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佩荣:孔子最勇猛的学生死于一场政治斗争,有关他的命运,老子竟然早有预言

 傅佩荣 2020-10-20

老子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观点,就是“柔弱胜刚强”。

在《道德经》第76章,老子又专门说明了,为什么柔弱可以成为生存之道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意思是说:人活着时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僵硬了。草木活着时枝叶是柔脆的,死了以后就变得枯槁了。

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

因此,兵力强盛了会被灭亡,树木强壮了会被摧折。强大的居于劣势,柔弱的处于优势。

了解老子的思维模式后,我们会发现,他总是从人与自然界找一些相关的例子放在一起,用归纳法得出结论。

那么,他在这里的结论是什么呢?

就是:坚强的是属于死亡这一类的,柔弱的是属于生存这一类的。

要理解老子的意思,我们不妨在人世间找例子。

实际上,《论语》里面就有很好的参照:

《论语》中谈到,有一次,孔子与他四个很好的学生在一起,分别是闵子骞、子路、冉有和子贡。

这四个学生在孔子身边的时候,表情、神态各有不同。

闵子骞是正直的样子,这个人非常刚正不阿;冉有与子贡是和悦的样子,就是心情放松,有些自得其乐的样子。

而子路不一样,他是一脸刚强之气,好像随时都要去明辨是非,打抱不平。

孔子看到自己的四个学生,觉得很开心,认为这些学生经过他的教育,已经发挥了他们禀赋上的特色。

但是他对于子路还是很担心,他说了一句话:“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意思就是,像子路这样刚强的样子,将来恐怕不得善终。

孔子说这句话,显示出孔子对于老子所谓的“坚强者死之徒”这样的观念,是颇有体会的。

那么,后来子路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就把他的故事大概说一下:

孔子有几个学生在卫国从政,当时卫国正好在发生内乱。

所谓的内乱就是,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与太子关系不好,太子想要对夫人有所不利,但是事情败露,所以太子逃亡到外国去了。

这时候卫灵公过世,南子就安排卫灵公的孙子来当国君。但是原来那个太子不甘心,就向晋国借兵,要打回自己的国家卫国,与自己的儿子抢国君的位子。

当时的情况实在是非常复杂,等于是家庭的乱局,变成了国家的乱局。

这时候,子路在卫国做事,听到这件事,就不顾同学的劝阻,赶回城内,要去保护原来的卫君。

当时劝他的同学是谁?就是高柴。高柴与子路都在卫国做官。

孔子听说卫国发生内乱,就立刻说:高柴会逃回来,子路恐怕会死于非命。

结果,孔子一语成谶,事情果然如此。

子路因为讲道义,认为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不可以在危急的时候逃跑,最后壮烈牺牲了,这当然是很遗憾的事情。

孔子知道子路的性格,所以提醒过他很多次。比如,他曾经劝子路说,你这个人带兵可以,但你要记得,千万不要太过于逞强。

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就是说,你这个人空手打老虎,徒步就过河,死了而没有后悔的,我才不要跟你一起去。

像子路的个性刚强,任何事情都很难转圜,一定要坚持他的原则去实践,那么最后过于坚强,结果死于非命。

事实上,子路干嘛要去管卫国的内乱呢?

他本来就可以说,这是别人父子相争的局面,我何苦要管?

那时候子路已经63岁了。我们想想看,到这么大的年纪,准备退休了,结果还挺身而出,一个人对付十几个年轻的士兵,结果当然是很惨的。

我们说这个故事,它验证了什么呢?

就是老子所说的,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

从这样的例子,我们要体会到,很多时候你显得柔弱退让,不见得会输,因为这种柔弱退让也代表你可以变通。

看到情势不对了,你还要坚持你的强硬作风,不知道调整,那后果恐怕就不堪设想了。

点击文末右下角 在看,让更多朋友学习傅佩荣教授的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