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佩荣:物质条件中等的人最易犯一种错误,缺乏幸福感原因就在于此

 傅佩荣 2020-10-20

人的生命除了外在的消费,是否还有一层内在深刻意义?这种向往会启发我们从事心灵上的修行。

——傅佩荣

我们都有一种习以为常的感觉:

在物质生活得到适度的满足时,会日益觉得精神生活的贫乏。

而事实上,精神并非后知后觉的要求力量,只是被我们严重忽略而已。

试看古代人留下的文化遗迹,其中不乏描述宗教祭祀与庆典的图案及记载。

古人的物质生活与今人实在无法相比,但是精神生活却生机洋溢。

那么问题来了:

物质条件极差与极好,似乎都能引发精神的跃动;

唯独处在中间的人,尚且沉迷于追逐物质的幻觉中,而忽略精神的需求。

1

物质不等于“幸福”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宗教复兴的趋势,世界各地的新兴宗教也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曾任美国国家安全会议主席的布里辛斯基说:

“高度进步的西方社会中,物质主义已经证明无法满足人心。

大家都承认,每年增加百分之五的物品,实在不是“幸福”的定义。

他们开始渴求精神方面的东西。

每一个人,只要曾经达到自我意识的阶段,就会想要知道:

自己的生命除了外在的消费,是否还有一层内在的深刻意义?

一旦有了这种感觉,就会希望他的社会经验与这种感觉一致。

这种情形已经在全世界开始出现了。”

2

真切可感的精神力量

这种感觉,有时以比较具象的方式表现出来。

钢琴家鲁宾斯坦说,他常常在音乐会上,感觉到这种不可捉摸的能量流到听众身上。

这种描述是许多从事大众交流活动的人都会同意的。

以我自己做老师的感受为例:

课上两小时中,偶尔会有那么一二十分钟,我讲得入神,学生也听得入神。

大家一起“暂时遗忘”了真实的时空条件,进入心灵的更高层次,形成共融的宁静气氛。

这种感受非常清晰,并在记忆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记。

小说家索尔·贝娄在接受诺贝尔奖时,致词谈到:

“我们衍生自宗教的真正力量,一直来来去去。

我们不愿意多谈,因为我们无从证明,因为我们的语言不足,因为愿意冒险来谈的人太少。

如果要说,他们只好说‘有神’,可是这是禁忌。”

他所谓的“有神”,是指一种精神体(如灵魂、神明),或者一种精神力量。

自我的本质不是精神体或精神力量吗?

若是完全离开或摆脱了精神层次,人的生命还有什么值得重视或珍惜的成分呢?

3

心灵的修行

我曾经主讲过几次有关“神话”的课程,从中发现:

神话其实并不是古代的或虚构的,而是每一个现代人可以在生活中真正体验到的。

譬如,任何宗教的信徒都会学习教义、聆听有关教主或教内先知的事迹,其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掺进了神话因素。

若非如此,教主或先知何以异于凡人?

又如何值得我们顶礼膜拜?

他们所标志的,绝对不涉及物质世界有形的成就,而是完全着眼于精神生命的历险、考验以及成就。

以他们为楷模,代表我们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这种向往会启发我们从事心灵上的修行。

4

完整、相通与希望

所谓心灵上的修行,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概括起来,大约有以下三点心得:

第一个心得,是“完整”。

生命是完整的,我的过去、现在、未来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时间并不是“一去不复返”,像流沙一般从指缝间流逝,而是我所思、所言、所行的一切永远不会消失。

第二个心得,是“相通”。

我与大自然互相欣赏,宛如朋友之相待;

我与人群更是互相感应,苦乐与共;

我与宇宙的生命力(或神、佛)亦不隔阂,有如水滴在海洋中嬉戏。

第三种心得,是“希望”。

从来就没有真正的疏离与异化,生命并未脱离本源;

人间的灾难、痛苦、罪恶,都只是表象或过程,并非真实的本体;

即使面临死亡的威胁,也不必担心,因为死亡并非结束或幻灭,而是另一种新生命的开始。

由“完整”、“相通”、“希望”这三点来看,我们实在不能否定精神生活的要求;

甚至可以说,精神生活才是人类所应关注的焦点,其他一切只是助缘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