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知道春天要读什么书?往这看

 傅佩荣 2020-10-20


每次读《论语》,都觉得无限生机充塞大地,人生美好而可贵。

——傅佩荣

 《论语》主要是孔子的言行录,我们在中学时念过一些,又在社会各种场合听过几句引述,总觉得其中所谈的道理“高则高矣,美则美矣”,但是却与实际的人生没有多大关系,不妨束诸高阁,不然当成口头禅,说说算了,不必认真。

1

我在美国念书时,同寝室一位日本同学是东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再到耶鲁大学念企管硕士的。

我们闲淡时,提及传统文化,他居然随口念了一段《论语》,并以整齐的中文写在白纸上。

我不禁颇为诧异,问他怎么会背这段话,他说:“日本的中学生必须背诵《论语》。”

我听了他的回答,心中有些黯然,好像自己家的宝贝不知珍惜,等到别人把玩时,自己又觉得尴尬。

2

后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居然听说韩国学者力图证明“孔子是韩国人”。

理由是:

一、商朝亡时,箕子逃到朝鲜半岛,创立儒家。

二、孔子的早年生平有些疑点,或许正是他在朝鲜半岛成长的缘故。

三、孔子奉师命回馈箕子的祖国,所以渡海到山东半岛,由鲁国开始传扬儒家。

这一大套解释当然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不足采信。

我之所以引述,目的是要提醒自己:

再不认真研究孔子与儒家,恐怕这门珍贵的学问将会失传。

十余年来 ,我经常读《论语》,尤其每到春天,看到万象更新,一切欣欣向荣,充满朝气与活力,就不免随手取出《论语》,细读几段,品味基本道理。

3

为什么春天特别适合念《论语》呢?

因为在新的周期开始时,人最需要“立志”,所立之志又是自己可以主动掌握的“好学”,更要紧的是,只要立志学习,人人都有希望。

以孔子为例,他十五岁立志向学,几乎所有当时可以找到的文学知识(如诗、书、礼、乐、易),

以及当时社会上重要的技术能力(如礼、乐、射、御、书、数),

他都想尽办法去学,最后成为“博学”的青年,又能“温故而知新”,提出个人的心得与创见。

譬如,传统文化具体表现于礼乐中,但是礼乐可能流于形式而僵化,丧失了匡辅人性的作用。

孔子于是肯定:“仁”才是关键,若是缺乏“真诚的自觉与向善的心意”,那么礼与乐又有什么用呢?

“仁离我很远吗?我只须愿意行仁,仁立刻就出现了!”

这是肯定人的主动行善的意志。

至于行仁的方法,则是“能近取譬”,就近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由人我之间的恕道着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是可行之道。

孔子说他没有见过想要行仁而力量不够的人。

这是很大的鼓励。

只须自觉反省,人人都有希望走上人生正途。

4

孔子的学生有不同的资质与性向,在“因材施教”的原则下,个个都由老师那里得到启发与指引。

颜渊品德出众,子路勇敢过人,子贡才思敏捷,曾参敦厚朴实,子游、子夏也都各有禀赋。即使是较差的学生,如司马牛、樊迟等,也都得到应有的指点。

孔门师生的对话使人读来真有“如沐春风”之快意。他们在乱世中的坚持与奋斗,更令人感受人生必须“自强不息”,在价值上自我期许,以一己之力为天下百姓服务。

这种人文主义的情怀,在阳光和煦的春天,不是相得益彰吗?

严肃之外,也有和畅的一面。

曾点陈述他的志向如下:

“春天快结束时,我穿上春天的衣裳,带着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一起到沂水边洗洗澡,再到舞雩台上吹风纳凉,然后大家一面唱歌一面走回家。”

这种志向竟博得孔子深深赞许,因为它配合了“天时、人和、地利”,再设法让自己活得自在愉快。

人生不能没有志向,总不能不下工夫去学习,进而希望发挥才华,实现抱负,但是,只要尽其在我之后,对于成效与后果就不必太在意了。

每次读《论语》,都觉得无限生机充塞大地,人生美好而可贵。

《孔门十弟子》向孔子学生借智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