonia subg. Augustia 分布于南非和中非热带,Begonia subg. Gobenia 主产南美安第斯山脉,秋海棠亚属 Begonia subg. Begonia 以加勒比海为分布中心,墨西哥秋海棠亚属 Begonia subg. Gireoudia 主产中美洲,Begonia subg. Haagea,等翅亚属 Begonia subg. Petermannia 主产热带东南亚,南印度亚属 Begonia subg.Mitscherlichiaj 仅分布印度西南和斯里兰卡,扁果亚属 Begonia subg. Platycentrum 主产喜马拉雅及其南部地区。这些亚属目前初步确定均为单系类群,为秋海棠属分类提供了首个系统框架。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的董莉娜老师的报告题目是《广西秋海棠属研究概况》。

董莉娜老师,现任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近年来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秋海棠属、珍珠菜属香草亚属等喀斯特地区代表性类群的适应机制及物种分化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西部青年学者项目等科研项目,相关研究结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于《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广西植物》、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Phytokeys 等学术期刊。

董老师的报告内容主要是:喀斯特地貌生态系统独特,植被类型多样,是我国植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是研究物种分化的天然实验室。广西地区的峰林、峰丛、天坑、溶洞等多样的石灰岩生境,孕育了其独特的物种多样性。经过 30 余年的研究,广西植物研究科研工作者们极大地推进了广西秋海棠属的种类、引种、保育、新品种培育等工作,促进了秋海棠属的研究和保护。今后我们将继续聚焦于喀斯特地区秋海棠属的物种分化及其适应机制等研究,尝试开展功能基因的挖掘和新品种的培育,促进秋海棠属植物的保护和合理开发。

对于台上各位老师的报告,听众们也积极发表了各自见解,台上台下互动良好。

15:50 茶歇期间,大家继续交换意见。

茶歇后通过视频连线,来自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热带植物学家,世界秋海棠属分类学知名专家马克 · 休斯(Mark Hughes )给大家分享了《理解世界增长最快的秋海棠属的多样性》;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秋海棠爱好者洪予斌(Yu PinAng )为大家分享了《菲律宾巴拉望地区秋海棠的考察与保育》;美国退休临终关怀社工,博物学家,美国秋海棠协会副主席兼保育委员会联合负责人斯蒂芬 · 马切耶夫斯基(Stephen Maciejewski)为大家分享了《2020 年美国费城花展中的秋海棠》。

与会代表还通过视频与他们进行了连线互动。

18:10 “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秋海棠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秋海棠学术研讨会”10月17日白天的活动暂告一段落,大家转场酒店。按照议程,晚上还要召开秋海棠专业委员会的预备会议,讨论专委会的章程和其他相关文件、评选个人奖等事宜。

一段视频,带您一起回顾首届“秋海棠学术研讨会”10月17日白天活动的盛况。

本篇推文部分内容参考了 “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秋海棠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秋海棠学术研讨会” 会议手册,特此鸣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